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嗜卧不卧
    【纲】仲景曰。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
    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目】朱肱曰。多眠有四症。有风温症。有小柴胡症。有少阴症。有狐惑症。
    黄仲理曰。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者。太阳症也。此必兼有诸症。
    虞抟曰。少阴有脉微细但欲寐之症。今无少阴症。而脉浮细而嗜卧者。虽十日后。尚属太阳。
    此即表解而不了了之谓也。设见胸满嗜卧。亦太阳之余邪未散。兼胁痛。则太少二阳合病矣。故和之以柴胡汤。倘若脉浮不细。是浮而有力也。无胸胁痛。则不属少阳。但浮不大。则不属阳明。仍在太阳。太阳为开。开病反合。故嗜卧。故开之以麻黄。
    【纲】仲景曰。太阳病。二三日。不得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
    【目】朱肱曰。其伤寒瘥后不得眠者。热气与诸阳相并。阴气未复。所以病后。仍不得睡也。
    栀子乌梅汤主之。
    王肯堂曰。本条宜桂枝加浓朴杏仁汤。
    陈士铎曰。不得卧但欲起。在二三日似乎与阳明并病。必其人心下结。故作此状。然结而不硬。
    脉微弱而不浮大。此其人素有久寒宿饮。结于心下。非亡津液而胃家实。
    【纲】仲景曰。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目】柯琴曰。伤寒者。寒伤君主之阳也。以火劫汗。并亡离中之阴。此为火逆矣。妄汗亡阴而曰亡阳者。心为阳中之太阳。故心之液。为阳之汗也。惊狂者。神明扰乱也。阴不藏精。惊发于内。
    阳不能固。狂发于外。起卧不安者。起则惊。卧则狂也。
    【纲】仲景曰。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目直视不能。不得眠。
    【目】鳌按。太阳脉起目内。上额。故此条脉症。皆从目上见得。盖荣行脉中。衄家则荣血已脱。脉无所养。而又汗之。是重竭其液。故脉见紧急之象。脉无所养。则脉所自起之目。亦必枯涩而不能转运。故直视而不能不得眠也。盖必其目之能转而动。眠必其目之能运而合也。
    【纲】仲景曰。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目】许叔微曰。大汗之后。精气不能游溢以上输于脾。脾不能为胃行其精液。胃不和。故不得眠也。内水不足。思外水以相济。故欲得水饮之。此便是转属阳明症。
    陶华曰。多眠者。以人之卫气。昼则行阳。夜则行阴。行阳则寤。行阴则寐。阳气虚。阴气盛。
    则目瞑。故多眠。乃邪气传于阴而不在阳也。昏昏闭合者。阴自阖也。默默不言者。阴主静也。
    不得卧者。阳气盛。阴气虚。则昼夜不得眠。盖夜以阴为主。阴气盛。则目闭而安卧。若阴为阳所胜。故终夜烦扰而不得眠。所谓阴虚则夜争者是也。汗出鼻干不得卧。则邪在表也。葛根解肌汤。
    若胃有燥屎。与大热错语。反大汗。胃中汁干而不得卧。则为邪在里也。大承气汤。胃不和。则卧不安。故宜散热和胃也。若汗下后虚烦不得眠者。栀子豉汤以涌之。下后复热。昼日烦躁。夜则安静。无大热。干姜附子汤。吐下后。心中懊不眠。栀子豉汤。阳胜阴。狂言不眠。乱梦心烦乏气。
    酸枣仁汤。阴胜阳。惊悸昏沉。大热干呕错语。呻吟不眠。犀角地黄汤。三阳合病。欲眠。目合则汗。谵语者。有热也。小柴胡汤。其胃热者。亦卧也。犀角解毒汤。风温狐惑。亦有此症。
    

[卷六] 无汗
    【纲】仲景曰。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目】朱肱曰。伤寒有连服汤剂而汗不出者。死。如中风法蒸之。温热之气。于外迎之。无不得汗也。其法。用薪火烧地。良久。扫去火。可以水洒之。取蚕砂、柏叶、桃叶、糠麸皆可用。相和铺烧地上。可侧手浓。上加席。令病患卧。温覆之。夏月只布单覆之。汗移时立至。俟周身至脚心皆汗。乃用温粉扑止。移上床。最得力者。蚕砂、柏桃叶也。无蚕砂、单桃叶亦可。用糠麸乃助添令多耳。不用亦可。伤气亦有气虚不能作汗者。
    刘完素曰。腠理者。津液腠泄之所为腠。文理缝会之中为理。寒邪中经。腠理致密。内渗则无汗。无汗之由有数种。如伤寒在表。及邪行于里。或水饮内蓄。与亡阳久虚。皆令无汗。其伤寒无汗。
    则腠理致密也。风中卫。则腠理开而自汗。寒中营。则无汗。腠理闭也。本条与太阳病脉浮紧无汗麻黄汤症。太阳中风脉浮紧大青龙症。及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若头痛鼻干不得汗。脉浮无汗而喘。与刚痉无汗。是数者。皆寒邪在表而无汗者也。其邪行于里而无汗者。邪气内传。不外熏发。经所谓阳明病无汗身发黄。及发热无汗渴欲饮水无表症者。与夫三阴为病不得有汗。是数者皆邪行于里而无汗者也。
    杨士瀛曰。太阳主一身之表。风寒客于表。则皮毛闭密。故无汗。
    【纲】仲景曰。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目】柯琴曰。此两条脉症相同。而异者。上条外不恶寒。内不烦躁耳。发于阳者七日愈。八九日不解。阳气重可知。脉紧无汗。发热身疼。麻黄症未解。仍与麻黄。只微除在表之风寒。而不解内扰之阳气。发烦目瞑。可知阳络受伤。必逼血上行而衄。不得汗解。必从衄解。太阳中风汗出脉缓者。中于鼓动之阳风。此汗不出而脉紧者。中于凛冽之阴风。风令脉浮。浮紧而沉不紧。与伤寒阴阳俱紧之脉有别。
    【纲】仲景曰。伤寒脉浮紧者。麻黄汤主之。不发汗。因致衄。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
    自衄者愈。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目直视。不能。不得眠。
    【目】鳌按。脉紧无汗。本当发汗。以泄阳气。若不发汗。致阳气内扰。而阳络受伤。因而成衄。
    则阳邪即从汗解矣。故既衄即不当用麻黄再发汗。故仲景既于他条言已服麻黄微除而仍致衄。此又恐人衄后再汗。故特提明以见衄家不可再发汗也。若身无汗而自衄者愈。正言阳从衄泄之故。脉急紧四句。正言既衄复汗之变。其变见于额与目者。以太阳脉起目内上额故也。
    【纲】仲景曰。太阳病。项背强KTKT。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目】鳌按。风伤卫分者。皮毛闭而无汗。不得以本条之无汗为伤寒也。盖以太阳脉自络脑而还出下项。挟脊背。本条风邪。乃自风池入。不上干于脑。故不言头疼。而下行脊背。故但见项背强KTKT也。
    【纲】仲景曰。伤寒脉浮缓。发热恶寒。无汗烦躁。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症者。
    大青龙汤主之。
    【目】张从正曰。寒有重轻。伤重。脉阴阳俱紧而身疼。伤轻。脉浮缓而身重。亦有初时脉紧渐缓。初时身疼渐不疼者。当用活看。然脉浮紧者。身必疼。脉浮缓者。身不疼。中风伤寒皆然。
    无少阴症者。仲景正因少阴亦有发热恶寒无汗烦躁之症。虽与大青龙症同。然彼则法当温补。不得与麻黄。必细审其所不用。然后不失其所当用也。
    【纲】仲景曰。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痉。
    【目】张兼善曰。此以虚实分别刚柔也。
    【纲】仲景曰。脉浮而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
    【目】刘完素曰。阳为津液之主。阳虚则津液虚少。故无汗。若阳明病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肤之状。则又久虚矣。
    


前一页 ◇ 下血便脓血
后一页 ◇ 自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