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证治] 寒热
    [总诀]寒热阴阳朕兆机,互根互换理难知。或虚或实分真假,表里能明乃可医。
    发热恶寒,皮毛洒淅无汗者,风寒闭肤表也。宜原方麻黄汤。
    麻黄(七分)桂枝(二钱)杏仁(三钱)甘草(一钱)歌曰∶恶寒发热汗无流,麻桂经方仔细求。
    杏助麻黄甘助桂,皮毛洒淅此方投。
    (伯未按∶余家遇感冒不服药,购防风五钱,紫苏五钱,荆芥五钱,薄荷三钱,洗汤蒙首熏,待背上汗出,口流冷涎,即已。)发热恶风,翕翕然而自汗者,风寒袭腠里也。宜原方桂枝汤。
    桂枝(二钱)白芍(三钱)甘草(炙,二钱)大枣(四枚)生姜(三片)歌曰∶热兼汗出忌风吹,汤用生姜及桂枝。
    芍枣和甘营气顺,解肌还赖粥浆随。
    但热不寒,口干舌燥便黄者,阳明之燥热也。宜原方白虎汤。
    石膏(三钱)知母(三钱)甘草(一钱)粳米(二钱)歌曰∶但热无寒小便黄,口干舌燥渴难当。
    知膏粳草生津液,白虎原方仔细详。
    但寒不热,并无燥渴等证者,少阴之阳虚也。宜长沙附子汤。
    附子(二钱)白术(三钱)人参(二钱)云苓(三钱)甘草(一钱)歌曰∶但寒无热少阴虚,术附回阳体自舒。
    甘草参苓俱补气,气和身暖病能除。
    皮肤发热,夜晚潮热更甚者,阴血不濡阳也。宜当归补血汤。
    当归(三钱)生地(三钱)黄(二钱)人参(二钱)枯芩(三钱)合欢皮(二钱)山萸(三钱)百合(三钱)麦冬(三钱)黄柏(二钱)龟板(二钱)慈竹叶(一钱)歌曰∶皮肤发热夜来增,滋补归萸地合参。
    柏龟芩冬合欢竹,黄益气液升腾。
    子午发热,睡后更觉盗汗者,虚劳骨蒸热也。宜柴胡清蒸汤。
    柴胡(一钱)黄芩(三钱)当归(二钱)白芍(三钱)生地(三钱)丹皮(一钱)桃仁(二钱)蒲黄(三钱)胆草(二钱)云苓(三钱)贝母(二钱)杏仁(三钱)甘草(一钱)鳖甲(炙黄,二钱)歌曰∶盗热常居子午时,夜来更甚用丹皮。
    桃蒲归芍柴芩地,胆鳖甘苓贝杏施。
    寒热往来,发作有定时候者,少阳经疟疾也。宜独活黄芩汤。
    独活(五分)黄芩(三钱)知母(三钱)柴胡(三钱)羌活(五分)花粉(三钱)槟榔(一钱)浓朴(一钱)枳壳(一钱)杏仁(三钱)炒栀(三钱)石膏(三钱)歌曰∶往来寒热用柴芩,二活知膏杏枳寻。
    花粉槟榔栀朴草,薄荷加入疟难侵。
    (伯未按∶若疟发三四次后,用柴胡、黄芩、常山、草果、生姜、大枣煎服即止。惟服时在疟发前一小时。
    又三阴疟不愈者,以鹅卵于朔望日生者煮熟食,立已。)朝发寒冷,入夜则又发热者,阳气陷入阴也。宜补中益气汤。
    人参(二钱)白术(三钱)甘草(二钱)陈皮(一钱)茯苓(三钱)黄(一钱)升麻(一钱)当归(三钱)柴胡(一钱)生姜(三片)大枣(四枚)歌曰∶朝寒夜热用升麻,再入参归术草偕。
    陈茯黄姜共枣,补中能使气和谐。
    身热面赤,下利清水完谷者,里寒而外热也。宜加味白通汤。
    干姜(二钱)附子(二钱)葱白(五根)甘草(一钱)猪胆(一个)歌曰∶面红身热似阴亏,下利缘何谷未糜。
    温里急需姜与附,葱和胆草作汤医。
    身热面赤,烦躁欲卧泥水者,阴甚而格阳也。宜益元艾附汤。
    人参(二钱)干姜(二钱)附子(二钱)艾叶(一钱)白术(二钱)茯苓(三钱)黄连(一钱)甘草(一钱)知母(三钱)五味(一钱)故纸(二钱)香附(一钱)歌曰∶热烦欲卧水泥中,阴甚需参姜附攻。
    互用知连冬味草,苓葱纸艾性温通。
    春月发热,气喘而口干渴者,感风热之气也。宜加减麻杏汤。
    杏仁(三钱)麻黄(八分)石膏(三钱)甘草(一钱)僵蚕(三钱)知母(三钱)花粉(三钱)连翘(二钱)银花(二钱)白芍(三钱)蝉蜕(七个)菊花(一钱)牛蒡子(一钱)歌曰∶渴兼发热在春天,麻杏知膏急与煎。
    花粉银翘牛蒡菊,再加芍草共蚕蝉。
    夏月发热,口渴而心烦懊者,伤暑热之气也。宜加味六一散。
    炒栀(三钱)麦冬(二钱)滑石(三钱)甘草(一钱)黄芩(二钱)花粉(三钱)杏仁(三钱)香薷(一钱)浓朴(二钱)木通(二钱)石膏(三钱)荆芥(一钱)知母(三钱)银花(二钱)歌曰∶夏天热渴暑为殃,滑草栀冬芩粉详。
    通朴杏薷膏合芥,银花知母性清凉。
    

[卷二\证治] 呕吐
    [总诀]寒热阴阳细品详,总因气逆呕斯生。降冲安胃开邪拒,气不奔腾呕自平。
    呕吐不食,水饮不得入口者,火热相拒隔也。宜人参干姜汤。
    人参(三钱)黄连(三钱)黄芩(三钱)干姜(五分)歌曰∶呕时拒隔水难尝,多用芩连少用姜。
    惟有人参能养液,主方重使却无妨。
    呕吐能食,食入实时吐出者,两热相争冲也。宜酒蒸大黄汤。
    大黄(三钱)甘草(一钱)歌曰∶呕吐虽能纳水浆,实时吐出胃脾伤。
    只缘两热相争竞,酒水同烹草与黄。
    食久乃吐,兼见大腹胀满者,脾经乏火化也。宜姜附六君汤。
    人参(二钱)白术(三钱)云苓(三钱)甘草(一钱)半夏(二钱)陈皮(一钱)干姜(一钱)附子(二钱)歌曰∶食饭经时呕吐频,更兼腹满病原真。
    人参附片姜和术,半夏云苓甘与陈。
    食久乃吐,兼见胸前胀满者,胃府之虚寒也。宜香砂养胃汤。
    木香(二钱)砂仁(二钱)白术(二钱)云苓(三钱)陈皮(一钱)半夏(二钱)人参(二钱)甘草(一钱)大枣(四枚)生姜(三片)歌曰∶食久胸前胀满增,香砂治呕有奇能。
    参苓枣夏俱同煮,术草姜陈也共蒸。
    食久乃吐,吐出多带水液者,肾部之虚寒也。宜仲景真武汤。
    白术(三钱)云苓(三钱)白芍(三钱)生姜(三片)附子(三钱)歌曰∶肾寒呕吐水津多,术芍云苓姜附科。
    姜附散寒为主药,术苓平胃共调和。
    (伯未按∶若呕吐苦水,或酸水,或绿水,而不能饮食者,吴萸,黄连浓煎,缓咽。)食久乃吐,吐出多带酸水者,肝藏有寒热也。宜仲景乌梅丸。
    乌梅(三个)人参(二钱)黄柏(二钱)黄连(二钱)当归(三钱)干姜(一钱)细辛(五分)桂枝(一钱)附子(二钱)花椒(一钱)(伯未按∶蜀刻本作“宜吴茱萸原方”,方用吴萸、生姜、人参、大枣。)歌曰∶食已经时吐带酸,梅连桂附善平肝。
    姜辛椒柏当归研,再入人参裹作丸。
    单吐痰涎,或兼咳嗽头痛者,胃中有痰饮也。宜加味二陈汤。
    陈皮(二钱)半夏(二钱)云苓(三钱)甘草(一钱)生姜(三片)竹沥(一勺)黄芩(三钱)(伯未按∶蜀刻本无黄芩。)歌曰∶单吐痰涎用二陈,夏陈苓草竹姜匀。
    黄芩加入兼清热,热净痰除效若神。
    单吐酸水,或兼头痛如破者,肝寒气上逆也。宜加味左金丸。
    吴萸(二钱)黄连(一钱)人参(二钱)云苓(三钱)细辛(五分)苡仁(三钱)歌曰∶单吐酸宜用左金,参苓细苡共连寻。
    辛温独取吴萸性,肝气平时病不侵。
    (伯未按∶一味吴萸浓煎服亦效,肉桂粉亦佳。)呕吐不止,兼见腹痛下利者,脾气之虚脱也。宜附子理中汤。
    附子(二钱)白术(三钱)人参(二钱)甘草(一钱)干姜(一钱)歌曰∶吐兼下利责脾虚,参草和中是急需。
    附术干姜仍合用,理中汤服病当除。
    呕吐发热,或兼口苦胸满者,少阳之逆气也。宜原方柴胡汤。
    黄芩(三钱)柴胡(一钱)人参(二钱)生姜(三片)半夏(三钱)甘草(一钱)大枣(四枚)歌曰∶吐兼发热用柴芩,只为三焦逆气侵。
    夏草姜参同大枣,长沙旧法细推寻。
    卒然呕吐,兼见发闷恶心者,感瘴厉异气也。宜藿香正气散。
    白术(三钱)半夏(三钱)云苓(三钱)白芷(二钱)腹皮(二钱)生姜(三片)砂仁(二钱)浓朴(一钱)陈皮(一钱)桔梗(一钱)紫苏(一钱)藿香(一钱)甘草(一钱)大枣(四枚)歌曰∶卒吐还兼发恶心,瘴乡芷朴急当寻。
    术苓夏腹砂陈桔,藿草姜苏枣共斟。
    


前一页 ◇ 小便
后一页 ◇ 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