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少阴篇\少阴诸法] 少阴下法三条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此少阴热并阳明之证。二三日。为病未久。而便口燥咽干。热气盛而阴气少矣。盖阳明、土。少阴、水。热并阳明。则土实而水虚。不特热气伤阴。即土气亦伤水也。故宜急下。以泻土而全水。不然。热盛伤阴。土实亦伤阴。其干槁可立而待。然非心下痛。腹胀不大便。如下二条所云。亦未可以大承气轻试也。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此亦少阴热并阳明。而气复下注之证。然虽下注而邪实不去。但水液从旁下转。为自利清水而已。故心下痛而口干燥也。色纯青者。土受水邪。玄黄合色。而色转纯青也。以大承气急下。则胃实去而肾病亦已矣。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胀不大便。土实之征也。土实则水干。故非急下不可。夫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故无论三阳三阴。其邪皆得还入于胃。而成可下之证。然太阴传阳明。脏邪还腑。为欲愈也。厥阴传阳明者。木邪归土。不能复木也。惟少阴则肾邪入胃。而胃实复将消肾。故虽并用下法。而少阴之法。视太阴厥阴为加峻矣。
    

[卷七·少阴篇\少阴诸法] 少阴温法十五条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此寒中少阴之经。而复外连太阳之证。以少阴与太阳为表里。其气相通故也。少阴始得本无热。而外连太阳则反发热。阳病脉当浮而仍紧。少阴则脉不浮而沉。故与附子、细辛。专温少阴之经。麻黄兼发太阳之表。乃少阴经温经散寒。表里兼治之法也。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细辛(二两)上二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按阳证有在经不在腑者。阴病亦有在经不在脏者。太阳篇云、脉浮者。桂枝汤。少阴篇、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及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厥阴篇、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此皆阴病之在经。而未入于脏者。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少阴中寒二三日。为脉沉恶寒无热之时。故可与麻黄附子甘草汤。以取微汗而散寒邪。无里证者。无吐利心烦不得卧等证也。以二三日病未入脏。而寒亦未变热。故得用温经散邪之法。如麻黄附子细辛之例。然去细辛之辛。而加甘草之甘。于法为较和矣。所以然者。寒邪不可不发。而阴病又不可过发耳。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附子(一枚炮去皮)甘草(二两炙)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口中和者。不燥不渴。为里无热也。背恶寒者。背为阳。而阴乘之。不能通于外也。阳不通。
    故当灸之以通阳。痹阳不足。故主附子汤以补阳虚。非如麻黄附子细辛之属。徒以温散为事矣。此阳虚受寒。而虚甚于寒者之治法也。
    按元和纪用经云、少阴中寒而背恶寒者。口中则和。阳明受热而背恶寒者、则口燥而心烦。一为阴寒下乘。阳气受伤。一为阳热入里。津液不足。是以背恶寒虽同。而口中和与燥则异。此辨证之要也。
    
    附子汤方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芍药(各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气虚者。补之必以甘。气寒者。温之必以辛。甘辛合用。足以助正气而散阴邪。人参、白术、茯苓、附子是也。而病属阴经。故又须芍药以和阴气。且引附子入阴散寒。所谓乡导之兵也。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身体痛。骨节痛。寒在阴也。手足寒。脉沉。病属阴也。若脉浮而手足热。则为太阳伤寒。
    可与汗解者矣。此为少阴血气不足。而寒邪侵之之证。故亦宜附子汤。复阳散阴。益精气也。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少阴中寒。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邪气递深而脏受其病矣。脏寒故腹痛。寒胜而阳不行。故小便不利。于是水寒相抟。浸淫内外。为四肢沉重疼痛。为自下利。皆水气乘寒气而动之故也。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水寒之气。或聚或散或上。
    
    真武汤方
    方见太阳斡旋法。三服后加减法。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
    咳者。水寒射肺。气逆而不下也。成氏曰。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气。细辛、干姜之辛。以散水寒。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小便利者。水已下趋。不必更利其水。故去茯苓。
    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
    下利者。寒盛于内也。故去芍药加干姜。避寒而就温也。
    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呕者。气逆于上也。故去附子。加生姜。二物辛热则同。而生姜善降逆。附子能行而不能下。则不同也。少阴病。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此寒中少阴。阴盛格阳之证。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者。阴盛于内也。身热不恶寒。
    面赤色者。格阳于外也。真阳之气。被阴寒所迫。不安其处。而游散于外。故显诸热象。实非热也。通脉四逆。即四逆加干姜一倍。为阴内阳外。脉绝不通。故增辛热以逐寒邪。寒去则阳复反。
    而脉复出。故曰其脉即出者愈。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加减法面色赤者。加葱九茎。
    面色赤。阳格于上也。葱中空。味辛。能通阳气。
    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
    腹中痛。阴滞于里也。芍药味酸。能利阴气止腹痛。故加之。葱通阳而不利阴。故去之。
    呕者。加生姜二两。
    呕者。阴气上逆也。生姜之辛。可散阴而降逆。
    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
    咽痛者。阳气上结也。桔梗之辛。可开阳结。去芍药者。恶其收也。
    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利止脉不出。亡血也。故不利桔硬之散。而利人参之甘而能补也。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
    肾者。胃之关也。关门受邪。上逆于胃。则饮食入口即吐。或心中温温欲吐。而复不能吐也。
    夫下气上逆而为吐者。原有可下之例。如本论之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者而利之。金匮之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是也。若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胸中邪实而阳气不布也。
    则其病不在下而在上。其治法不可下而可吐。所谓因其高者而越之也。若膈上有寒饮而致干呕者。
    则复不可吐而可温。所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也。故实可下。而胸中实则不可下。饮可吐。而寒饮则不可吐。仲景立法。明辨详审如此。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此不详何证。而但凭脉以论治曰、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然苟无厥逆恶寒下利不渴等证。未可急与温法。愚谓学人当从全书会通。不可拘于一文一字之间者。此又其一也。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阴伤于下也。呕而汗出。阳虚于上也。阴虚并伤。法必上下并温矣。若更衣虽数。
    而所下无多。尤为阴亡之验。是但当温其上而不可温其下。即温上之法。亦不可以药伤其阴。而但宜灸以引其阳也。灸法未详。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此寒中少阴。而复上攻阳明之证。吐利厥冷。烦躁欲死者。阴邪盛极而阳气不胜也。故以吴茱萸温里散寒为主。而既吐且利。中气必伤。故以人参、大枣。益虚安中为辅也。然后条云、少阴病。
    吐利烦躁。四逆者死。此复以吴茱萸汤主之者。彼为阴极而阳欲绝。此为阴盛而阳来争也。病证则同。而辨之于争与绝之间。盖亦微矣。或云、先厥冷而后烦躁者。阳欲复而来争也。先烦躁而四逆者。阳不胜而欲绝也。亦通。郭曰云云、四逆而烦躁者。不问其余证。先宜服吴茱萸汤。四逆而不烦躁者。先宜服四逆汤。四逆下利脉不出者。先宜服通脉四逆汤。此三者。治少阴之大法也。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寒邪直中。阳气暴虚。既不能固其内。复不能通于脉。故宜姜附之辛而温者。破阴固里。葱白之辛而通者。入脉引阳也。若服汤已。下利不止。而反厥逆无脉。干呕烦者。非药之不中病也。阴寒太甚。上为格拒。王太仆所谓甚大寒热。必能与违性者争雄。异气者相格也。故即于白通汤中加人尿之咸寒。猪胆汁之苦寒。反其佐。以同其气。使不相格而适相成。内经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是也。脉暴出者。无根之阳。发露不遗。故死。脉微续者。被抑之阳。来复有渐。故生。
    
    白通汤方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生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猪胆汁(一合)人尿(五合)生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以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人尿猪胆汁。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脏病在阴。而寒复伤血也。血伤故腹痛。阴病故小便不利。与阳经挟热下利不同。故以赤石脂理血固脱。干姜温里散寒。粳米安中益气。用刺法者。以邪陷血中。刺之以行血散邪耳。刺法未详。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纳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前一页 ◇ 少阴清法七条
后一页 ◇ 少阴生死法十二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