脉∶暑伤于气,所以脉虚,弦细芤迟,体状无余。夏月有四证,伤寒伤风,脉证互见,中暑热病,疑似难明。 脉紧恶寒谓之伤寒,脉缓恶风谓之伤风,脉盛壮热谓之热病,脉虚身热谓之伤暑。 中暑中阳,皆热症也,动而得之谓中热,静而得之谓中暑,乃夏火之气也。吐泻或呕哕躁闷,重则热极而昏不省人事,俱用香薷散加减;元气虚脱者,用生脉散加减。 香薷饮 治伏暑引饮、口燥咽干,或吐或泻并治。若卒中昏冒倒仆、角弓反张、不省人事、手足或发搐溺,此为暑风,不可作风治之,当以本方加羌活治之。 香薷浓朴(姜汁炒)白扁豆(炒)加黄连(姜汁炒尤妙)上锉剂,水煎熟以凉水沉冷服。如有搐搦加羌活;泻利加白术、茯苓;脉虚弱加人参、五味子、麦门冬;虚汗不止加黄、白术;心烦加栀子、黄连、姜汁炒,调辰砂末服,胸胀加枳壳、桔梗;夹痰加南星、半夏;虚加人参、黄;小便不利加赤茯苓、滑石;呕吐加藿香、陈皮、姜汁少许;渴加葛根、天花粉。 十味香薷饮 治伏暑身倦体困,神昏头重,吐利。 黄(蜜水炒)人参(去芦)白术(去芦)茯苓(去皮)陈皮木瓜(各五分)香薷(一钱)浓朴(姜汁炒)扁豆(炒。各五分)甘草(炙,五分)上锉剂,水煎服。暑风,减黄,加羌活一钱五分。 生脉散 滋生精气,培养真元,清心润肺。 人参(去芦,三分)麦门冬(去心,三钱)五味子(十五粒)加白术(去芦,二钱)上锉剂,水煎,不拘时服,渣再煎,则可充百茶汤。 中暑者,热伤膀胱经也。其症身热头痛、洒然毛耸、微寒口开、前板齿燥、舌燥生苔、大烦渴者,用人参白虎汤加香薷、扁豆。有身重疼痛者,用人参败毒散加香薷、黄连主之。 人参白虎汤 治夏月中、即中热,舌燥生苔刺。 人参(五分)石膏知母(各一钱半)甘草(三分)麦门冬(去心)白术(各七分)栀子茯苓芍药(各一钱)陈皮(七分)香薷(一钱)扁豆(八个)上锉剂,莲肉十个、乌梅一个,水煎服。热极小便遗尿不止加黄柏炒;烦躁加辰砂末、酸枣仁;若腹痛呕哕、吐泻饱闷,切不可用石膏。 中暑身热而烦、四肢沉困者,此热伤元气也。 清暑益气汤 治长夏湿热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减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疼痛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闷、小便黄而数、大便溏而频、或利或渴、不思饮食、自汗体虚。 黄(蜜炒)苍术(米泔制)升麻(各一钱)人参白术(去芦)陈皮神曲(炒)泽泻黄柏(酒炒)当归青皮(去穣)麦门冬(去心)干葛(各三分)五味子(九粒)甘草(三分)上锉剂,水煎温服。 中暑热渴、小便赤涩者,宜清利三焦也。 益元散 治中暑身热、小便不利。此药性凉,除胃脘积热,又淡能渗湿,故利小便散湿热也。 白滑石(六钱)甘草(微炒,一钱)上为末,每服二三钱。加蜜少许,煎汤,冷水任下。如欲发汗,用葱白、豆豉汤调下。 中暑热渴、大便泄泻者,宜分利阴阳也。 五苓散 治中暑烦渴、身热头痛、霍乱泄泻、小便赤少、心神恍惚。 猪苓泽泻(各一钱)白术(去芦)茯苓(去皮,各钱五分)肉桂(五分)上锉一剂,水煎服。若本方去桂,名四苓散。 夏月感寒者,乃取凉之过也。因暑热之时,或纳凉于深堂大厦凉亭冷馆、大扇风车,风寒以伤其外,或饮食生冷瓜果冰水,寒冷复伤其内。其痛或头疼身痛,发热恶寒,或恶心呕吐、泄泻腹痛,此内伤生冷、外感风寒所致也,宜藿香正气散治之。此非治暑也,因暑而致之病也。藿香正气散。(方见霍乱。)根据本方,外感重加苍术、羌活,去白术;内伤重加砂仁、神曲。 注夏者,属阴血虚、元气不足也。夏初春末头疼脚软、食少体弱者是。其症头眩眼花、腿酸脚软、五心烦热、口苦舌干、精神困倦、无力好睡、饮食减少、胸膈不利、形如虚怯、脉数无力,是名注夏,宜参归益元汤多服,兼服补阴丸调理。 参归益元汤 治注夏病。 人参(去芦,五分)当归白芍熟地黄白茯苓(去皮)麦门冬(去心。各一钱)五味子(十粒)陈皮黄柏(酒炒)知母(酒炒。各七分)甘草(一分)上锉一剂,枣一枚、乌梅一个、炒米一撮,水煎服。饱闷加砂仁、白豆蔻;恶心加乌梅、莲肉、炒米;哕加竹茹;烦躁加辰砂、酸枣仁、竹茹;泻加炒白术、山药、砂仁、乌梅,去熟地、知母、黄柏;小水短赤加木通、山栀,胃脘不开、不思饮食加浓朴、白豆蔻、益智、砂仁、莲肉,去熟地、黄柏、知母;腰痛加杜仲、故纸、茴香,腿酸无力加牛膝、杜仲;皮焦加地骨皮,头目眩晕加川芎;虚汗加黄、白术、酸枣仁;梦遗加牡蛎、辰砂、山药、椿根皮;虚惊烦热加辰砂、酸枣仁、竹茹;口苦舌干加山栀、乌梅、干葛。 发热恶寒、身重疼痛、小便涩、洒然毛耸、手足厥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脉弦细虚迟,表里中也。用补中益气汤加香薷、扁豆,有热加黄芩。 一妇人,因暑月厨房热极,遂出当风处脱衣乘凉,被风吹即头痛发热、恶寒身痛。草医不识,误认为寒,用附子理中汤,一服下咽,立时不语,口中无气,唇口青紫,心口微温,举家哭泣求救于予。诊六脉洪大而数,此热症而误用热药。以烧酒喷胸前,将镜扑之,更将新汲水入蜜,将鸡翎沃入其口数次。少顷,患人即伸舌探水,以益元汤灌下即活。 李北川,仲夏患腹痛吐泻,两手扪之则热,按之则冷,其脉轻诊则浮大,重诊则微细。余曰∶此阴寒之症也。急服附子理中汤,不应,仍服至四剂而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