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五癃津液别篇第三十六
    马云。别、彼劣切。内论五液而病为水胀。则必为癃。故名篇。
    张云。五液者。阴精之总称也。本篇以溺、汗、泣、唾、水。故名曰五。宣明五气篇曰。五脏化液。心为汗。
    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决气篇曰。精、气、津、液、血、脉。其辨有六。又道家曰。
    涕、唾、精、津、汗、血、液。其名则七。皆无非五液之属耳。志云。水谷所生之津液。各走其道。别而为五。
    如五道癃闭。则为水胀。五别者。为汗、为溺、为唾、为泪、为髓。五癃者。液不渗于脑而下流。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而津液不化。水谷留于下焦。不得渗于膀胱。则水溢而为水胀。因以名篇。上章论气胀之因。此章论水胀之因。得其因则知所以治矣。简案、本篇末云。此津液五别之顺逆也。甲乙载本篇文。
    亦云津液五别。此云五癃。未详所取义。疑文本差讹。
    
    为溺与气
    马云。天寒则腠理闭。内之气与湿俱不行。其水下留于膀胱。则为前溺与后气耳。
    
    各走其道
    张云。五常四海。各因经以受水谷之气味。故津液随化而各走其道。
    
    其流而不行者
    甲乙。流、作留。张云。周流于血脉之间。而不散行于外。注于脏腑。益于精髓而为之液。志云。流者淖泽注于骨。补益脑髓。灌精而濡空窍者也。
    
    聚沫则痛
    张云。或为寒邪所感。则液凝留于肌肉之间。故汁沫聚而为痛。简案、与周痹同义。
    
    为溺其气
    张云。腠理闭密。则气不外泄。故气化为水。水必就下。故留于膀胱。然水则气也。水聚则气生。气化则水注。故为溺与气。志云。气者膀胱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而出者为溺。藏于膀胱者。
    化生太阳之气。简案、气未详何气。马为失气。近是。见前。
    
    五脏六腑
    (止)
    肾为之主外
    张云。此二节言津液之为涕泣也。心总五脏六腑。为精神之主。故耳目肺肝脾肾。皆听命于心。是以耳之听。目之视。无不由乎心也。肺朝百脉而主治节。故为心之相。肝主谋虑决断。故为心之将。
    脾主肌肉而护养脏腑。故为心之卫。肾主骨而成立其形体。故为心之主外也。
    
    故五脏六腑
    (止)
    泣出矣
    甲乙。与肺、作急肺。似是。泣、作涎。张云。心为脏腑之主。故五脏之系。
    皆入于心。心之总系。复上贯于肺。通于喉而息由以出。故心悲则系急而肺叶举。液即随之而上溢。然心系与肺。本不常举。故有乍上乍下。当其气举而上。则为咳为泣也。凡人之泣甚而继以嗽者。正以气并于上。而奔遏于肺耳。按、口问篇曰。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气之门户也。
    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液道通。故涕泣出焉。
    
    中热
    (止)
    故唾出
    张云。此津液之为唾也。虫为湿热所化。常居肠中。胃热则消谷中空。虫行就食。故或上或下。动作于肠胃之间。充郭者。纵满之谓。肠郭则胃缓。胃缓则气逆上行。涎随而溢。故多唾也。按、宣明五气篇曰。肾为唾而出曰胃为唾。是胃之与肾。皆主为唾。盖土郁之唾在胃。水泛之唾在肾也。
    
    和合而为膏者
    膏、诸本作高。但赵府本吴本同此。马云。当作膏。张直改作膏。注云。此津液之为精髓也。膏、脂膏也。简案、志以高字释之。义不通。
    
    阴阳不和
    (止)
    胫
    甲乙。虚故、作虚则。腰背、作腰脊。张云。阴阳不和。则精气俱病。气病则不摄。精病则不守。精气不相统摄。故液溢于下。而流泄于阴窍。精髓皆减。输泄过度。则真阴日虚。故为腰痛胫等病。此劳瘵之所由作也。
    
    阴阳气道
    (止)
    为水胀
    下泻诸本作不泻。此字误。当改。张云。此津液之为水胀也。三焦为决渎之官。
    膀胱为津液之腑。气不化则水不行。所以三焦不能泻。膀胱不能渗而肿胀也。知病所由。故治此皆当以气化为主。试观水潦为灾。使非太阳照临。则阴凝终不能散。泥泞终不能干。能知此义。则知阴阳气化之道矣。
    
    此津液五别之逆顺也
    张云。阴阳和。则五液皆精而充实于内。阴阳不和。则五精皆泄而流溢于外。
    此其所谓逆顺也。
    

[卷四]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马云。内有五阅以观五气。及五气为五脏之使。故名。说文云。阅、察也。
    
    刺有五官
    (止)
    五脏之使也
    张云。刺法当知脏气。知脏气当于五官五阅而察之。五官如下文。
    鼻者肺之官也。阅、外候也。使、所使也。副、配合也。五脏藏于中。五官见于外。内外相应。故为五脏之阅。
    
    令可为常
    (止)
    必当治里
    张云。可为常者。常行之法。五脏之脉。察于气口。五脏之色。察于明堂。明堂者鼻也。色应其时。乃其常也。然色见于外而病在内。是为经气入脏。故当治里。
    
    阙庭必张
    (止)
    寿中百岁
    马云。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即首面也。(出五色篇)必开而张。
    乃立明堂以阅之。明堂者鼻也。其明堂广大而为蕃为蔽者。又见于外。盖颊侧谓之蕃。耳门谓之蔽。耳四周之壁既方。地角之基又高。引垂向外。五色又顺。平博广大。寿当中百岁也。张云。张、布列也。壁、墙壁也。
    基、骨骼也。引垂居外。谓明显开豁也。此于五色之外。而言其都位之隆浓也。形色皆佳乃为寿征。故中百岁。治、不乱也。中、宜也。堪也。志云。引垂居外者。边陆在外。为中土之保障也。
    
    见此者
    (止)
    可苦以针
    张云。若此之人。是为血气充实。形色坚固。故刺之则病已。而可苦以针也。
    然则血气内虚。形色外弱者。其不宜用针可知。、音致。密也。
    
    五官
    张云。官者职守之谓。所以司呼吸。辨颜色。纳水谷。别滋味。听声音者也。
    
    鼻张
    蒋氏启微云。人将死则鼻柱曲缩。故孔则张大上向。又云。周礼疾医。以五色五气。其死生。
    量之以九窍之变。其斯之谓乎。
    
    青
    甲乙。、作目。
    
    颧赤
    蒋氏启微曰。神将去矣。
    
    颧与颜黑
    蒋氏启微云。土邪来干。故色黑黄。色现颧颜。肾水将绝反乘心火也。简案、蒋以黄帝之黄字。接上句释之。误。
    
    五脉安出
    (止)
    如何
    马云。五常之脉。安所从出。五脏之色。安所从见。其常色见者。而又至于危。
    皆帝之所疑也。张云。安出安见。言脉色安然无恙也。常色殆者。谓色本如常而身亦危也。此又何如其故。
    
    五官不辨
    (止)
    况加疾哉
    将氏启微云。色脉俱安。平人也。有病则死。盖有故焉。五官者。目辨色。
    鼻辨臭。口辨谷。舌辨味。耳辨声。若不能辨。脏气不全也。阙庭眉额之间。清阳之位。若不开张。阳气薄矣。
    明堂、鼻也。鼻位中央而属脾。司呼吸而主肺。若其部小。脾肺气衰也。肾为先天之本。其官在耳。蔽为耳门。
    蕃为颊侧。墙基为耳边。角为耳上角。垂为耳垂珠。皆肾家部分。若卑低窄小。角珠向外。先天之气素薄。若是虽无病苦。亦难以全生。况加之疾乎。望家读此。凡病患诸部狭小者。虽平常殆莫轻治之。简案、埤其墙。墙下无基。乃上文方壁高基之反。垂角去外。乃上文引垂居外之反。当与上文马张注参考。
    
    腑脏之在中也
    (止)
    各如其度也
    张云。腑脏居于腹中。各有左右上下之次舍。而面部所应之色。亦如其度。如五色篇所谓庭者首面。阙者咽喉之类。皆是也。
    


前一页 ◇ 胀论篇第三十五
后一页 ◇ 逆顺肥瘦篇第三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