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自汗
    【纲】仲景曰。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伤寒三日。脉浮而解。然汗出也。
    【目】朱肱曰。卫不和自汗。伤风自汗。亡阳自汗。
    寇宗曰。风阳邪。风中太阳。两阳相搏。而阴气衰弱。阳浮故热自发。阴弱故汗自出。
    张云岐曰。欲自解。便寓不可妄治意。汗为阳气外发。汗出则阳胜。而寒邪自解矣。言未解。
    便有当解意。停者。相等之谓。太阳病阳浮而阴弱。是阳强也。今阳脉既微。谓非阴阳之俱停者乎。
    阴阳俱停。便是调和之脉。虽今犹未解。不可卜其必解乎。
    楼全善曰。伤寒三日。脉浮而解。此伤寒之本轻者。故不必合太阳六七日病解之期而自解也。
    曰然汗出。亦宁必再求其汗乎。
    【纲】仲景曰。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目】魏荔彤曰。太阳中风病。而发热汗出恶风。与他条同。兼患头痛。即头项强痛而专言于头者也。风邪少盛诸阳聚处。必多亢烈之患。正为桂枝对症之病。用之无疑矣。必指出头痛者。见无身疼体痛骨节疼痛。所以不同于寒邪之治也。
    柯琴曰。此是桂枝本症。头痛发热恶风。与麻黄症同。本方重在汗出。汗不出者。便是麻黄症。
    【纲】仲景曰。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
    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目】方中行曰。脉浮为伤寒。在太阳初感。风寒未定。故本条揭示中风之脉症甚细。则阳强阴弱。与脉之阳浮阴紧而不弱者。其异如是也。阳浮之热。为自发而快捷。阴弱之汗。为自出而直易。热为翕翕之温热。与或已发或未发迟迟之热。鼻鸣干呕。与呕逆而喘。同为阳郁。而大分缓急。
    其异又如是。辨之既详。桂枝一方。不容再疑。
    柯琴曰。此太阳中风之桂枝症。阳浮因风中于卫。两阳相搏。故热自发。是卫强也。阴弱因风中于营。血脉不宁。故汗自出。是营弱也。两自字。便见风邪之迅发。
    【纲】仲景曰。太阳病。发热汗出。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主之。
    【目】柯琴曰。此释中风汗出之义。见桂枝为调和营卫而设。阴弱不能藏。阳强不能密。故汗出。
    【纲】仲景曰。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盖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而愈。
    【目】柯琴曰。此为挟虚伤寒之症。形作。见恶寒体痛厥逆。脉当弦紧而反浮弱。其本虚可知。
    此东垣所云劳倦内伤症也。解之者。与桂枝汤啜热稀粥。故汗出愈也。
    【纲】仲景曰。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病尝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和谐耳。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和营卫。则愈。宜桂枝汤。
    【目】李曰。营行脉中。在血脉。其病深。卫行脉外。在皮肤。其病浅。营血。阴也。主闭藏。故寒喜伤营而无汗。卫气。阳也。主开泄。故风喜伤卫而有汗。然岂独太阳为营卫之会。而有风寒之别乎。阳明善饥为伤风。不食为伤寒。少阳耳聋胸满而烦为伤风。口苦咽干目眩为伤寒。
    三阴伤风。俱四肢烦疼耳。太阳为之先者。伤寒因肾水亏损。至春木无生意。故发为温病。至夏绝生化之原。故发为热病。所以太阳少阴二经受病。最多最先也。
    柯琴曰。脏无他病。知病只在形躯。发热有时。则汗出亦有时。不若外感者。发热汗出不休也。
    内经曰。阴虚者阳必凑之。故时热汗出耳。发热汗即出。其营气不足。因阳邪下陷。阴不胜阳。
    故汗自出。无热而常自汗。其营气本足。因卫气不固。不能卫外。故汗自出。不和。见卫强。不谐。
    见营弱。弱则不能合。强则不能密。皆令自汗。但以有热无热别之。(恶法)以时出常出辨之。总以桂枝汤啜热粥汗之。
    【纲】仲景曰。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痉。
    【目】鳌按。刚者。实也。柔者。疏也。无汗则皮毛闭而实。汗出则腠理泄而疏。
    

[卷六] 盗汗
    【纲】仲景曰。微盗汗出。反恶寒者。表未解也。
    【目】刘完素曰。若邪气一切在表。于卫则汗自出。此则邪气侵行于里。外于表邪。及睡则卫气行于里。乘表中阳气不致。津液得泄。故但睡而汗出。觉则气散于表而汗即止矣。
    【纲】仲景曰。三阳合病。脉浮大。在关上。但欲睡眠。合目则汗。
    【目】刘完素曰。合目则汗。是知邪气在半表半里之间明矣。且自汗有虚有实。其盗汗之症。
    非若自汗有实者。悉当和表而已。
    韩祗和曰。阳入于阴。故但欲睡眠。卫气行阴。故合目则卧。热淫于内。故卧则汗出。
    陶华曰。无汗者。寒邪中经。腠理闭密。津液内渗而无汗也。若风湿暑干之。皆令汗出。惟寒邪独不汗出。则当汗之。若与麻黄汤三剂而不汗者。此必不可疗也。自汗者。卫气所以肥腠理而固津液者也。卫为邪所干。
    不能卫护于外。由是而汗出焉。且自汗有表里虚实之分。若自汗出而恶风寒为表未解。当解肌。冬用桂枝汤。余月冲和汤加减。汗后恶风寒。痛为表虚。黄建中汤。若汗出不恶风寒。则为表解里未和。下之。设或汗出发润。如油如珠。
    凝而不流。皆不可治。盗汗者。睡中则汗出。觉则不出。杂病责于阳虚。伤寒责在半表半里。故知胆有热也。
    

[卷六\盗汗] 附录李氏汗后不解治法
    李中梓曰。汗后不解者。或表邪未尽。或邪传于里。或邪气乘虚内客。故虽汗而病仍不解也。
    汗后脉大如疟状。再汗之。桂枝二麻黄一汤。汗后心下痞硬。呕吐不和。大柴胡汤。大汗。大烦渴。
    而脉大。人参白虎汤。汗后恶热。脉实。调胃承气汤。汗出而喘。无大热。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大汗出。胃干。欲饮水。少少与之。汗出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五苓散。汗后脉洪数。烦渴。五苓散。汗后胀满。浓朴生姜人参汤。汗太多。心悸发颤。桂枝甘草汤。汗后恶寒。表虚也。
    脉细神倦。芍药甘草附子汤。太阳汗出不解。发热心悸肉。真武汤。汗后身痛脉沉。桂枝加芍药人参汤。汗后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下利恶寒。四逆汤。汗后脐下悸。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卷六] 可汗
    【纲】仲景曰。太阳病。外症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目】许叔微曰。太阳表症者。恶寒是也。问。三阴有可汗者乎。答曰。阴病不当发汗。发汗则动经。然太阴脉浮。
    少阴发热。亦须微微取汗。但不正发汗耳。大抵风寒中人。与营卫俱薄而发热。又未曾行诸汗药。虽无阳症。须少汗解逐之。王叔和云。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故知初病脉沉细数。虽里不消。本表中风寒。须温覆少汗而解。
    柯琴曰。此条是桂枝本脉。伤寒中风杂病。皆有外症。太阳主表。表脉咸统于太阳。然必脉浮弱。可用此解外。如但浮不弱。及浮而紧。便是麻黄症。要知本方只是外症之虚者。
    【纲】仲景曰。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目】王肯堂曰。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然一时间许。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者必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凡服汤发汗。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仲景论。凡云可发汗。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如汤随症良验。
    柯琴曰。此条因余热。卫解而营未解。故用桂枝更汗也。凡曰桂枝汤主之者。定法也。服桂枝不解。仍与桂枝汗。解后复烦。更用桂枝者。活法也。麻黄脉症。但可用桂枝更汗。不可先用桂枝发汗。且服麻黄复烦。可更用桂枝。用桂枝复烦。不得更用麻黄。又活法中定法也。
    【纲】仲景曰。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浮脉者不愈。浮为在外。当须解外。则愈。
    宜桂枝汤。
    【目】张元素曰。仲景凡为汗症关防。无所不备。且如太阳中风。桂枝汤主之。加喘者。桂枝加浓朴杏子汤。有汗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形如疟。且二三度发。桂麻合半汤。日再发者。桂枝二麻黄一汤。脉微弱者。
    不可汗。桂枝二越婢一汤。至于伤风。KTKT无汗恶风者。葛根汤。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复加烦躁者。大青龙汤。随其所感轻重。用众理以应之。可见汗症中间。其周详整密。无所不至矣。
    张兼善曰。误下后脉仍浮。可知表症未解。阳邪未陷。只宜桂枝解外。勿以脉浮而用麻黄。下后仍可用桂枝。乃见桂枝方之力量。
    【纲】仲景曰。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大便圊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目】朱震亨曰。伤寒前三日。法当汗。可用双解散。连进数服。必愈。
    李曰。服药而不得汗。当用蒸法。陶氏再造散主之。
    柯琴曰。此辨太阳阳明之法。太阳主表。头痛为主。阳明主里。不大便为主。阳明亦有头痛。
    浊气上冲也。太阳亦有不大便。阳气太重也。七日不大便。病在里。则头痛身热属阳明。外不解由内不通也。若下之。大便去。则头痛身热。病仍在表。仍是太阳。宜桂枝汗之也。
    本条当有汗出症。故合用桂枝承气。
    【纲】仲景曰。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麻黄汤。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目】李曰。太阳病。脉浮紧者。宜汗。汗之不解者。再汗之。若失其汗。则寒邪传经。当看传过何经。变出何病。若因汗而反下渗。表邪乘虚内陷。则热蓄于里。变为瘀血懊痞气结胸等症。
    鳌按。脉言浮。浮而有力者。言数。是由于发热者。故为热在表。故可发汗。
    【纲】仲景曰。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当发其汗。
    麻黄汤主之。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目】张介宾曰。各经表症。凡有汗出不彻者。皆未足言汗。盖邪未尽去。其人必身热不退。
    而仍觉躁烦。或四肢酸疼。坐卧不安者。以汗出不彻故也。何从知之。但诊其脉紧不退。及热时干躁无汗者。即其症也。仍宜汗之。如果汗透而热仍不退。或汗后身热愈甚者。是即所谓阴阳交。魂魄离。大凶之兆。凡汗之不彻者。其故有三。如邪在经络筋骨。而汗出皮毛者。此邪深汗浅。卫解而营不解。一也。或以十分之邪。而出五分之汗。此邪重汗轻。二也。或寒邪方去。犹未清楚。遽起露风。因虚复感。此新旧相踵。三也。凡遇此当详辨。而因微甚以再汗也。取汗之法。当取于自然。不宜急暴。但服以汤剂。盖令温暖。使得津津微汗。令稍久之。则手足俱周。遍身通达。邪无不散矣。若一时逼之。如淋如洗。则急遽间。卫气已达。而营气未周。反有不到之处。且恐大伤元气。非良法之。
    【纲】仲景曰。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仁承气汤。
    【目】柯琴曰。此阳气太重。标本俱病者。然病自外来者。当先审表热之重轻。以治其表。继攻其里之结血。此以尚未可攻。知其为未下症。(读书之法)


前一页 ◇ 无汗
后一页 ◇ 不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