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证三条
    (按当作二条。)
    方九首
    妇人宿有病(脉经。首五句。作妇人妊娠。经断三月。而得漏下。下血四十日不止。胎欲动。在于脐上。此而妊娠三十字。血不止。作下血不止。)按瘀血痼。必在脐下。妊娠二三月堕者。多其所害。此云在脐上者。窃不无疑。或者讹字。敢俟有识论定。(脉经胎在脐上。更疑。)
    桂枝茯苓丸方
    〔朱〕服法甚缓。以深固之邪。止堪渐以磨之也。
    按此方茯苓。亦是引药下导者。(说见于虚劳肾气丸下。)芍药取之通壅。(宜参伤寒论述义太阴病下。)此五味之所以相配也。
    又按玄珠经。通真丸。妇人通经。男子破血。用大黄。桃仁。天水末。(一名益元散。)干漆。杜牛膝(医学纲目四卷中引。)正得此方之意。
    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
    按恶寒。尤氏为腹恶寒。然犹似身恶寒。存考。
    师曰。妇人有漏下者。
    〔朱〕妇人下血。大概由于冲任二经为病。或无端漏下。或半产后下血。或妊娠下血。下血虽异。而源头则一。
    按此条漏下。与半产后下血。是客。妊娠下血腹中痛。是主。三证并列。以备参对也。鉴程剖析不了。朱氏为是。
    但芎归胶艾汤。则足以兼三证而治之矣。(程氏引脉经。考原书。作今阳不足。故令激经也。)又按魏氏曰。假令妊娠而下血腹中痛。此胞气阻滞之故也。胎气何以阻。以气虚寒也。气虚寒。则血必不足而凝。
    凝则气愈阻而作痛。气阻血凝。则又内生虚热。血之凝者尚凝。而余血遂漏不止。甚则伤胎而动。动而竟坠。此胞中气血。因虚而寒。因寒而阻。因阻而凝。因阻凝而热。因热而下血。因下血而伤胎坠孕。递及之道也。此说太巧。姑存之。
    
    芎归胶艾汤方
    医心方。产经云。治妊身七八月。腰腹痛。胎不安。汗出逆冷。饮食不下。气上烦满。四肢痹强。当归汤方。
    于本方。去芎。加生姜。橘皮。
    千金翼。当归汤。治产后血留下焦不去。
    于本方。去阿胶。艾叶。加桂枝。
    圣惠。治产后下痢。腹中痛。当归散方。
    于本方。去阿胶。加干姜。
    圣济。治妊娠因惊胎动不安。当归汤方。
    于本方。加人参。不用清酒。
    又治妊娠卒下血。致胎不安。少腹疼痛。人参汤方。
    于本方。去芍药。加人参。黄芩。吴茱萸。生姜。不用清酒。
    又治妊娠胎动有所下血。腹胁疼痛。宜服阿胶散方。
    于本方。去芍药。加赤石脂。龙骨。黄。干姜。不用酒。
    卫生家宝。丁香胶艾汤。治崩漏走下不止。
    于本方。加丁香末四分。
    兰室秘藏。丁香胶艾汤。治崩漏不止。盖心气不足。劳役。及饮食不节。所谓经漏少时。其脉二尺俱弦紧洪。按之无力。其证自觉脐下如冰。求浓衣被。以御其寒。白带白滑之物多。间有如屋漏水下。时有鲜血。右尺脉时微洪也。
    于本方。去甘草。加丁香。
    妇人怀娠。腹中痛。
    先兄曰。说文。有HT无。云。HT。腹中急也。从声。
    
    当归芍药散方
    〔朱〕芎归芍药。足以和血舒肝。苓术泽泻。足以运脾胜湿。此即后人逍遥散之蓝本也。
    按妊娠之常。饮水动易停潴。是以内寒腹痛。此方利水散寒。以使胎气盛实。芎归二味。不特养血。亦能散寒止痛。
    古方往往见之。此方所用。或此意也。(抱朴子至理篇曰。当归芍药之止绞痛。)先兄亦曰。此方芍药多用。取之缓其痛。
    与小建中之芍药同趣。赵说似迂曲。
    妊娠呕吐不止。
    按张氏医通。全取赵氏。
    
    干姜人参半夏丸方
    医心方。僧深方。治妇人妊身。恶阻酢心。胸中冷腹痛。不能饮食。辄吐青黄汁方。用人参干姜半夏凡三物等。
    分治下。以地黄汁和。丸如梧子。一服三丸。日三。今案极要方云。各分稍加至十丸。产经云。人参丸神良。
    幼幼新书。婴孺。治小儿。调中止痢。去冷进食。人参丸方。
    于本方。加茯苓。蜜丸。
    
    当归贝母苦参丸方
    按张氏医通。本于赵氏。
    本草序例。雷公炮炙论。云如小豆许者。取重八两鲤鱼目比之。
    
    葵子茯苓散方
    〔朱〕葵子通利诸窍。称能滑胎。其疏泄血分可知。而得茯苓之淡渗。功专气分者。为之佐。使水从气分而去。则胎自无虞。
    按冬葵子。本草白字曰。主五癃。利小便。黑字曰。疗妇人乳难内闭。
    
    白术散方
    先兄曰。千金半夏汤。治香港脚上入腹。方中用细辛。与此治心烦吐痛者同趣。又范汪旋覆花汤。治胸膈痰结。亦用细辛。俱取其辛温通气。散膈上寒饮也。
    按千金。治咳嗽胸胁支满。多唾上气方。酒一升半。浸肥皂荚两挺。经宿。煮取半升。分三服。七日忌如药法。若吐多。以酢饭三四口止之。此方。呕用醋浆。其义一也。
    

[卷下]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论一首
    
    证六条
    (按当五条。)
    方八首
    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
    按产后痉病。其证治。与上经所叙无别。故更不论列。郁冒。开在次条。但大便难。则不出其方。然不出于脾约丸等润燥手段也。
    又按巢源妇人杂病中曰。张仲景云。妇人经水过多。亡津液者。亦大便难也。恐系于错引本条者。
    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大便坚呕不能食七字。脉经。作所以便坚者呕不能食也。)先兄曰。明理论云。郁。为郁结而气不舒也。冒。为昏冒而神不明也。世谓之昏迷者。是也。此条不言发热。然后条有更发热之语。则其有热者可知。即为草蓐伤风明矣。
    按此条文法。稍近倒装。小柴胡汤主之一句。本当在但头汗出下。其以先辨郁冒之理。故更于章末补出三句也。冒家大汗出。即是小柴胡相适之效。亦犹少阳病振汗之比。且以血虚下厥三句。释头汗出之理。所以产妇喜汗出者四句。
    释前条亡血复汗之理。即血虚邪客之候。阴阳乃复一句。与冒家欲解。必大汗出相应。
    盖喜汗出。头汗。大汗。三证不同。宜分别看。
    又按大便反坚。反字。对呕不能食而言。盖呕不能食。是少阳证。大便宜未至坚。今产后液燥。故大便反坚也。本事方曰。人平居无苦疾。忽如死人。身不动摇。默默不知人。目闭不能开。口噤不能言。或微知人。恶闻人声。但如眩冒。移时方寤。此由已汗过多。血少气并于血。阳独上而不下。气壅塞而不行。故身如死。气过血还。阴阳复通。故移时方寤。名曰郁冒。亦名血厥。妇人多有之。宜白薇汤。仓公散。白薇汤。白薇。当归。各一两。人参半两。甘草一分。
    炙。水煎服。仓公散。瓜蒂。藜芦。雄黄。矾石。。等分。少许吹入鼻中。(按二方。并非本条证所宜。姑附之。)又曰。妇人产后。有三种疾。郁冒则多汗。多汗则大便秘。故难于用药。唯麻子苏子粥。最佳且稳。(按冒家汗出乃复。后但肠燥便秘者。此粥为佳。首条所谓大便难者。亦或所宜。)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
    按此条证。徐朱以为食复。魏周意亦然。盖沈氏与此诸家。俱就能食而立说。但尤氏曰。病解能食。谓郁冒解。而能受食也。至七八日更发热。此其病不在表而在里。不属虚而属实矣。是宜大承气以下里。此其意稍异。存考。
    产后腹中痛。
    千金。治产后虚羸喘乏。白汗出。腹中绞痛。羊肉汤方。
    于本方。加桂心。芍药。甘草。芎。干地黄。(圣惠。羊肉地黄汤。更加人参。)外台。许仁则。产后更无他状。但觉虚弱。欲得补气力。兼腹痛。宜羊肉当归汤方。
    于本方。(当归五两。生姜六两。)加黄四两。若觉恶露下不尽。加桂心三两。恶露下多。觉有风。加芎三两。
    觉有气。加细辛二两。觉有冷。加吴茱萸一两。觉有热。加生地黄汁二合。
    圣济。治产后血气不利。心腹急痛。上下攻冲。气逆烦闷。黄汤方。
    于本方。加黄。白术。甘草。人参。
    
    下瘀血汤方
    〔赵〕与抵当同类。但少缓尔。
    按此方。犹是抵当丸大陷胸丸之例。宜云下瘀血丸。今作汤字者。盖传写之讹耳。方后煎字。亦宜作煮字。始合古义。
    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脉经。更无切脉二字。再倍下。有其人二字。不食。作不能食。)按此条。李注极允。且据无太阳证一句考之。则其有里证。可以推知。盖是产后得邪。邪气下陷。与血相搏者。既有热候。亦有少腹坚痛。与产后得胃家实者。其证相似易错。故对待为辨也。又膀胱。犹言下焦。不须深讲。产后中风。
    发热面正赤。
    〔徐〕中风发热头痛。表邪也。然面正赤。此非小可淡红。所谓面若妆朱。乃真阳上浮也。加之以喘。气高不下也。
    明是产后太虚。元气不能自固。而又杂以表邪。自宜攻补兼施。
    产后下利虚极。
    〔徐〕凡治痢者。湿热非苦寒不除。故类聚四味之苦寒不为过。若和血安中。只一味甘草及阿胶而有余。治痢好用参术者。政由未悉此理耳。
    按虚极。犹言疲惫。轩村宁熙曰。此证本自热利。故虽至虚极。犹用白头翁汤。其加甘草阿胶者。不啻补血益气。
    兼为缓中调肠之用。陶氏云。甘草。通经解毒。东垣云。热药得之缓其热。寒药得之缓其寒。甄氏云。阿胶止痢。杨仁齐云。痢疾多因伤暑伏热而成。阿胶乃大肠之要药。有热气留滞者。则能疏导。无留滞者。则能平安。据此诸说。则增加之意可知。虚闭并用阿胶。乃是此意。此说精确。
    


前一页 ◇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后一页 ◇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