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汗后吐逆证五(太阳七十五) |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汗出阳泄土败胃逆水药不得入口是谓逆治若更发汗阳败土崩太阴吐利之证必将俱作无有止期矣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汗后吐逆证六(太阳七十六) |
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阴阳互根阳虚脱根升浮于上是以脉数数为客热升浮不能消化水谷故作呕吐缘其阳亡而胃中虚冷也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吐后生烦证七(太阳七十七) |
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太阳病伤寒中风表邪外闭营卫不达当见恶寒吐伤胃气里阳上逆外达皮毛故反不恶寒而欲去衣被此为吐之令阳火离根而内烦故也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吐后作吐证八(太阳七十八) |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身自汗出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吐伤胃阳虚浮无根故关脉细数一二日胃病尚浅吐则伤轻胃中虚馁故饥而胃气上升故不能食三四日胃病颇深吐则伤重阳火虚浮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而胃中虚冷不能化谷故朝食暮吐此亦过吐伤胃是谓小逆迟则微阳续复逆气乃下也汗吐下温针诸逆之中惟吐为轻凡胸腹之内腐败壅塞隔碍真阳郁闷懊头痛心烦吐之清气通畅即刻轻安最妙之法也即吐之过当中虚内烦亦无汗下亡阳诸祸一温中气虚烦立止最易治疗故曰小逆也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身疼下利证九(太阳七十九) |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方在太阴三)救表宜桂枝汤(方在太阳五)伤寒表病下之败其里阳续得下利清谷不止已成太阴自利而身体疼痛表证未解是表里皆病然急当救里不暇及表也救里之后利止便调然后表之身疼痛者急当救之盖表邪不解恐里阴复郁而生寒故救之宜急救里宜四逆以温中救表宜桂枝以解外伤寒而不用麻黄者里阳既虚不敢过汗也(此与太阴下利腹胀满章彼此互文救表即攻表攻表即发表)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新加汤证十(太阳八十) |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汗泄血中温气阳虚肝陷故脉沉迟经脉凝涩风木郁遏故身疼痛新加汤甘草补其脾精桂枝达其肝气芍药清风木之燥生姜行经络之瘀人参补肝脾之阳以温营血而充经脉也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新加汤(二十) |
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四两)生姜(四两)人参(三两)于桂枝汤内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余根据前法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葛根连芩证十一(太阳八十一) |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太阳病桂枝证有表邪而无里邪医反下之败其中气利遂不止此当温里若脉促者是表未解也盖病在经络不解表而攻里表阳承里虚而内陷为里阴所拒不得下达表里束迫故见促象(脉来数时止复来者曰促)若喘而汗出者是胃气上逆肺阻而为喘肺郁生热气蒸而为汗也虽内有四逆证外有桂枝证而热在胸膈二方俱不能受宜葛根连芩汤主之葛根达阳明之郁芩连清君相之火胸膈整肃然后中下之寒徐可议温也桂枝证解表而用葛根以喘而汗出胸膈郁蒸宜葛根之辛凉不宜桂枝之辛温也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葛根黄连黄芩汤(二十一) |
葛根(半斤)黄连(三两)黄芩(二两)甘草(二两炙)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煎葛根减二升入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桂枝去芍药证十二(太阳八十二) |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下后脉促表邪未解是宜桂枝而益以胸满则阳衰胃逆浊气冲塞去芍药之酸寒以解表邪若微恶寒者则不止脾阳之虚而肾阳亦败加附子之辛温以驱里寒也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桂枝去芍药汤(二十二) |
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于桂枝方内去芍药余根据前法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二十三) |
桂枝(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附子(一枚炮去皮)于桂枝汤方内去芍药加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余根据前法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桂枝浓朴杏子证十三(太阳八十三) |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浓朴杏子汤主之表病而攻其里里阴上逆而表邪未解肺气郁阻是以发喘桂枝加浓朴杏子降冲逆而破壅塞也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桂枝加浓朴杏子汤(二十四) |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浓朴(二两)杏仁(五十枚去皮尖)于桂枝汤方内加浓朴二两杏仁五十枚去皮尖余根据前法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桂枝浓朴杏子证十四(太阳八十四) |
喘家作桂枝汤加浓朴杏子仁平素喘家胃逆肺阻作桂枝汤解表宜加朴杏降逆而破壅也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证十五(太阳八十五) |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服桂枝汤后或又下之仍复头项强痛发热无汗甚似表证未解而加以心下满痛小便不利是非风邪之外束实缘湿邪之内动也盖土虚湿旺脾陷而肝郁不能泄水故小便不利胃逆而胆郁不能降浊故心下满痛浊气冲塞故头痛发热桂枝去桂枝之解表加茯苓白术泄湿而燥土也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二十五) |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茯苓(二两)白术(三两)于桂枝汤方内去桂枝加茯苓白术各三两余根据前法煎服小便利则愈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浓朴姜夏参甘证十六(太阳八十六) |
发汗后腹胀满者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胃不偏燥脾不偏湿脾升胃降中气转运胸腹冲和故不胀满汗泄中气阳虚湿旺枢轴不运脾陷胃逆则生胀满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人参甘草补中而扶阳朴夏生姜降浊而行郁也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二十六) |
浓朴(一斤去皮)生姜(半斤)甘草(二两炙)半夏(半升洗)人参(一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栀子浓朴证十七(太阳八十七) |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浓朴汤主之下伤中气枢轴不运是以腹满阳明上逆浊阴不降腐败壅塞宫城不清是以心烦烦极则卧起不安栀子浓朴汤浓朴枳实泄满而降逆栀子吐浊瘀而除烦也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栀子浓朴汤(二十七) |
栀子(十四枚劈)浓朴(四两姜炙)枳实(四枚水浸去穣炒)以上三味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栀子干姜证十八(太阳八十八) |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大下败其中气浊阴上逆瘀生腐败阻格君火不得下秘故身热而心烦栀子干姜汤干姜降逆而温中栀子吐瘀而除烦也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栀子干姜汤(二十八) |
栀子(十四枚)干姜(一两)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升半去滓分三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栀子香豉证十九(太阳八十九) |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汗下败其中气胃土上逆浊气填瘀君火不得下行故心宫烦热胸中窒塞栀子豉汤香豉调中气而开窒塞栀子吐浊瘀而除烦热也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栀子豉汤(二十九) |
栀子(十四枚劈)香豉(四两绵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煎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渣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栀子香豉证二十(太阳九十) |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者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发汗吐下土败胃逆君火不降故虚烦不得卧眠剧则陈菀填塞浊气薰心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吐其瘀浊则阳降而烦止矣若少气者加甘草以益气若呕者加生姜以止逆也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栀子甘草豉汤(三十) |
栀子(十四枚)香豉(四两绵裹)甘草(二两)于栀子豉汤内加甘草二两余根据前法得吐者止后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