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伤寒变症] 喘(新法合参景岳金鉴叶案)
    喘症之因。大抵三法前多实喘。三法后多虚喘。在肺为实。在肾为虚。实喘宜开太阴。虚喘宜固少阴。外感之喘治肺。内伤之喘治肾。
    邵评∶喘有风寒、火邪、水气、痰饮、寒包火郁等因。由于外邪在肺。是为实喘。下焦元海无根。肾虚气逆而发喘者。为虚喘。实喘宜开肺。虚喘宜固肾。至三法者。汗吐下也。虽云三法前多实。三法后多虚。然亦不可执。总之。外邪为实。宜治肺。内伤为虚。宜治肾。
    虚实之辨。实喘。气急、张口、抬肩、欠肚、虚喘、气短、似喘非喘、而不张口、抬肩、欠肚也。
    实喘。肺气不得宣畅。满闷只在膈间。虚喘。肾气不能接续。阻塞在于气道。
    邵评∶实喘由肺有外邪。气不宣畅。而气急发喘。病在上焦。故满闷只在膈间也。
    虚喘由肾气不纳。虚气上逆。短气发喘。病属下元亏乏也。
    太阳病不解。用小青龙汤治喘者。治水气干肺也。用桂枝汤加浓朴杏子治喘者。
    治寒邪在肺也。用麻杏石甘汤治喘者。治寒包肺火也。(述古)邵评∶表有风寒。内挟水饮。犯肺而喘。用小青龙散邪涤饮。若寒邪在表。气郁于肺而作喘。用桂枝加朴杏散寒下气。但寒无汗而喘者。用麻黄汤。此则肺有火邪。外寒包住内火。故以麻黄汤去桂枝。而加石膏。
    阳明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胸满而喘。用栀子豉汤者。此阳明内热出表。非治外感也。又阳明病。直视微喘。用承气者。此阳明坏病也。(述古)邵评∶胸中为阳明之表。满而喘者。热上扰而气不下降也。邪在膈间。用栀豉汤以泄膈间热邪。
    此阳明经病之表症。若阳明腑病。直视微喘者。由于误治。而阴伤邪实。用承气者。去邪以救正也。
    伤寒有暴感寒邪。恶寒无汗。头疼身痛。寸脉沉伏。而喘急者。此寒邪郁于太阳。痰气交阻于肺也。法当开太阳之邪。用麻黄、川桂枝、半夏、杏仁、旋复花、紫苏叶、橘红、生姜、白芥子之类。辛温汗之。
    邵评∶肺与太阳。均为主表。太阳表邪不解。每每上侵于肺。故开太阳表邪。即是开肺。治法本相通也。此开肺疏表。涤痰降气之法。
    如外感寒邪。内束伏火。咳喘烦渴。气口脉沉而数者。宜外散寒邪。内清肺火。麻杏石甘汤加桑皮、枯芩、桔梗主之。
    邵评∶此肺热火盛。轻寒抑遏于表。只用麻黄一味散表。余俱开肺清火之剂。此条寒包肺火。与上条表寒侵肺不同。上条辛温散表为治。此条辛凉开肺为主。病情不同。治法亦异。最当详辨。
    若咳嗽口干。气逆而喘。而不头痛恶寒者。火邪在肺也。当以泻白散加二母、枯芩、羚羊角之类。以泻肺火。
    邵评∶此肺火发喘。外无表寒。与上二条不同。只清肺火为治。
    若气逆咳喘。胸膈凝闷。气口脉闭。喘咳有痰声者。痰喘也。治痰为主。如前胡、苏子、杏仁、葶苈子、橘红、象贝、蒌霜、半夏、桑皮、枳壳、薄荷、桔梗、竹沥、姜汁之类。选用。
    邵评∶痰随气而上升。肺气逆而不降。则咽中痰声而气喘也。治以清痰降气为主。
    伤寒有表解之后。而胸闷喘急者。亦痰也。急当治其痰。盖外感表邪虽去。而内痰复发。故喘。必寸脉沉闭。胸膈闷塞可证。不可因表解后。作虚治也。(以上皆实喘治肺)邵评∶表寒已解。而内伏之痰上升。其气阻于胸膈。故闷而喘急也。治以涤痰开化一法。盖此是痰喘。
    无外邪夹杂。与前数条因外邪发喘者不同。且痰阻脉道。故脉沉闭。痰滞上焦。肺气不宣。故胸膈闷塞。是实喘而非虚喘也。
    若因汗下之后发喘者。乃真气不能接续。气短似喘也。病源在下。其症呼吸喘促。
    自丹田以上。气道阻塞不通。提不能升。咽不能降。呼吸不能接续。主治在肾。以肾主纳气也。当以景岳贞元饮主之。气虚脉微。汗大出者。合参、麦、五味。收之纳之。或生脉合左归亦可。足冷脉微者。熟附都气饮。加胡桃肉以纳之。(以上是虚喘治肾)邵评∶汗下之后。邪退正虚而发喘者。乃元海无根。真气不纳。短气不能接续。似喘非喘。由于下焦肾气大亏。此是虚喘。与前列之实喘大异。盖丹田在下焦。升逆直冲而上。肺气不得下行。阻塞升降之机。呼吸短促。不能接续而似喘。由于肾真失纳。根蒂不固所致。治以摄肾固真纳气为主。
    若饮邪犯肺作喘。当以温药和之。二陈汤加桂枝、姜汁。
    邵评∶寒饮射肺。肺逆作喘。当理肺涤饮治之。古人云。治痰饮者。宜温药和之也。
    

[卷三\伤寒变症] 奔豚述古
    (注释参古方选注)奔豚者。病从腹中有气攻上。一如江豕以臀愤起而攻也。阅伤寒论。凡伤寒发奔豚者二。一曰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
    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一曰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邵评∶针处被寒。寒从针孔而入也。核起而赤者。针处红肿如核。寒气所郁也。心气因寒而内虚。肾虚因寒而上逆。发为奔豚。气从少腹冲心。寒邪挟水气凌心也。灸其核上。以杜再入之邪。与加桂汤以泄上逆之气。若脐下悸者。心气不足。肾水乘火而上克也。肾气上冲。名曰奔豚。
    盖肾为水脏。豚为水畜也。茯苓以泄水。桂枝伐肾邪。以保心气。甘枣培土以制水也。因奔豚者。豚为水畜。奔则昂首疾驰。酷肖水势上干之象。然悸在脐下。其水尚在下焦。欲作奔豚。尚未发也。当先其时而治之。
    按此二症。一属少阴寒气凌心。故用桂枝加桂。温肾散寒。病由外召寒邪。仍从太阳表治。惟加桂枝两数。便可以温少阴。而泄阴邪矣。一属水邪上逆。故重用茯苓以制水邪。
    桂枝保心气以御水凌。甘草大枣补脾土以制水泛。取甘烂水者。不欲其助水性也。伤寒奔豚。惟此二方为主治。而汗后脐下悸。作奔豚之症尤多。定当以苓桂甘枣汤为治。
    若夫金匮要略中所载奔豚汤。方用半夏、生姜、(散结)芍药、甘草、(安中气)芎归、(和心气)黄芩、(泻火)生葛、(欲降先升)甘李根皮。(大寒折冲逆之气)此治因惊恐而得奔豚者。
    其为病也。聚散靡常。作止无定。腹痛冲逆。发则为热。退则为寒。乃心中热邪凝结而成。与伤寒水气寒邪作奔豚者迥异。不可混治。
    邵评∶此言杂病亦有奔豚者。与上伤寒之奔豚不同。由于肝邪内发。上犯于心。
    肝胆相火内郁。是奔豚之属于热者。较寒水上凌逆心而作奔豚者。大相迳庭矣。盖伤寒之奔豚因于寒。以桂枝为主药。杂病之奔豚由火热。当宗金匮方为主。
    王晋三先生曰。奔豚气有三。犯肺之奔豚属心火。犯心之奔豚属肾寒。脐下悸。欲作奔豚。属水邪。证自分途。治亦各异。
    邵评∶心火克肺金。由于火热。宜金匮方治之。肾寒克心火。由于寒。用桂枝加桂法。肾水上逆凌心。由于水气。用苓桂甘枣方。
    

[卷三\伤寒变症] 动气(新法参景岳全书)
    动气者。筑筑然动于脐旁上下左右。甚者连及虚里心胁。而浑身振动也。此病由于妄汗妄下。气血大亏。以致肾气不纳。鼓动于下而作也。或由其人少阴素亏。因病而发。恒见于瘦薄虚弱之人。方书都以理中汤去白术、加肉桂、倍茯苓治之。以伐肾邪。恐未切当。盖奔豚属水邪。而动气属肾虚。不若八味饮加五味、胡桃。直培根本。以收纳肾气。多服自效。
    邵评∶动气由于土虚不能制水。水气凝结而成。肾中虚气。逆乘土位也。若虚里穴。在乳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大虚之症。治当大补。盖由妄汗妄下。伤其正气。
    其人肾气本虚。素有动气在于上焦。因之而发。肾真不纳。治以补肾纳气为主。
    理中汤补脾土。去白术。嫌滞气也。加桂、苓。泄水以伐肾邪。然动气一症。是肾气亏乏。气少收纳。非肾中水邪上逆。与奔豚不同。宜补肾气。不宜伐肾邪。故用八味饮以补肾真。加五味子、胡桃。敛纳肾气为治。
    又评∶奔豚与动气。其因各异。辨治极当。
    凡伤寒至发动气。必肾气大亏。水火并衰。其见证。六脉迟软。舌润不渴。脐腹冷如冰。暖炉昼夜不舍。饱则动缓。饥则动甚。于此可知其虚。非大剂八味多服不除。寒甚。加炮姜。若止少阴水亏。动气亦不甚。必有舌干口渴脉数可凭。宜都气饮。加胡桃肉以纳之。左归饮加减亦可。
    邵评∶阴亏虚热见症。脉象与阳虚者。自是不同。都气饮、六味丸加五味子。以补阴纳气壮水之剂。此言伤寒之发动气者。
    杂症虚。亦发动气。宜照本病施治。如怯弱痢疾之类。
    邵评∶杂症之有动气。总由脾肾两虚。参合其所患之本病。而辨别治之。
    


前一页 ◇ 呃逆(新法兼参叶案)
后一页 ◇ 战振栗(合参准绳金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