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伤寒变症] 奔豚述古
    (注释参古方选注)奔豚者。病从腹中有气攻上。一如江豕以臀愤起而攻也。阅伤寒论。凡伤寒发奔豚者二。一曰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
    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一曰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邵评∶针处被寒。寒从针孔而入也。核起而赤者。针处红肿如核。寒气所郁也。心气因寒而内虚。肾虚因寒而上逆。发为奔豚。气从少腹冲心。寒邪挟水气凌心也。灸其核上。以杜再入之邪。与加桂汤以泄上逆之气。若脐下悸者。心气不足。肾水乘火而上克也。肾气上冲。名曰奔豚。
    盖肾为水脏。豚为水畜也。茯苓以泄水。桂枝伐肾邪。以保心气。甘枣培土以制水也。因奔豚者。豚为水畜。奔则昂首疾驰。酷肖水势上干之象。然悸在脐下。其水尚在下焦。欲作奔豚。尚未发也。当先其时而治之。
    按此二症。一属少阴寒气凌心。故用桂枝加桂。温肾散寒。病由外召寒邪。仍从太阳表治。惟加桂枝两数。便可以温少阴。而泄阴邪矣。一属水邪上逆。故重用茯苓以制水邪。
    桂枝保心气以御水凌。甘草大枣补脾土以制水泛。取甘烂水者。不欲其助水性也。伤寒奔豚。惟此二方为主治。而汗后脐下悸。作奔豚之症尤多。定当以苓桂甘枣汤为治。
    若夫金匮要略中所载奔豚汤。方用半夏、生姜、(散结)芍药、甘草、(安中气)芎归、(和心气)黄芩、(泻火)生葛、(欲降先升)甘李根皮。(大寒折冲逆之气)此治因惊恐而得奔豚者。
    其为病也。聚散靡常。作止无定。腹痛冲逆。发则为热。退则为寒。乃心中热邪凝结而成。与伤寒水气寒邪作奔豚者迥异。不可混治。
    邵评∶此言杂病亦有奔豚者。与上伤寒之奔豚不同。由于肝邪内发。上犯于心。
    肝胆相火内郁。是奔豚之属于热者。较寒水上凌逆心而作奔豚者。大相迳庭矣。盖伤寒之奔豚因于寒。以桂枝为主药。杂病之奔豚由火热。当宗金匮方为主。
    王晋三先生曰。奔豚气有三。犯肺之奔豚属心火。犯心之奔豚属肾寒。脐下悸。欲作奔豚。属水邪。证自分途。治亦各异。
    邵评∶心火克肺金。由于火热。宜金匮方治之。肾寒克心火。由于寒。用桂枝加桂法。肾水上逆凌心。由于水气。用苓桂甘枣方。
    

[卷三\伤寒变症] 动气(新法参景岳全书)
    动气者。筑筑然动于脐旁上下左右。甚者连及虚里心胁。而浑身振动也。此病由于妄汗妄下。气血大亏。以致肾气不纳。鼓动于下而作也。或由其人少阴素亏。因病而发。恒见于瘦薄虚弱之人。方书都以理中汤去白术、加肉桂、倍茯苓治之。以伐肾邪。恐未切当。盖奔豚属水邪。而动气属肾虚。不若八味饮加五味、胡桃。直培根本。以收纳肾气。多服自效。
    邵评∶动气由于土虚不能制水。水气凝结而成。肾中虚气。逆乘土位也。若虚里穴。在乳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大虚之症。治当大补。盖由妄汗妄下。伤其正气。
    其人肾气本虚。素有动气在于上焦。因之而发。肾真不纳。治以补肾纳气为主。
    理中汤补脾土。去白术。嫌滞气也。加桂、苓。泄水以伐肾邪。然动气一症。是肾气亏乏。气少收纳。非肾中水邪上逆。与奔豚不同。宜补肾气。不宜伐肾邪。故用八味饮以补肾真。加五味子、胡桃。敛纳肾气为治。
    又评∶奔豚与动气。其因各异。辨治极当。
    凡伤寒至发动气。必肾气大亏。水火并衰。其见证。六脉迟软。舌润不渴。脐腹冷如冰。暖炉昼夜不舍。饱则动缓。饥则动甚。于此可知其虚。非大剂八味多服不除。寒甚。加炮姜。若止少阴水亏。动气亦不甚。必有舌干口渴脉数可凭。宜都气饮。加胡桃肉以纳之。左归饮加减亦可。
    邵评∶阴亏虚热见症。脉象与阳虚者。自是不同。都气饮、六味丸加五味子。以补阴纳气壮水之剂。此言伤寒之发动气者。
    杂症虚。亦发动气。宜照本病施治。如怯弱痢疾之类。
    邵评∶杂症之有动气。总由脾肾两虚。参合其所患之本病。而辨别治之。
    

[卷三\伤寒变症] 战振栗(合参准绳金鉴)
    战。身抖耸动也。振、亦耸动。比战稍轻也。栗心内发抖也。振轻而战重。战外而栗内也。
    邵评∶战者。身体抖摇不定。如交战之象。有形外见也。振则一身振摇。比战似轻。
    亦有形可见也。栗则无形外见。但心内凛凛。似痉抖。比战振轻。为邪重耳。
    战为正气胜。故正与邪争。争则股栗而战矣。振为正气衰。衰则不能争。故止于振耸耳。栗亦正衰邪胜。不能外战而内栗也。总之。战为正气胜。而栗为邪气胜。振为正气衰。而战为邪气衰也。三者皆邪正相交。故争也。
    邵评∶正气未虚。而能胜邪。邪正交争则为战。战则邪从汗而解矣。振为正气虚弱。不能与邪相争。故不作战而但振摇耳。栗为正气虚弱。邪气正盛。正虚不能胜邪。故不能外战而内栗也。总之。正胜邪衰。则战而邪达。振则正气虚。而邪气亦不盛。故不作战。而但振摇。邪不能外解耳。栗为正衰邪旺。正不胜邪。邪气内扰。正不与邪争。但心内凛凛而发抖也。
    此症若生于三法之前。乃邪衰正复之兆。欲作战栗。汗出而解也。当静候其战汗。
    不可遽投汤药。若生于三法之后。则为气血两虚。不能荣养筋骨。故为之振摇。不能主持也。当大补气血。人参养荣汤主之。身摇不得眠。十味温胆汤倍人参。
    邵评∶三法者。汗吐下也。三法之前。正气未伤。与邪争胜。邪不胜正。则周身发战。
    战则汗出。邪气从汗而外解也。发战之时。宜安舒静卧。不可扰乱投药。以阻其邪出之机。若汗吐下之后。正气已虚。不能送邪外出。营血衰耗。不能滋养筋脉。
    故但振振动摇。无以自主。而不能作战也。宜补气养营治之。
    

[卷三\伤寒变症] 筋惕肉(参准绳)
    此症皆因发汗太过。邪热未解。血气已伤。筋肉失养所致。宜大补气血。人参养荣汤之类。
    邵评∶惕、抽掣也。、跳动也。筋惕肉。因血液亏少。热邪内伏。筋肉无液滋养。热入阴中而燔灼。致筋抽而肉跳。乃虚候也。故治以大补气血之法。
    若未经过表。由其人素禀血少。邪热传于血脉之中。火性动惕而然。当作血虚火燥生风治。宜加味逍遥散。去白术。加生地、钩藤。(此条参西塘感症)邵评∶未经表汗而筋抽肉跳。由其人素禀血虚。不待汗而阴液已伤。邪热入于阴分。阴亏火旺。血热生风。故见此症。治以清营化邪。滋液熄风之法。与上条之汗后纯虚不同。
    若伤寒未经过汗。六七日经脉动惕。其肉不。潮热谵语。大便闭结。小便赤涩。以手按脐旁硬痛。此有燥矢也。加味大柴胡汤。
    邵评∶此是实热。与上之虚症大异。当合参之。
    如伤寒十余日。曾三四次发汗过多。遂变肉身振。筋脉动惕。此因汗多伤其气血。加味人参养荣汤主之。
    邵评∶伤寒日久不解。正气已虚。又复发汗过多。阴血亦耗。气血两虚。筋肉失于滋养。而见振动惕之症。宜大补气血为治。
    如汗后虚烦不得眠。筋惕肉。此血虚兼火也。十味温胆汤。去五味。加柴、芍、川连。
    邵评∶汗后虚烦。肝胆有火。阴亏挟痰。故见不眠惕等症。宜用补气化痰两和胆胃之法。
    


前一页 ◇ 喘(新法合参景岳金鉴叶案)
后一页 ◇ 循衣摸床撮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