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望诊] 诊病新久
    诊其脉小,色不夺者,乃为新病。其脉不夺。其色夺者,乃为久病。脉色俱夺,乃为久病。俱不夺者,乃为新病。
    

[卷七\望诊] 诈病
    向壁而卧,闻医惊起,而目视,三言三止,脉之咽唾,此为诈病。(若脉和平,当言此病须针灸数处,服吐下药,然后可愈。欲以吓其诈,使彼畏惧,不敢言病耳。)

[卷七] 声诊
    肝呼应角,心言应征,脾歌应宫,肺哭应商,肾呻应羽。五脏五声,以合五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盖病苦于中,声发于外,有不可诬者也。故《难经·六十一难》曰∶“闻其五音以别其病。”此之谓也。
    大笑不止,乃为心病。喘气太息,乃为肺病。怒而骂詈,乃为肝病。气不足息,乃为脾病。欲言不言语轻多畏,乃为肾病。前轻后重,壮厉有力,乃为外感。倦不欲言,声怯而低,内伤不足。攒眉呻吟,必苦头痛。叫喊呻吟,以手扪心,为中脘痛。呻吟身重,转即作楚,乃为腰痛。呻吟摇头,攒眉扪腮,乃为齿痛。呻吟不起,为腰脚痛。诊时吁气,为属郁结。(凡人吁则气郁得以少伸也。)摇头而言,乃为里痛。
    喉中有声,谓之肺鸣;火来乘金,不得其平。形羸声哑,咽中有疮,肺被火囚。(肺主声故耳。)声音暴哑,风痰伏火;曾系喊伤,不可断病。声嘶色败,久病不治。气促喉声,痰火哮喘。中年声浊,痰火之殃。
    独言独语,言谈无绪,思神他寄,思虑伤神。伤寒坏证,哑为狐惑,上唇有疮,虫食其脏;下唇有疮虫食其肛。
    风滞于气,机关不利。出言蹇涩乃为风病。气短不续,言止复言,乃为夺气。衣被不敛骂詈亲疏,神明之乱,风狂之类;若在热病,又不必论。欲言复寂,忽又惊呼病深入骨。
    语声寂寂然者,不欲语而欲默也。则病本缄默,而何以忽又惊呼,知其专系厥阴所主,何也?静默统属之阴,而厥阴在志为惊,在声为呼,况骨节中属大筋,筋为肝合,非深入骨节之病,不如此也。
    声音低渺,听不明彻,必心膈间有所阻碍。
    空能传声,气无阻碍,碍则声出不扬,必其胸中大气不转,出入升降之机艰而且迟,可知病在胸膈间矣。细心静听,其情乃得。
    啾然细长,头中之病。
    啾啾然细而长者,谓其声自下焦阴分而上,缘足太阳主气,与足少阴为表里,所以肾邪不剂颈而还,得从太阳部分达于巅顶。肾之本病为呻吟,肾气从太阳经脉直攻于上,则肾之呻并从太阳变动而啾唧细长,为头中病也。大都湿气混其清阳之气所致耳。仲景只此三段而上中下三焦受病之处,妙义可彻。盖声者,气之从喉舌而宣于口者也。新病之人声不变,小病之人声不变,惟久病苛病其声乃变。古人间隔垣之呻吟而知其病,觉无法乎?

[卷七\声诊] 
    桑榆子曰∶“精化为气,气化而神集焉。故曰,神能御气,则鼻不失息。”谭紫霄曰∶“神犹母也,气犹子也。
    以神召气,如以母召子。凡呼吸有声者,风也,非息也。守风则散。虽无声而鼻中涩滞者,喘也,非息也。守喘则结。不声不滞,而往来有迹者,气也,非息也。守气则劳。所谓息者,不出不入之义。绵绵密密,若存若亡,心不着境,无我无人,更有何息可调?至此则神自返,息自定,心息相根据,水火相媾,息息归根,金丹之母。”丘长春云∶“息有一毫之未定,命非己有。”以此言之。息之所关于人大矣哉!故较之于声,尤所当辨也。
    气来短促,不足以息,呼吸难应,乃为虚甚。素无寒热,短气难续,知其为实。
    无寒热则阴阳和平,而亦短气不能布息,此中焦有碍,或痰火为害。
    吸而微数,病在中焦。
    中实吸不得入,还出复入,故脉来微数,亦系实证,非痰即食,可以攻下。
    实则可生,虚者不治。
    实则可下。中虚吸不尽入而微数者,肝肾欲绝,焉能救乎?上焦吸促,下焦吸远,上下暌违,何以施疗?病在上焦,气宜通下;病在下焦,气宜达上。上下交通,病斯愈矣。今上焦者吸促而不能通下,下焦者吸远而不能达上,上下不交通,病岂易治乎!至于呼吸动摇,振振而气不载形者,必死之证矣。
    天积气耳,地积形耳,人气以成形耳。惟气以成形,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气之关于形也,岂不巨哉!然而身形之中,有营气,有卫气,有宗气,有脏腑之气,有经络之气,各为区分。其所以统摄营卫脏腑经络,而令充周无间,环流不息,通体皆灵者,全赖胸中大气主持。夫脏腑大经小络,昼夜循环不息,必赖胸中大气斡旋其间。大气一衰,则出入废,升降息,神机化灭,气立孤危矣。若夫息出于鼻,其气布于膻中。膻中宗气主上焦息道。恒与肺胃关通,或清而徐,或短而促,足以占宗气之盛衰。所以《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人顾可奔迫无度,令宗气盛喘数急,有余反成不足耶!此指呼出为息之一端也。其谓“起居如故,而息有音,此肺之络脉逆也。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盖见布息之气,关通肺胃,又指呼出为息之一端也。呼出心肺主之;吸入肾肝主之;呼吸之中,脾胃主之。故惟脾胃所主中焦为呼吸之总持。设气积贲门不散,两阻其出入,则危急存亡非常之候。善养生者,使贲门之气传入幽门,幽门之气传二阴之窍而出,乃不为害。其上焦下焦,各分呼出吸入,未可以息之一字统言其病矣。此义惟仲景知之。谓“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分其息专主乎呼而不与吸并言,似乎创说。不知仲景以述为作,无不本之《内经》,即前所拟呼出为息,二端不足尽之。盖心火乘肺,呼气奔促,势有必至。呼出为心肺之阳,自不得以肝肾之阴混之耳。息摇肩者,肩随息动,惟火故动也。息引胸中上气咳者,肺金收降之令不行,上逆而咳,惟火故咳也。张口短气、肺痿唾沫,又金受火刑不治之证。均以出气之粗名为息耳。然则曷不径以呼名之耶?曰,呼中有吸,吸中有呼,剖而中分,圣神所不出也。但以息之出者主呼之病,而息之入者主吸之病,不待言矣。《素问·通评虚实论》谓∶“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以及息有音者不一而足,惟其不与吸并言,而吸之病转易识别。然尚恐后人未悉,复补其义云∶“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见吸微且数,吸气之往返于中焦者速,此必实者下之,通其中焦之壅而即愈。若虚则肝肾之本不固,其气轻浮,脱之于阳,不可治矣。前所指贲门幽门不下通,为危急存亡非常之候者,此也。在上焦者其吸促,以心肺之道近,其真阴之虚者,则从阳火而升,不入于下,故吸促。是上焦未尝不可候其吸也。下焦者其吸远,肝肾之道远,其元阳之衰者,则因于阴邪所伏,卒难升上,故吸远。此真阴元阳受病,故皆难治。
    若呼吸往来振振动摇,则营卫往返之气已索,所存呼吸一线耳,尚可为哉!学人先分息之出入,以求病情。既得其情,合之不爽。若但统论呼吸,其何以分上中下三焦所主乎?意微矣。
    


前一页 ◇ 五脏绝证
后一页 ◇ 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