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阴阳系日月篇第四十一
    诸本无篇字。马云。日者即历书之十日也。月者即历书之一月也。天与人之阴阳和合。而足经应月。手经应日。故名篇。
    
    腰以上为天
    (止)
    故在上者为阳
    张云。日为阳精。故日主火。月为阴精。故月生于水。日为阳。
    阳数五。五者中数之奇也。二五为十。故旬有十日。而纪日者。所以作十干也。月为阴。阴数六。六者中数之偶也。二六一十二。故岁有十二月。而纪月者。所以作十二支也。共合于人。则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手在腰之上。故属阳。而左右共十指。所以应十日也。足在腰之下。故属阴。而左右共十二经。所以应十二月也。
    
    寅者正月之生阳也
    (止)
    故曰厥阴
    张云。此言十二支为阴。足亦为阴。故足经以应十二月也。然一岁之中。又以上半年为阳。故合于足之六阳。下半年为阴。故合于足之六阴。人之两足。亦有阴阳之分。则左为阳。右为阴。以上下半年之阴阳。而合于人之两足。则正二三为阳中之阳。阳之进也。故正月谓之生阳。阳先于左而后于右。故正月主左足之少阳。二月主左足之太阳。三月主左足之阳明。四五六为阳中之阴。阳渐退。
    阴渐生也。故四月主右足之阳明。五月主右足之太阳。六月主右足之少阳。然则一岁之阳。会于上半年之辰巳二月。是为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阳明者。言阳盛之极也。七八九为阴中之阴。阴之进也。故七月谓之生阴。
    阴先于右而后于左。故七月主右足之少阴。八月主右足之太阴。九月主右足之厥阴。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阴中之阳。阴渐退。阳渐生也。故十月主左足之厥阴。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阴。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阴。然则一岁之阴会于一半年之戌亥两月。是为两阴交尽。故曰厥阴。厥者尽也。(案原见王冰阴阳离合注)阴极于是也。此总计一岁阴阳之盛衰。故正与六合。二与五合。三与四合。而阳明合于前也。七与十二合。八与十一合。九与十合。
    而厥阴合于后也。非如六气。厥阴主风木。阳明主燥金者之谓。志云。脉解篇曰。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厥阴者辰也。阳明者午也。少阳者申也。少阴者戌也。太阴者子也。而本篇又以寅末主少阳。卯午主太阳。辰巳主阳明。申丑主少阴。酉子主太阴。戌亥主厥阴。经脉别论。以肝木主春。心火主夏。脾土主长夏。肺金主秋。
    肾水主冬。木火土金水。此后天之五行也。
    
    甲主左手之少阳
    (止)
    壬生左手之太阴
    张云。此言十干为阳。手亦为阳。故手经以应十日也。十日之中。主前者水火土为阳。居后者金水为阴。阳以应阳经。阴以应阴经。亦如足之与月也。故甲主左手之少阳。
    乙主左手之太阳。丙主左手之阳明。己主右手之少阳。戊主右手之太阳。丁主右手之阳明。十干之火。在于丙丁。此两火并合。故为阳明也。自己以后。则庚辛壬癸。俱金水为阴。故庚主右手之少阴。辛主右手之太阴。
    癸主左手之少阴。壬主左手主太阴。第足言厥阴。而手不言者。盖足以岁言。岁气有六。手以旬言。旬惟五行而已。且手厥阴者。心包络也。其脏附心。故不言耳。
    
    故足之阳者
    (止)
    腰以下者为阴
    张云。此即两仪四象之道。阴中无太阳。阳中无太阴。故足为阴。
    而阴中之阳。惟少阳耳。阴中之阴。惟太阴也。手为阳。阳中之阴。惟少阴耳。阳中之阳。则太阳耳。故以腰之上下分阴阳。
    而手配十干。足配十二支。而三阴三阳。各有所属焉。可见腰以上者。阳中亦有阴。腰以下者。阴中亦有阳也。
    
    其于五脏也
    (止)
    肾为阴中之太阴
    张云。五脏以心肺为阳。故居膈上而属手经。肝脾肾为阴。故居膈下而属足经。然阴阳之中。又有阴阳之分。亦如上节手足之义。故金匮真言论曰。阳中之阳心也。阳中之阴肺也。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阴中之至阴脾也。义与此同。
    
    正月二月
    (止)
    无刺左足之阴
    张云。人气所在。不可以刺。恐伤其王气也。按、本篇但言人气在足之刺忌。而不言手者。盖言足之十二支。则手之十干可类推矣。故甲乙丙在左手之少阳太阳阳明。己戊丁在右手之少阳太阳阳明。庚辛在右手之少阴太阴。癸壬在左手之少阴太阴。皆不可以刺也。
    
    此天地之阴阳也
    (止)
    此之谓也
    张云。天地之阴阳。言变化之多也。夫干支手足者。分上下也。
    左右少太者。辨盛衰也。今甲为天下之首。故当主左手之少阳。非四时五行之次。厥阴风水之列也。且夫阴阳之道。有名无形。可以十、可以百、可以千、可以万。左右逢源。无非其道。故不可以执一论之。马云。按数之可十四句。又见素问阴阳离合论。五营运大论。朱济公有名无形者。以无形而合有形也。
    

[卷四] 病传篇第四十二
    马云。篇内大气入脏。先发于何脏。何日传何脏。即素问病传论之所谓病传也。故以病传名篇。然素问以论标本病传为一篇。本经以病本论标本。以病传论病之所传。分为二篇。
    
    导引行气
    简案、巢源有虾蟆行气。
    
    乔摩
    甲乙作按摩。马云。乔、跷同。
    
    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
    甲乙无之字。简案、据甲乙药下句。义尤明显。
    
    诸方者
    (止)
    万物毕者也
    张云。谓当因人所宜以施治。是众人各有其方也。人得其一。则万变之道可毕矣。移精变气论曰。治之极于一。即此谓也。
    
    HT移之过
    马云。大抵内经谓病为有过。
    
    其如且醒
    诸本且、作日。此字误。当改。下同。甲乙作旦亦通。
    
    彼而服之
    马云。果能佩而服之。则神自生。而与道俱成。
    
    可着于竹帛不可传于子孙
    马云。可着于竹帛。传之天下后世。盖上达必由心悟。可以待其人而后行也。虽子孙亦不可传之。犹梓匠轮舆。能使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故父不得以私诸子也。张云。昭乎如醒。
    道之明也。窘乎如瞑。察之难也。着之竹帛。则泽及于人。传之子孙。则道私于己。故不可也。
    
    乎
    诸本作喑乎。此字误。当改。
    
    折毛发理
    志云。毛发折而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而入于腠理。是以正气横倾。
    
    血脉传溜
    甲乙。溜、作留。志云。传流于血脉而入脏。则伤神。
    
    大气入脏腹痛下淫
    马云。大邪入脏。而腹痛下传。诚有易死难生者。张云。大气、大邪之气也。
    凡邪之中人。喑乎其无声。不可得而闻也。漠乎其无形。不可得而见也。至其绝则为折毛发理。正气横倾等证。
    故有死无生也。
    
    病先发于心
    (止)
    夏日中
    张云。病发于心而得于肺。火乘金也。三日而金复乘木。故传之肝也。五日而木复乘土。故传之脾也。再三日而邪气不退。其甚则死冬月夜半。水王之极也。夏月日中。火王之极也。心火畏水。故冬则死于夜半。阳邪亢极。故夏则死于日中。盖衰极亦死。盛极亦死。有所偏胜。则有所偏绝也。五行之气。无不皆然。下文之义。皆仿此。马云。素问标本病传论言病。本篇言脏。其实病即脏之病也。
    
    病先发于肺
    (止)
    夏日出
    张云。自肺而肝。自肝而脾。皆传所胜也。自脾而胃。表里相传也。肺邪王于申酉。故冬则死于日入。金气绝于寅卯。故夏则死于日出。杨元如云。按止言冬夏而不言春秋者。四时之气。总属寒暑之往来。夜半日中。阴阳之分于子午也。日出日入。阴阳之离于卯酉也。病传之一三五日者。乃天之奇数。盖五脏生于地之五行。而本于天干之所化。简案、病传日数。未详本于何义。杨说难通。
    
    病先发于肝
    (止)
    夏早食
    张云。此肝木传土。而土邪复传水脏也。水受伤者金胜则危。故冬畏日。
    入肝发病者。木衰则剧。故夏畏早食时也。马云。冬之日入在申。以金旺木衰。故冬死于日入。夏之早食在卯。
    以木旺亦不能扶。故夏死于早食也。
    
    病先发于脾
    (止)
    夏晏食
    张云。此土邪乘水而表里俱相传也。人定在亥。而土病于冬者畏之。寒水反能侮土也。晏食在巳。而脾病于夏者畏之。以戊己王乡。而合邪为患也。杨元如云。膂膀胱者。膀胱附于脊背之膂筋也。是以三日而之膂膀胱。则背膂筋痛。(见标本病传篇)小便闭。人定在寅。水旺而土绝也。夏之晏食在亥。水泛而土败也。马云。冬之人定在亥。以土不胜水。故冬死于人定。夏之晏食在寅。以木来克土。故夏死于晏食也。简案、晏、玉篇晚也。淮南天文训。日至于桑野。是谓晏食。盖以理推之。人定在亥。
    晏食在戌。(见标本病传高注)
    病先发于胃
    (止)
    夏日
    张云。此土邪传水。而水复传火。故自膀胱以及于心也。标本病传论曰。冬夜半后丑也。夏日未也。皆土王之时。故胃病逢之。气极则败。志云。、音笛。日昃也。
    
    病先发于肾
    (止)
    夏早晡
    早、马张志作晏。他本并作早。简案、据标本病传论作晏为是。张云。此水病乘火。则表里皆相传也。大晨、辰刻也。为水之库。晏晡、戌时也。土能伐水。故病发于肾者。不能出乎此也。马云。冬之大明在寅末。夏之晏晡以向昏。土能克水。故冬死于大晨。而夏死于晏晡也。
    
    病先发于膀胱
    (止)
    夏下晡
    张云。此亦水火二脏。自表而里之相传也。冬之鸡鸣在丑。阴之极也。夏之下晡在未。水所长也。膀胱为水府。故其盛极衰极。皆能死。志云。冬鸡鸣。夏下晡。即上节大晨晏晡之时也。按五脏相传。而有膀胱胃腑者。胃居中央。为水谷之海。乃五脏之生原。太阳为诸阳主气也。简案、甲乙合本篇。及标本病传论。成篇当参考。
    
    诸病以次相传
    (止)
    乃可刺也
    志云。玉机真藏论曰。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
    病之且死。心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故如是者。乃逆传其所胜。皆有死期。不可刺也。如间一脏者。乃心传之肝。肺传之脾。子行乘母也。间二脏者。心传之脾。肺传之肾。乃母行乘子。子母之气。互相资生者也。
    间三脏者。心传之肾。肺传之心。从所不胜来者。为微邪也。按、五脏间传。止有间三而无间四。所谓间四脏者。以脏传之腑。而腑复传之于他脏。盖腑亦可以名脏也。马云。难经五十三难。七传者死。
    间脏者生。与此篇大义同。
    


前一页 ◇ 阴阳清浊篇第四十
后一页 ◇ 淫邪发梦篇第四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