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胀论篇第三十五
    
    其脉大
    (止)
    阳为腑
    马云。脉见于寸口。其脉大者。以邪气有余也。其脉坚者。以邪气不散也。其脉涩者。以气血涩滞也。故为胀。然脉大而坚者为阳脉。其胀在六腑。脉涩而坚者为阴脉。其胀在五脏也。张云。大都洪大之脉。阴气必衰。坚强之脉。胃气必损。故大坚以涩。则病当为胀。一曰脉病在阴。则胀在脏。
    脉病在阳。则胀在腑。亦通。
    
    三者皆存焉
    甲乙。三、作二是。志云。此病在气而及于脏腑血脉之有形。故三者皆存焉。
    
    郭胸胁
    甲乙。郭、作廓。张云。排挤于脏腑之外。以胸胁为郭。而居于皮肤之中。是即胀之所舍。
    
    匣匮之藏禁器
    说文。匣、匮也。又匣匮也。载侗六书。故今通以脏之大者为匮。次为匣。小为椟。
    简案、禁器、盖禁秘之器。
    
    愿闻其故
    马云。此处必阙。乃岐伯言。张志同。
    
    脏腑之郭也
    甲乙。郭上有城字。张云。胸腹者。所以保障五内。故为脏腑之郭。
    
    宫城
    马云。按黄帝时本纪。记其民不习伪。官不怀私。市不预价。城郭不闭。则此时有宫城矣。张云。膻中、胸中也。肺覆于上。膈膜障于下。为清虚周密之宫。心主之所居也。故曰宫城。
    
    胃之五窍者闾里门户也
    张云。闾、巷门也。里、邻里也。周礼五家为比。五比为闾。盖二十五家为闾也。风俗通曰。五家为轨。十轨为里。盖五十家为里也。胃之五窍。为闾里门户者。非言胃有五窍。正以上自胃脘。下至小肠大肠。皆属于胃。故曰闾里门户。如咽门、贲门、幽门、阑门、魄门、皆胃气之所行也。
    故总属胃之五窍。
    
    廉泉、玉英
    马云。即玉堂。俱任脉经穴。
    
    营气循脉
    (止)
    工在疾泻
    甲乙。并脉、作并血脉。循分、作循分肉。三里上有取字。注云。灵枢作营气循脉为脉胀。卫气并脉循分肉为肤胀。一下、一本作分。下同。楼氏以此三十九字。移下文黄帝曰善。何以解惑之上。云。原误在病各有形之下。黄帝曰。愿闻之上。有三里而泻之上。当有脱简。甲乙云。凡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也。张云。清者为营。营在脉中。其气精专。未即致胀。浊者为卫。卫行脉外。其气疾滑利。而行于分肉之间。故必出卫气之逆。而后病及于营。则为脉胀。是以凡病胀者。皆发于卫气也。卫气逆而并于脉。复循分肉之间。故为肤胀。三里、足阳明经穴。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而主肌肉。故胀在肌肤者。当以针泻之。一下三下。谓一次再次三次也。盖邪有远近。故泻有难易耳。
    
    肺胀
    金匮要略云。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又云。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气。
    简案、本节肺胀盖谓肿胀中属肺者。与金匮所论不同。
    
    央央然
    张云。困苦貌。
    
    濯濯
    张云。肠鸣水声也。马云。按邪气脏腑病形篇。有大肠者诸证。与此同。
    
    气癃
    张云。膀胱气闭。小水不通也。
    
    轻轻然
    甲乙作壳壳然。
    
    久塞其空
    马云。虚则补之。其穴空。皆正气充塞。志云。塞其空者。外无使经脉肤腠疏空。内使脏腑之神气充足。自无厥逆之患矣。此良工治未病也。张氏医通云。按诸胀统言无问虚实。工在疾泻。次云补虚泻实。神归其室。二说相左。其义何居。原夫诸胀之因。良由卫气僭逆。故宜疾泻以下其气。气下则胀消矣。
    卫为水谷之悍气。常行脉外。不能入于脉。今以僭逆过甚。乃并居营分而入于脉。则为脉胀。卫气并脉循分肉间。则为肤胀。故昭揭于脏腑诸胀之前。且言凡此诸胀。其道在一。故其治总不越针三里。以疾泻之也。明知逆顺者。知胃逆之甚与不甚也。针数不失者。随近远之一下三下也。
    
    然后厥气在下
    甲乙。后、作而。
    
    乃合为胀
    甲乙。合、作舍。
    
    合之于真三合而得
    张云。不得其真。所以生惑。胀虽由于卫气。然有合于血脉之中者。在经脉也。有合于脏者。在阴分也。有合于腑者。在阳分也。三合既明。得其真矣。志云。元真之气。通会于腠理。
    与营卫合并。而充行于形身者也。故营卫二气。合之于真元三合。而得其厥逆之因矣。简案、即上文三者皆存焉之义。
    
    不下者
    张云。胀不退也。
    
    陷于肉肓而中气穴者也
    张云。上文云。一下三下者。言针当必陷于肉肓。亦必中于气穴。然后可以取效也。张注痹论肓膜云。肓者。凡腔腹肉理之间。上下空隙之处。皆谓之肓。不独以胸膈为言。姚氏云。按金匮玉函曰。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夫脏腑之文理。乃脏腑募原之肉理。
    而肉理之中有脉系。卫气陷于肓膜。而入于脉络。故当取之气穴。王芳侯云。按素问有气府论。气穴论。总属手足三阴三阳之经脉。而分府与穴者。谓腑者藏也。压遏血气之藏于内也。穴者窟也。气从此而出入者也。
    
    必更其道
    张云。三而不下。必未得其所也。故当更穴再刺之。
    
    必审其KT
    张云。唇疡曰KT。盖胀之微甚。必见于唇。故当审之于此。以察其虚实。然KT字未妥。
    必脉字误也。简案、KT又作HT。即诊同。难经本义。刘仁木序。KT、KT深浅是也。
    

[卷四] 五癃津液别篇第三十六
    马云。别、彼劣切。内论五液而病为水胀。则必为癃。故名篇。
    张云。五液者。阴精之总称也。本篇以溺、汗、泣、唾、水。故名曰五。宣明五气篇曰。五脏化液。心为汗。
    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决气篇曰。精、气、津、液、血、脉。其辨有六。又道家曰。
    涕、唾、精、津、汗、血、液。其名则七。皆无非五液之属耳。志云。水谷所生之津液。各走其道。别而为五。
    如五道癃闭。则为水胀。五别者。为汗、为溺、为唾、为泪、为髓。五癃者。液不渗于脑而下流。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而津液不化。水谷留于下焦。不得渗于膀胱。则水溢而为水胀。因以名篇。上章论气胀之因。此章论水胀之因。得其因则知所以治矣。简案、本篇末云。此津液五别之顺逆也。甲乙载本篇文。
    亦云津液五别。此云五癃。未详所取义。疑文本差讹。
    
    为溺与气
    马云。天寒则腠理闭。内之气与湿俱不行。其水下留于膀胱。则为前溺与后气耳。
    
    各走其道
    张云。五常四海。各因经以受水谷之气味。故津液随化而各走其道。
    
    其流而不行者
    甲乙。流、作留。张云。周流于血脉之间。而不散行于外。注于脏腑。益于精髓而为之液。志云。流者淖泽注于骨。补益脑髓。灌精而濡空窍者也。
    
    聚沫则痛
    张云。或为寒邪所感。则液凝留于肌肉之间。故汁沫聚而为痛。简案、与周痹同义。
    
    为溺其气
    张云。腠理闭密。则气不外泄。故气化为水。水必就下。故留于膀胱。然水则气也。水聚则气生。气化则水注。故为溺与气。志云。气者膀胱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而出者为溺。藏于膀胱者。
    化生太阳之气。简案、气未详何气。马为失气。近是。见前。
    
    五脏六腑
    (止)
    肾为之主外
    张云。此二节言津液之为涕泣也。心总五脏六腑。为精神之主。故耳目肺肝脾肾。皆听命于心。是以耳之听。目之视。无不由乎心也。肺朝百脉而主治节。故为心之相。肝主谋虑决断。故为心之将。
    脾主肌肉而护养脏腑。故为心之卫。肾主骨而成立其形体。故为心之主外也。
    
    故五脏六腑
    (止)
    泣出矣
    甲乙。与肺、作急肺。似是。泣、作涎。张云。心为脏腑之主。故五脏之系。
    皆入于心。心之总系。复上贯于肺。通于喉而息由以出。故心悲则系急而肺叶举。液即随之而上溢。然心系与肺。本不常举。故有乍上乍下。当其气举而上。则为咳为泣也。凡人之泣甚而继以嗽者。正以气并于上。而奔遏于肺耳。按、口问篇曰。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气之门户也。
    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液道通。故涕泣出焉。
    
    中热
    (止)
    故唾出
    张云。此津液之为唾也。虫为湿热所化。常居肠中。胃热则消谷中空。虫行就食。故或上或下。动作于肠胃之间。充郭者。纵满之谓。肠郭则胃缓。胃缓则气逆上行。涎随而溢。故多唾也。按、宣明五气篇曰。肾为唾而出曰胃为唾。是胃之与肾。皆主为唾。盖土郁之唾在胃。水泛之唾在肾也。
    
    和合而为膏者
    膏、诸本作高。但赵府本吴本同此。马云。当作膏。张直改作膏。注云。此津液之为精髓也。膏、脂膏也。简案、志以高字释之。义不通。
    
    阴阳不和
    (止)
    胫
    甲乙。虚故、作虚则。腰背、作腰脊。张云。阴阳不和。则精气俱病。气病则不摄。精病则不守。精气不相统摄。故液溢于下。而流泄于阴窍。精髓皆减。输泄过度。则真阴日虚。故为腰痛胫等病。此劳瘵之所由作也。
    
    阴阳气道
    (止)
    为水胀
    下泻诸本作不泻。此字误。当改。张云。此津液之为水胀也。三焦为决渎之官。
    膀胱为津液之腑。气不化则水不行。所以三焦不能泻。膀胱不能渗而肿胀也。知病所由。故治此皆当以气化为主。试观水潦为灾。使非太阳照临。则阴凝终不能散。泥泞终不能干。能知此义。则知阴阳气化之道矣。
    
    此津液五别之逆顺也
    张云。阴阳和。则五液皆精而充实于内。阴阳不和。则五精皆泄而流溢于外。
    此其所谓逆顺也。
    


前一页 ◇ 五乱篇第三十四
后一页 ◇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