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十四\病诸候(凡三十五论)] 二、鼠候
    鼠者,由饮食不择,虫蛆毒变化,入腑脏,出于脉,稽留脉内而不去,使人寒热。
    其根在肺。出于颈掖之间。其浮于脉中,而未内着于肌肉,而外为脓血者,易去也。
    决其生死者,反其目视之,其中有赤脉,从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死。赤脉而不下贯瞳子,《养生方》云∶正月勿食鼠残食,作鼠,发于颈项;或毒入腹,下血不止;或口生疮

[卷之三十四\病诸候(凡三十五论)] 三、蜂候
    蜂者,由饮食劳倦,渴乏多饮流水,即得蜂毒,流入于脏。其根在脾。出发于颈项,历历三四处,或累累四五处蜂台,或发胸前俱肿,以溃生疮,状如痈形,瘥而复移。
    

[卷之三十四\病诸候(凡三十五论)] 四、蚁候
    蚁者,由饮食有蚁精气,毒入于五脏,流出经络,多着颈项,戢戢然小肿核细,乃遍

[卷之三十四\病诸候(凡三十五论)] 五、蚍蜉候
    蚍蜉者,由饮食内有蚍蜉毒瓦斯,入于脏,流于经脉,使身寒似伤寒,腹虚胪胀。其根在肺。发于颈项,如疥癣,娄娄孔出。初生痒,搔之生痕。不治,一百日生蚍蜉。
    

[卷之三十四\病诸候(凡三十五论)] 六、蝇候
    此由饮食内有蝇窠子,因误食之,入于肠胃,流注入血脉,变化生。发于颈下,初生痒,币币如蝇窠子状,使人寒热,久,其中化生蝇也。
    

[卷之三十四\病诸候(凡三十五论)] 七、蝼蛄候
    蝼蛄者,由食果子,不避有虫,即便啖之,有虫气入于腹内,外发于颈。
    其根在大肠。初生之时,其状如风矢,亦如蜗形,瘾胗而痒,搔之则引大如四寸。更其中生道,乃有数十;中生蝼蛄,亦有十数。不治,二年杀人。
    

[卷之三十四\病诸候(凡三十五论)] 八、蛴螬候
    此由恐惧、愁忧、思虑,哭泣不止,余毒变化所生。内动于脏,外发颈项。其根在心。
    又方,根在膀胱。初生之时无头尾,肿如枣核,或移动皮中,使人寒热心满;状似蜂而深坎,蜂则高而圆。蛴螬,方五寸,更疼痛,日夜令人呻号。三年生孔道,乃有十数;中生蛴螬,乃有百数。不治,五年杀人。
    

[卷之三十四\病诸候(凡三十五论)] 九、雕鸟鹤候
    雕鸟鹤者,初肿如覆手,疼痛,一年生孔道数十处,黄水出;二年化生鹤、水钱道而

[卷之三十四\病诸候(凡三十五论)] 十、尸候
    人皆有五尸,在人腹内发动,令心腹胀,气息喘急,冲击心胸,攻刺胁肋,因而寒热。
    颈掖之下结瘰,脓溃成,时还冲击,腹内则胀痛,腰脊挛急是也。
    

[卷之三十四\病诸候(凡三十五论)] 十一、风候
    此由风邪经脉,经脉结聚所成;或诸疮得风,不即瘥,变作其疮。得风者,是由疮遇冷,脓汁不尽乃成也。其风在经脉者,初生之时,其状如肿,有似覆手,搔之则皮脱,赤汁出。乍肿乍减,渐渐生根结实,且附骨间,不知首尾,即溃成。若至五十日不消不溃,变成石肿,名为石痈。久久不治,令寒热,恶气入腹,绝闷刺心,及咽项悉皆肿。经一年不治

[卷之三十四\病诸候(凡三十五论)] 十二、鞠候
    肿痛初生痈,如大桃状,亦如瘤。脓溃为疮,不治成石,化生鞠,作窍傍行,世呼为

[卷之三十四\病诸候(凡三十五论)] 十三、蜣螂候
    此由饮食居处有蜣螂毒瓦斯,入于脏腑,流于经脉所生也。初生之时,其状如鼠窍直下,肿如覆手而痒,搔痹疼痹。至百日,有十八窍,深三寸,中生蜣螂,乃有一百数。蜣螂成尾,自覆刺人,大如盂升。至三年,杀人。
    

[卷之三十四\病诸候(凡三十五论)] 十四、骨疽候
    骨疽者,或寒热之气搏经脉所成,或虫蛆之气因饮食入人腑脏所生。以其脓溃,侵食于骨,故名骨疽兼也。初肿后乃破,破而还合,边傍更生。如是或六七度,中有脓血,至日西痛发,如有针刺。
    

[卷之三十四\病诸候(凡三十五论)] 十五、蚯蚓候
    蚯蚓者,由居处饮食有蚯蚓之气,或饮食入腹内,流于经脉所生。其根在大肠。其状

[卷之三十四\病诸候(凡三十五论)] 十六、花候
    花者,风湿客于皮肤,与血气相搏,因而成疮。风湿气多,其肉突出,外如花开之状,世谓之反花疮。不瘥,生虫成,故谓之花也。
    

[卷之三十四\病诸候(凡三十五论)] 十七、蝎候
    此由饮食居处有蝎虫毒瓦斯,入于腑脏,流于经脉所生也。或生掖下,或生颈边,肿起如蝎虫之形,寒热而溃成。久则疮里生细蝎虫也。
    

[卷之三十四\病诸候(凡三十五论)] 十八、蚝候
    蚝者,由饮食居处有蚝虫毒瓦斯,入腑脏,流于经脉,变化而生。着面颊边即脱肉结肿,初如蚝虫之窠,后溃成,而蚝生是也。
    

[卷之三十四\病诸候(凡三十五论)] 十九、脑候
    脑,着头颈,逐气上下疼痛,而后脑。
    

[卷之三十四\病诸候(凡三十五论)] 二十、痈候
    痈者,是痈溃疮后其不瘥,脓汁不尽,因变生虫成,故为痈也。
    

[卷之三十四\病诸候(凡三十五论)] 二十一、橛候
    橛者,其疮横阔作头,状如杏子形,亦似瘰。出血是也。
    

[卷之三十四\病诸候(凡三十五论)] 二十二、虫候
    诸皆有虫,而此独以虫为名者,是诸疮初本无虫,经久不瘥,而变生虫,故以为名也。
    

[卷之三十四\病诸候(凡三十五论)] 二十三、石候
    石之状,初起两头如梅李核,坚实,按之强如石而寒热,热后溃成是也。
    

[卷之三十四\病诸候(凡三十五论)] 二十四、蛙候
    此由饮食居处有蛙之毒瓦斯,入于腑脏,流于经脉而成。因服药,随小便出物,状似蛙形是也。
    

[卷之三十四\病诸候(凡三十五论)] 二十五、虾蟆候
    此由饮食有虾蟆之毒瓦斯,入于腑脏,流于经脉,结肿寒热,因溃成。服药,有物随小便出,如虾蟆之状,故谓之虾蟆也。
    

[卷之三十四\病诸候(凡三十五论)] 二十六、蛇候
    蛇者,由居处饮食有蛇毒瓦斯,入于腑脏,流于经脉,寒热结肿,出处无定,因溃成。服药,有物随小便出,如蛇形状,谓之蛇。
    

[卷之三十四\病诸候(凡三十五论)] 二十七、候
    者,由居处饮食有毒瓦斯,入于腑脏,流于经脉所生。初得之时,如枣核许,戾契。或满百日,或满周年,走不定一处,成窍而脓汁溃也。故谓之。
    

[卷之三十四\病诸候(凡三十五论)] 二十八、赤白候
    人有患疮,色赤白分明,因而成,谓之赤白。
    

[卷之三十四\病诸候(凡三十五论)] 二十九、内候
    人有发疮,色黑有结,内有脓,久乃积生,侵食筋骨,谓之内。
    

[卷之三十四\病诸候(凡三十五论)] 三十、雀候
    此由居处饮食有雀毒瓦斯,入于脏,流于脉,发无定处,肿,因溃成,服药,有物随小便出,状如雀HT,故谓之雀内。
    

[卷之三十四\病诸候(凡三十五论)] 三十一、脓候
    诸皆有脓汁,此独以脓为名者,是诸疮久不瘥,成,而重为热毒瓦斯停积生脓,常不绝,故谓之脓也。
    

[卷之三十四\病诸候(凡三十五论)] 三十二、冷候
    冷者,亦是谓疮得风冷,久不瘥,因成,脓汁不绝,故为冷也。
    

[卷之三十四\病诸候(凡三十五论)] 三十三、久候
    久者,是诸连滞,经久不瘥,或暂瘥复发,或移易三两处,更相应通,故为久也

[卷之三十四\病诸候(凡三十五论)] 三十四、瘰候
    此由风邪毒瓦斯客于肌肉,随虚处而停,结为瘰。或如梅、李、枣核等大小,两三相连在皮间,而时发寒热是也。久则变脓,溃成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养生方·导引法》云∶踞,以两手从内曲脚中入,据地,曲脚加其上,举尻。
    其可用行气。愈瘰、乳痛。
    

[卷之三十四\病诸候(凡三十五论)] 三十五、候
    病之状,阴核肿大,有时小歇,歇时终大于常。劳冷阴雨便发,发则胀大,使人腰背挛急,身体恶寒,骨节沉重。此病由于损肾也。足少阴之经,肾之脉也,其气下通于阴;阴,宗脉之所聚,积阴之气也。劳伤举重,伤于少阴之经,其气下冲于阴,气胀不通,故成疾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正偃卧,直两手、两足,念胞所在,令赤如油囊裹丹。除阴下湿、小便难、、少腹重不便。腹中热,但口纳气,鼻出之,数十,不须小咽气。即腹中有热者,七息已温热,咽之十数。
    

[卷之三十四\痔病诸候(凡六论)] 一、诸痔候
    诸痔者,谓牡痔、牝痔、脉痔、肠痔、血痔也。其形证各条如后章。又有酒痔,肛边生疮,亦有血出。又有气痔,大便难而血出,肛亦出外,良久不肯入。
    诸痔皆由伤风,房室不慎,醉饱合阴阳,致劳扰血气,而经脉流溢,渗漏肠间,冲发下部。有一方而治之者,名为诸痔,非为诸病共成一痔。痔久不瘥,变为了。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云∶忍大便不出,久作气痔。
    《养生方·导引法》云∶一足踏地,一足屈膝,两手抱犊鼻下,急挽向身,极势。左右换易四七。去痔、五劳、三里气不下。
    又云∶踞坐,合两膝,张两足,不息两通。治五痔。
    又云∶两手抱足,头不动,足向口面受气,众节气散,来去三七。欲得捉足,左右侧身,各各急挽,腰不动。去四肢、腰上下髓内冷,血脉冷,筋急闷,痔。
    又云∶两足相踏,向阴端急蹙,将两手捧膝头,两向极势,捺之,二七竟;身侧两向取势,二七;前后努腰七。去心劳、痔病。
    


前一页 ◇ 一、诸候
后一页 ◇ 二、牡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