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声诊] 
    桑榆子曰∶“精化为气,气化而神集焉。故曰,神能御气,则鼻不失息。”谭紫霄曰∶“神犹母也,气犹子也。
    以神召气,如以母召子。凡呼吸有声者,风也,非息也。守风则散。虽无声而鼻中涩滞者,喘也,非息也。守喘则结。不声不滞,而往来有迹者,气也,非息也。守气则劳。所谓息者,不出不入之义。绵绵密密,若存若亡,心不着境,无我无人,更有何息可调?至此则神自返,息自定,心息相根据,水火相媾,息息归根,金丹之母。”丘长春云∶“息有一毫之未定,命非己有。”以此言之。息之所关于人大矣哉!故较之于声,尤所当辨也。
    气来短促,不足以息,呼吸难应,乃为虚甚。素无寒热,短气难续,知其为实。
    无寒热则阴阳和平,而亦短气不能布息,此中焦有碍,或痰火为害。
    吸而微数,病在中焦。
    中实吸不得入,还出复入,故脉来微数,亦系实证,非痰即食,可以攻下。
    实则可生,虚者不治。
    实则可下。中虚吸不尽入而微数者,肝肾欲绝,焉能救乎?上焦吸促,下焦吸远,上下暌违,何以施疗?病在上焦,气宜通下;病在下焦,气宜达上。上下交通,病斯愈矣。今上焦者吸促而不能通下,下焦者吸远而不能达上,上下不交通,病岂易治乎!至于呼吸动摇,振振而气不载形者,必死之证矣。
    天积气耳,地积形耳,人气以成形耳。惟气以成形,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气之关于形也,岂不巨哉!然而身形之中,有营气,有卫气,有宗气,有脏腑之气,有经络之气,各为区分。其所以统摄营卫脏腑经络,而令充周无间,环流不息,通体皆灵者,全赖胸中大气主持。夫脏腑大经小络,昼夜循环不息,必赖胸中大气斡旋其间。大气一衰,则出入废,升降息,神机化灭,气立孤危矣。若夫息出于鼻,其气布于膻中。膻中宗气主上焦息道。恒与肺胃关通,或清而徐,或短而促,足以占宗气之盛衰。所以《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人顾可奔迫无度,令宗气盛喘数急,有余反成不足耶!此指呼出为息之一端也。其谓“起居如故,而息有音,此肺之络脉逆也。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盖见布息之气,关通肺胃,又指呼出为息之一端也。呼出心肺主之;吸入肾肝主之;呼吸之中,脾胃主之。故惟脾胃所主中焦为呼吸之总持。设气积贲门不散,两阻其出入,则危急存亡非常之候。善养生者,使贲门之气传入幽门,幽门之气传二阴之窍而出,乃不为害。其上焦下焦,各分呼出吸入,未可以息之一字统言其病矣。此义惟仲景知之。谓“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分其息专主乎呼而不与吸并言,似乎创说。不知仲景以述为作,无不本之《内经》,即前所拟呼出为息,二端不足尽之。盖心火乘肺,呼气奔促,势有必至。呼出为心肺之阳,自不得以肝肾之阴混之耳。息摇肩者,肩随息动,惟火故动也。息引胸中上气咳者,肺金收降之令不行,上逆而咳,惟火故咳也。张口短气、肺痿唾沫,又金受火刑不治之证。均以出气之粗名为息耳。然则曷不径以呼名之耶?曰,呼中有吸,吸中有呼,剖而中分,圣神所不出也。但以息之出者主呼之病,而息之入者主吸之病,不待言矣。《素问·通评虚实论》谓∶“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以及息有音者不一而足,惟其不与吸并言,而吸之病转易识别。然尚恐后人未悉,复补其义云∶“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见吸微且数,吸气之往返于中焦者速,此必实者下之,通其中焦之壅而即愈。若虚则肝肾之本不固,其气轻浮,脱之于阳,不可治矣。前所指贲门幽门不下通,为危急存亡非常之候者,此也。在上焦者其吸促,以心肺之道近,其真阴之虚者,则从阳火而升,不入于下,故吸促。是上焦未尝不可候其吸也。下焦者其吸远,肝肾之道远,其元阳之衰者,则因于阴邪所伏,卒难升上,故吸远。此真阴元阳受病,故皆难治。
    若呼吸往来振振动摇,则营卫往返之气已索,所存呼吸一线耳,尚可为哉!学人先分息之出入,以求病情。既得其情,合之不爽。若但统论呼吸,其何以分上中下三焦所主乎?意微矣。
    

[卷七] 问诊
    入国问俗,何况治病?本末之因,了然胸臆;然后投剂,百无一失。
    医,仁术也。仁人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灵枢·师传篇》曰∶“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患问所便。”使其受病本末,胸中洞然,而后或攻或补,何愁不中乎!

[卷七\问诊] 人品起居
    凡诊病者,先问何人,或男或女。
    男女有阴阳之殊,脉色有逆顺之别,故必辨男女而察其所合也。
    或老或幼。
    年长则求之于腑,年少则求之于经,年壮则求之于脏。
    或为仆外家。
    在人下者,动静不能自由。
    寡妇师尼。
    遭逢不偶,情多郁滞。
    形之肥瘦。
    肥人多湿,瘦人多火之类,此宜在望条。然富贵之家,多处重帏,故须详问。若不以衣帛覆手,则医者见其手,亦可得其形之大略矣。
    次问得病起于何日。
    病之新者可攻,病之久者可补。
    饮食胃气。
    肝病好酸,心病好苦,脾病好甘,肺病好辛,肾病好咸。内热好冷,内寒好温。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梦寐有无。
    阴盛则梦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自击毁伤。
    

[卷七\问诊] 嗜欲苦药
    问其嗜欲,以知其病。
    物性不齐,各有嗜欲。声色臭味,各有相宜。
    好食某味,病在某岁。当分顺逆,以辨吉凶。
    清阳化气出乎天,故天以五气食人者,臊气入肝,焦气入心,香气入脾,腥气入肺,腐气入肾也。浊阴成味出乎地,故地以五味食人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也。凡脏虚必求助于味,如肝虚者欲食酸是也。此谓之顺应者,易治。若心病而受咸,肺病而欲苦,脾弱而喜酸,肝病而好辣,肾病而嗜甘,此谓之逆候;病轻必危重者必死。
    心喜热者,知其为寒;心喜冷者知其为热。好静恶动,知其为虚;烦躁不宁,知其为实。伤食恶食,伤风恶风,伤寒恶寒。
    此显然可证者,尤须详问。惟烦躁不宁者亦有属虚,然必脉来无神,再以他证参之。
    或常纵酒。
    纵酒者不惟内有湿热,而且防其乘醉入房。
    或久斋素。
    清虚固保寿之道,然亦有太枯槁而致病者。或斋素而偏嗜一物,如面筋、熟栗之类,最为难化,故须详察。
    始终境遇须辨三常。
    《素问·疏五过论》曰∶“诊有三常。”谓常贵贱、常贫富、常苦乐也。
    封君败伤,及欲侯王。
    封君败伤者,追悔已往。及欲侯王者,妄想将来。皆致病之因也。
    常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
    常贵后贱者,其心屈辱,神气不伸,虽不中邪,而病生于内。营者,阴气也。营行脉中,心之所主。心志不舒,则血无以生,脉日以竭,故为脱营。
    常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流连,病有所并。
    常富后贫者,忧煎日切,奉养日廉,故其五脏之精,日加消败,是谓失精。精失则气衰,气衰则不运,故为留聚而病有所并矣。
    常富大伤,斩筋绝脉;身体复行,令泽不息。
    大伤,谓甚劳甚苦也。故其筋如斩,脉如绝,以耗伤之故也。虽身体犹能复旧而行,然令泽不息矣。泽,精液也。息,生长也。
    故伤败结,留薄归阳,脓积寒炅。
    故,旧也。言旧之所伤,有所败结,血气留薄不散,则郁而成熟,归于阳分,故脓血蓄积,令人寒热交作也。
    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亦寻败。
    乐则喜,喜则气缓。苦则悲,悲则气消。故苦乐失常,皆失精气,甚至竭绝而形体毁阻矣。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怒伤肝,肝藏血,故伤阴。喜伤心,心藏神,故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厥气,逆气也。凡喜怒过度而伤其精气者,皆能令人气厥逆而上行。气逆于脉故满脉,精脱于中故去形。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以灸刺。
    形乐者身无劳,志苦者心多虑。心主脉,深思过虑,则脉病矣。脉病者当治结络,故当随其宜而灸刺之。
    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以针石。
    形乐者逸,志乐者闲。饱食终日,无所运动,多伤于脾。脾主肌肉,故病生焉。肉病者或为卫气留,或为脓血聚,故当用针石取之。
    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以熨引。
    形苦者身多劳,志乐者心无虑。劳则伤筋,故病生于筋。熨以药熨,引谓导引。
    形苦志苦,病生咽嗌,调以甘药。
    形苦志苦,必多忧思。忧则伤肺,思则伤脾。脾肺气伤,则虚而不行,气必滞矣。脾肺之脉上循咽嗌,故病生焉。如人之悲忧过度,则喉咙咽哽,食饮难进;思虑过度,则上焦否隔,咽中核塞;即其征也。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有“调以甘药”。《终始篇》曰∶“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若《素问·血气形志篇》则曰“治之以甘药”者,误也。
    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不仁,按摩醪药。
    形体劳苦,数受惊恐,则亦不乐,其经络不通,而不仁之病生,如重不知寒热痛痒也。当治以按摩,及饮之酒药,使血气宣畅。
    起居何似?起居,凡一切房室之燥湿,坐卧之动静,所包者广。如肺病好曲,脾病好歌,肾病好吟,肝病好叫,心病好妄言之类,当一一审之。
    曾问损伤。
    或饮食不当,或劳欲不时,或为庸医攻补失宜。
    便利何如?热则小便黄赤,大便硬塞;寒则小便澄白,下利清谷之类。
    曾服何药?如服寒不验,服热不灵,察证与脉,思当变计。
    有无胀闷?胸腹胀闷,或气,或血,或食,或寒、或虚,皆当以脉合之。
    性情常变,一一详明。
    病者大都喜怒改常。
    


前一页 ◇ 声诊
后一页 ◇ 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