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逆顺肥瘦篇第三十八
    应如失而据。未有坚然者也。马云。若有所失。而据守难坚。张云。言随应而解。若无坚据之难破者也。志云。谓道之幽远难寻。坚、确也。杨氏曰。失坚者。即颜子所谓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之意。
    
    检押
    张云。规则也。前杨雄传。蠢迪检押。注云。检押犹隐括也。动言由检押也。
    
    平水
    马云。万物之平。莫过于水。故曰平水。
    
    逆顺之常也
    志云。杨氏曰。规矩方圆。天地之象也。逆顺者。地气左迁。天道右旋也。不用工力者。
    造化之自然也。
    
    临深决水
    (止)
    行之逆顺也
    马云。能循其法。譬之临深决水。循掘决冲。而水易竭。经可通也。何也。正以人之气有滑涩。血有清浊。行有逆顺。皆有自然之妙故耳。张云。水有通塞。气有滑涩。血有清浊。
    行有逆顺。决水通经。皆因其势而利导之耳。宜通宜塞。必顺其宜。是得自然之道也。简案、掘、窟通。戟。
    国策。掘门。注。掘即窟。古字通。
    
    各有数乎
    马云。各有刺针之数也。
    
    年质壮大
    简案、年质壮大之谓。
    
    广肩腋
    (止)
    多益其数也
    志云。广肩腋者。广阔于四旁也。项乃太阳之所主。项肉薄而皮浓黑色者。
    太阳之水气盛也。唇乃脾土之外候。临临然者。土气浓大也。黑者水之色。血黑以浊者。精水之重浊也。气涩以迟者。肌肉浓而气道滞也。夫太过则能与。不及则贪取。贪于取与者。不得中和之道。过犹不及也。张云。
    临临下垂貌。唇浓质浊之谓。多益其数。即久留也。
    
    肉廉廉然
    (止)
    而疾之
    马云。廉、薄也。疾、速也。张云。薄唇轻言。肉瘦气少也。若此者刺不宜过。
    恐其脱损气血。故必浅入其针而速去之也。志云。廉廉、瘦洁貌。简案、廉廉然。瘦而见骨骼。廉、棱也。
    
    刺常人
    (止)
    无失常数也
    张云。常人者。不瘦不肥之人也。视其白黑者。白色多清。宜同瘦人。黑色多浊。宜同肥人。而调其数也。其端正敦浓者。是即常人之度。当调以常数。(刺针深浅常数出经水篇)
    刺壮士真骨
    (止)
    浅而疾之
    马本。监监、作坚坚。张云。壮士之骨多坚刚。故曰真骨。监监坚固貌。
    壮士之辨有二。若坚肉缓节不好动而安重者。必气涩血浊。此宜深刺久留。同肥人之数也。若劲急易发者。必气滑血清。此宜浅刺疾去之。同瘦人之数也。志云。监监者。卓立而不倚也。其人重浊。则气涩血浊。其人轻劲。则气滑血清。盖元真者。乃混然之气。已生之后。而有轻重高下之分焉。简案、劲字马亦为轻之义。似是。
    
    婴儿
    志云。此言婴儿未得天真充盛。其肉脆而血少气弱也。襁褓乳养曰婴。简案、刘熙释名云。人始生曰婴儿。胸前曰婴。抱之。婴前乳养之。故曰婴。一曰女曰婴。男曰孙。
    
    血清气浊
    (止)
    经可通也
    马云。气浊之浊当作滑。注云。血清气浊者。疾泻之而邪气遂竭。犹之临深渊以决放其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血浊气涩者。疾泻之而经脉可通。犹之循其所掘之处。仍用力以并掘之。
    而水可通也。皆指泻法而言。而自然之妙。寓其中矣。张云。血清气滑者。犹临深决水。泄之最易。宜从缓治可也。若疾泻之。必致真气皆竭矣。血浊气涩者。犹循掘决冲。必藉人力。但疾泻之。其经可通也。简案、张注是。
    
    手之三阴
    (止)
    走腹
    志云。此言手足阴阳之脉。上下外内逆顺而行。应地之经水也。三阴三阳之走。
    即二卷经脉之行。不必细注。简案、马张引经脉篇。详释之。今从志义。
    
    少阴之脉独下行何也
    张云。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皆自下而上。独少阴之脉。若有下行者。乃冲脉也。详如下文。
    
    出于颃颡
    张云。其上行者。输在于大抒。足太阳经也。故出颃颡。志云。颃颡者。鼻之内窍。上通天气。简案、五音五味篇云。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颃颡即在咽喉。此其义也。
    
    灌诸精
    甲乙。精作阴。
    
    注少阴之大络
    马云。肾经之大络曰大钟。
    
    并少阴之经渗三阴
    张云。自少阴以渗及肝脾二经。是为三阴。此其所以下行也。
    
    出跗属下
    张云。跗属、足掌属也。渗诸络而温肌肉。动输篇作注诸络以温足胫。上三节与动输篇大同。简案、马云。出于跗上。属于下之涌泉。误矣。跗属亦见骨度篇。
    
    故别络结
    (止)
    厥则寒矣
    张云。冲脉为十二经之海。故能温肌肉。温足胫。皆冲脉之气也。若冲脉之络。因邪而结。则跗上之经。不动而为厥为寒者。亦冲脉之所致也。
    
    以言导之
    (止)
    逆顺之行也
    张云。何以明者。恐人因厥而疑畏也。故先导以言。次切其脉。其有素所必动。而今则非者。如冲阳、太溪、太冲等脉。当动不动。乃可知其不动者为逆。动者为顺。而其厥逆微甚。
    可以明矣。
    

[卷四] 血络论第三十九
    
    奇邪
    张云。即缪刺论所论奇病也。在络不在经。行无常苦。故曰奇邪。
    
    血络
    志云。血络者。外之络脉、孙脉。见于皮肤之间。血气有所留积。则失其外内出入之机。
    
    血少黑
    甲乙。少、作出。是。
    
    苍苍者
    甲乙。者上有然字。是。
    
    烦悦
    诸本悦作。此本误。当改。
    
    脱气则仆
    张云。气虽盛而血则虚者。若泻其气。则阴阳俱脱。故为仆倒。
    
    久则为肿
    志云。其不新饮者。身中有水。久而为肿。盖言血乃水谷之津液所化。若不新饮而出为汗者。乃身中之水也。简案、此答上文半为汁者之问也。肿、乃水肿之谓。
    
    气先行故肿
    简案、此答上文发针而肿者之问也。肿乃针痕肿起之谓。与上节异义。
    
    刺之血出多色不变
    甲乙无血出多色四字。简案、此答上文。而色不变。而烦者之问也。乃血出多三字衍文。
    
    故烦闷
    张本。闷、作。
    
    阴阳俱有余
    张云。经络之病。俱有余。
    
    相之奈何
    马云。相、视也。
    
    血脉者
    (止)
    各如其度
    甲乙无者字。则而、作刺而。马云。此言视血络之法也。则、侧同。必侧其针。
    以迎而泻之。志云。盛坚横以赤者。血盛于脉中也。上下无常处者。血气之流行也。小者如针。留血之在孙络也。大者如筋。留血之在经隧也。数者血脉出入之度数。张云。若失其数。而反其法。则为仆为脱。为虚为肿等证。各如刺度以相应也。
    
    肉着
    马云。着、着同。张云。肉着者。吸着于针也。针入而热。肉必附之。故紧涩难转而坚不可拔也。
    

[卷四] 阴阳清浊篇第四十
    诸本无篇字。马云。阴阳者。阴经阳经也。阴经受清气。阳经受浊气。故名篇。
    
    夫一人者
    (止)
    其合为一耳
    张云。察之一人。亦有乱气。况天下乎。故推于一人。即可以知天下。然则人己血气本不一。而不一之理则一也。
    
    受谷者浊受气者清
    马云。凡人身之气。始时受谷气者。六腑也。其腑为浊。继而谷气化为精微之气。从上而出。则受此精微之气者。五脏也。其脏为清。张云。人身之气有二。曰清气。曰浊气。浊气者。
    谷气也。故曰受谷者浊。清气者。天气也。故曰受气者清。二者总称真气。刺节真邪篇曰。真气者所受于天。
    与谷气并而充身也。五味篇曰。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是指入者为天气。出者为谷气。
    
    清者注阴
    (止)
    命曰乱气
    甲乙作清而浊者。下行于胃。是。张云。喉主天气。故天之清气。自喉而注阴。阴者止藏也。咽主地气。故谷之浊气。自咽而注阳。阳者六腑也。浊之清者。自内而出。故上行。
    清之浊者。自外而入。故下行。
    一上一下。气必交并。二者相合。而一有不正则乱气出乎其中矣。汪云。本经俱言阳清阴浊。此言阴清阳浊者。
    盖以脏阴而腑阳。脏清而腑浊也。
    
    浊者有清清者有浊
    甲乙二者当作中。
    
    气之大别
    (止)
    内精于海
    张云。大别言大概之分别也。上文以天气谷气厘清浊。而此言清中之浊。浊中之清。其所行复有不同也。清者上升。故注于肺。浊者下降。故走于胃。然而浊中有清。故胃之清气。上出于口。以通呼吸津液。清中有浊。故肺之浊气。下注于经。以为血脉营卫。而其积气之所。乃在气海间也。上气海在膻中。下气海在丹田。
    
    何太阳浊甚乎
    诸本无太字。甲乙。浊、作独。
    
    手太阳
    (止)
    独受其浊
    张云。手太阳小肠也。小肠居胃之下。承受胃中水谷。清浊未分。秽污所出。
    虽诸阳皆浊。而此其浊之浊者也。故曰。独受阳之浊。手太阴肺也。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为清气之所注。虽诸阴皆清。而此其清之清者也。故曰独受阴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窍。此即上文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
    下注于经之义。足太阴脾也。胃司受纳水谷。而脾受其气以为运化。所以独受其浊。而为清中之浊也。志云。
    空窍者。皮毛之汗空也。手太阴主周身之气。走手空窍。以司呼吸开阖。应天之道也。小肠受盛糟粕。济泌别汁。化而为赤。下行于十二经脉。应地之道也。脾为仓廪之官。主输运胃腑水谷之精汁。故诸阴皆清。而足太阴独受其浊。
    
    清者其气滑
    (止)
    调之也
    张云。此又以针下之气。言清浊阴阳也。清者气滑。针利于速。浊者气涩。
    针利于迟。阴者在里。故宜深而留之。阳者在表。故宜浅而疾之。其或清中有浊。浊中有清。乃为清浊相干。
    当察其孰微孰甚。而酌其数以调之也。志云。以数调之。与逆顺篇之无失常数同义。简案、逆顺肥瘦篇曰。血浊气涩者。深而留之。
    血清气滑者。浅而疾之。与本节之义不同。马张以表里解之。似牵强焉。岂本节阴阳字互误耶。
    


前一页 ◇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后一页 ◇ 阴阳系日月篇第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