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辨太阳脉证并治下第七] 柴胡桂枝汤方第五十四
    桂枝(去皮)黄芩人参(各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擘)生姜(一两半切)柴胡(四两)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
    娄氏云。病虽属太阳表证。而有里证兼之者。则不言太阳病。但称表不解。外证未去。其兼心下支结。则此条柴胡桂枝汤是也。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已经汗下之后。则邪当解。今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即邪气犹在半表半里之间。为未解也。胸胁满。微结。寒热。
    心烦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也。小便不利而渴者。汗下后。亡津液。内燥也。若热消津液。令小便不利而渴者。其人必呕。今渴而不呕。知非里热也。伤寒汗出则和。今但头汗出。而余处无汗者。津液不足。而阳虚于上也。与柴胡桂枝干姜汤。以解表里之邪。复津液而助阳也。
    

[卷四\辨太阳脉证并治下第七]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第五十五
    柴胡(半斤味苦平)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干姜(三两味辛热)栝蒌根(四两味苦寒)黄芩(三两味苦寒)牡蛎(三两熬味咸寒)甘草(二两炙味甘平)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内经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柴胡黄芩之苦。以解传表之邪。辛甘发散为阳。桂枝甘草之辛甘以散在表之邪。咸以之。牡蛎之咸。以消胸胁之满。辛以润之。干姜之辛。
    以固阳虚之汗。津液不足而为渴。苦以坚之。栝蒌之苦。以生津液。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伤寒五六日。邪当传里之时。头汗出。微恶寒者。表仍未解也。手足冷。心下满。
    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邪结于里也。大便硬。为阳结。此邪热虽传于里。然以外带表邪。则热结犹浅。故曰阳微结。脉沉。虽为在里。若纯阴结。则更无头汗恶寒之表证。诸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不上循头。今头汗出。知非少阴也。与小柴胡汤。以除半表半里之邪。服汤已。外证罢而不了了者。为里热未除。与汤。取其微利则愈。故云得屎而解。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伤寒五六日。邪在半表半里之时。呕而发热。邪在半表半里之证。是为柴胡证具。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不罢者。不为逆。却与柴胡汤则愈。若下后。邪气传里者。邪在半表半里则阴阳俱有邪。至于下后。邪气传里。亦有阴阳之异。若下后。阳邪传里者。则结于胸中。为结胸。以胸中为阳受气之分。与大陷胸汤。以下其结。阴邪传里者。则留于心下。为痞以心下为阴受气之分。与半夏泻心汤。以通其痞。经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
    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此之谓也。
    

[卷四\辨太阳脉证并治下第七] 半夏泻心汤方第五十六
    半夏(半升洗净辛平)黄芩(苦寒)干姜(辛热)人参(以上各三两甘温)黄连(一两苦寒)大枣(十二枚擘温甘)甘草(三两炙甘平)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辛入肺而散气。半夏之辛。以散结气。苦入心而泄热。黄芩黄连之苦。以泻痞热。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缓之。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太阳少阳并病。为邪气在半表半里也。而反下之。二经之邪。乘虚而入太阳。表邪入里结于胸中为结胸。心下硬。少阳里邪。乘虚下于肠胃。遂利不止。若邪结阴分。则饮食如故。而为脏结。此为阳邪内结。故水浆不下而心烦。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浮而紧。浮为伤阳。紧为伤阴。当发其汗而反下之。若浮入里。为阳邪入里。则作结胸。浮不入里。而紧入里者。阴邪入里。则作痞。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
    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下利呕逆。里受邪也。邪在里者可下。亦须待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出。
    发作有时。不恶寒者。表已解也。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者。邪热内蓄而有伏饮。是里未和也。与十枣汤。下热逐饮。
    

[卷四\辨太阳脉证并治下第七] 十枣汤方第五十七
    芫花(熬味辛苦)甘遂(苦寒)大戟(苦寒)大枣(十枚擘甘温)上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
    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
    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辛以散之。戟花之辛以散饮。苦以泄之。甘遂大戟之苦以泄水。水者。肾所主也。
    甘者。脾之味也。大枣之甘者。益土而胜水。
    杜壬云。里未和者。盖痰与燥气壅于中焦。故头疼。干呕。短气。汗出。是痰膈也。非十枣不治。但此汤不宜轻用。恐损人于倏忽。用药者慎之。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太阳病。因发汗。遂发热恶寒者。外虚阳气。邪复不除也。因复下之。又虚其里。表中虚邪内陷。传于心下为痞。发汗表虚为竭阳。下之里虚为竭阴。表证罢为无阳。
    里有痞为阴独。又加烧针。虚不胜火。火气内攻。致胸烦也。伤寒之病。以阳为主。其人面色青。肤肉动者。阳气太虚。故云难治。若面色微黄。手足温者。即阳气得复。
    故云易愈。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心下硬按之痛。关脉沉者。实热也。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虚热也。大黄黄连汤。以导其虚热。
    

[卷四\辨太阳脉证并治下第七] 大黄黄连泻心汤第五十八
    大黄(二两味苦寒)黄连(一两味苦寒)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内经曰。火热受邪。心病生焉。苦入心。寒除热大黄黄连之苦寒。以导泻心下之虚热。但以麻沸汤渍服者。取其气薄而泄虚热。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者。虚热内伏也。恶寒汗出者。阳气外虚也。与泻心汤攻痞。加附子以固阳。
    


前一页 ◇ 白散方第五十三
后一页 ◇ 附子泻心汤方第五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