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栀子生姜豉汤(三十一) |
栀子(十二枚)香豉(四两绵裹)生姜(五两)于栀子豉汤加入生姜五两余根据前法得吐止后服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忌栀子证二十一(太阳九十一) |
凡用栀子汤病患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栀子苦寒之性泄脾胃而滑大肠凡用栀子诸汤设病患旧日脾阳素虚大便微溏者不可与服也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太阳坏病入少阴去路(十七章) |
少阴以寒水而化君火平人水火交则肾水温阴盛之人水旺火衰肾气原寒病在太阳表阳外郁内寒已动一有汗下温针之逆阳亡土败寒水无制水邪泛溢死不旋踵扶阳明而抑少阴良工当思患而预防也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太阳坏病入少阴桂枝附子证一(太阳九十二) |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卫阳汗泄皮毛失敛是以汗漏不止表虚是以恶风汗亡血中温气木郁不能行水是以小便难阳亡土败不能温养四肢是以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肾主五液入心为汗肾气者诸阳之本汗漏不止则肾中阳根泄而不藏桂枝加附子汤桂枝达肝木之郁陷芍药敛风气之疏泄姜甘大枣补脾精而和中气附子暖肾水以益阳根也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桂枝加附子汤(三十二) |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附子(一枚炮破八片)生姜(三两)于桂枝汤内加附子一枚破八片余根据前法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芍药甘草附子证二(太阳九十三) |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汗泄血中温气木郁阳陷故表病不解而反加恶寒芍药甘草附子汤芍药清风而敛营血甘草培土而荣木气附子暖水以补温气也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芍药甘草附子汤 |
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附子(一枚炮破八片)以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温服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内外俱虚证三(太阳九十四) |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申明上章恶寒之义汗下亡阳必身体振寒而经脉细微所以然者以下伤其内汗泄其外内外之阳俱虚故也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苓桂术甘证四(太阳九十五) |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吐伤胃阳则病上逆浊气冲塞故心逆满阳气浮升而无根故起则头眩下泄脾阳则病下陷风木抑郁故脉沉紧木愈郁而愈升升发太过而不得平故气上冲胸又复发汗以亡经中之阳温气脱泄木枯风动于是身体振摇势如悬旌此缘于水旺土湿而风木郁动也苓桂术甘汤苓术泄水桂枝疏木而甘草补中也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茯苓白术桂枝甘草汤(三十四) |
茯苓(四两)甘草(二两炙)桂枝(二两)白术(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真武汤证五(太阳九十六) |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方在少阴十九)阳虚之人发汗过多土败阳飞则头目眩晕风木动摇则心悸肉盖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水寒土湿木郁风生是以悸动根本摇撼则悸在脐间枝叶振摇则悸在心下振振欲擗地者风动神摇欲穴地以自安也木郁风动原于土湿而水寒真武汤生姜降浊而止呕苓术泄水而燥土芍药清风而安振摇附子温肾水以培阳根也(真武汤治少阴病内有水气腹痛下利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或呕者)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桂枝甘草证六(太阳九十七) |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汗亡心液火泄神虚故叉手自冒其心(冒者覆也)汗多阳亡温气泄脱风木不宁而土败胃逆浊气填塞风木上行升路郁阻故心下动悸欲得手按以宁神宇桂枝甘草汤桂枝疏木而安动摇甘草补土以培根本也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桂枝甘草汤(三十五) |
桂枝(四两)甘草(二两炙)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阳虚耳聋证七(太阳九十八) |
未持脉时病患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五脏阴也阴中有阳清阳升发开窍五官浊阴下降七窍空灵故能闻见汗伤中气肝脾不升肺胃不降清阳下陷浊阴上逆浊气堙塞听宫障蔽是以聋也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身重心悸证八(太阳九十九) |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若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浮数之脉当以汗解设在下后而见身重心悸之证虽有浮数之脉不可发汗当使其自汗出乃愈盖水旺土湿则身体重浊木郁风生则心下悸动以其伤肝脾之阳故也所以然者寸口虽见浮数而尺中则脉微弱寸口主表尺中主里寸口浮数虽为表实而尺脉微弱则为里虚须里气渐复表里俱实则里气内拒表气外发邪无内陷之虑便自汗出而愈医家于此贵有实里解表之法虽汗出而无虚虚之嫌则以人巧而代天工矣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桂苓甘枣证九(太阳一百) |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汗亡血中温气风木郁动是以振悸枝叶不宁则悸在心下根本不安则悸在脐间脐下振悸根本撼摇则奔豚欲作矣奔豚者风木奔腾状如惊豚上冲胸膈及乎咽喉腹胁心首诸病皆作喘呼闭塞七窍火生病势凶恶莫此为剧仲景扁鹊以为肾邪(仲景霍乱脐上筑者肾气动也扁鹊难经肾之积曰奔豚)其实纯是肝气盖木气奔冲原于阳亡而水寒也苓桂甘枣汤茯苓桂枝泄癸水而疏乙木甘草大枣补脾精以滋肝血也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三十六) |
茯苓(半斤)桂枝(四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桂枝加桂证十(太阳一百零一) |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汗后阳虚脾陷木气不舒一被外寒闭其针孔风木郁动必发奔豚若气从少腹上冲心胸便是奔豚发作宜先灸核上各一壮散其外寒即以桂枝加桂汤更加桂枝以疏风木而降奔豚也(桂枝加桂者于桂枝汤内更加桂枝也)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桂枝加桂汤(三十七) |
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于桂枝汤内更加桂枝二两共五两余根据前法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桂枝加桂证十一(太阳一百零二) |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下后其气上冲是奔豚发作也可与桂枝汤用如前法疏风木而降奔冲若不上冲者奔豚未作不可与前汤也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证十二(太阳一百零三) |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汤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汗多亡阳君火飞腾神魂失归是以惊生浊气上逆化生败浊迷塞心宫是以狂作桂枝加蜀漆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疏木而培中生姜大枣补脾而降逆蜀漆吐腐瘀而疗狂龙骨牡蛎敛神魂而止惊也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三十八) |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蜀漆(三两洗去腥)龙骨(四两)牡蛎(五两熬)上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温针亡阳证十三(太阳一百零四) |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温针发汗亡阳土败胃逆神魂无归必生惊悸也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证十四(太阳一百零五) |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火劫发汗是为火逆火逆之证下之亡其里阳又复烧针发汗亡其表阳神气离根因而烦躁不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疏乙木而培中脘龙骨牡蛎敛神气而除烦躁也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三十九) |
桂枝(一两)甘草(二两)龙骨(二两)牡蛎(三两)上为末以水五升煮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茯苓四逆证十五(太阳一百零六) |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汗下亡阳土败水侮阳气拔根扰乱无归故生烦躁茯苓四逆汤茯苓参甘泄水而补土干姜附子温脾而暖肾也 |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茯苓四逆汤(四十) |
茯苓(六两)人参(一两)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五钱)附子(一枚去皮)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