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证(三十一)
    里间张太医家一妇。病伤寒。发热。恶风。自汗。脉浮而弱。予曰。当服桂枝。彼云家有自合者。予令三啜之。而病不除。予询其药中用肉桂耳。予曰。肉桂与桂枝不同。予自治以桂枝汤。
    一啜而解。
    论曰。仲景论用桂枝者。盖取桂枝轻薄者耳。非肉桂之肉浓也。盖肉桂浓实。治五脏用之。
    取其镇重。桂枝清轻。治伤寒用之。取其发散。今人一例。是以无功。
    

少阴证(三十二)
    有人病伤寒数日。自汗。咽喉肿痛。上吐下利。医作伏气。予诊之曰。此证可疑。似是之非。乃少阴也。其脉三部俱紧。安得谓之伏气。伏气脉必浮弱。谓非时寒冷。着人肌肤。咽喉先痛。次下利者是也。近虽有寒冷不时。然当以脉证为主。若误用药。其毙可待。予先以吴茱萸汤救之。
    次调之以诸药而愈。
    论曰。仲景论伏气之病。其脉微弱。喉中痛。似伤寒非喉痹也。实咽中痛。今复下利。仲景少阴云。病患手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证。法当咽痛而复吐利。此证见少阴篇。今人三部脉俱紧。而又自汗。咽痛下利。与伏气异。然毫厘之差。千里之谬。须讲熟此书。精详分别。庶免疑惑矣。
    

少阳证(三十三)
    市人周姓者。同里俱病头痛发热。耳聋目赤。胸中满闷。医中见外证胸满。遂吐之。既吐后病宛然在。又见其目赤发热。复利之。病不除。惴惴然恂栗。予诊视之。曰少阳误吐下之过也。
    仲景少阳中风。两耳无闻。目赤。胸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惊而悸。此当用小柴胡汤。今误吐下。遂成坏证矣。乃以牡蛎四逆汤调于前。继之以桂枝柴胡各半汤。旬日瘥。
    论曰。仲景虽云三阳受病。未入于脏者。可汗。然少阳脉弦细。则不可汗。将入少阴经也。
    若误吐下之。是逆之。且当以救逆。先待惊悸定。后治余证。此所谓急其所当先也。
    

两感证(三十四)
    族弟初得病。头痛口干烦渴。第三日。予往视之。则已耳聋囊缩。昏冒不知人。厥逆。水浆不下矣。予曰。速治后事。是谓两感证。不可治矣。越三日死。
    论曰。仲景论伤寒两感云。凡伤于寒。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又曰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既云必死。又云治有先后。何也。大抵此病。表里双传。脏腑俱病。患此者十无一生。故云必死。然仲景岂以己见而重诬后人哉。故有发表攻里之说。以勉后人。恐万世后遇大圣而得之。不欲绝望于后人。仲景之心仁矣。
    

三阳合病证(三十五)
    有市人李九妻。患腹痛。身体重。不能转侧。小便遗失。或作中湿治。予曰。非是也。三阳合病证。仲景云。见阳明篇第十证。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不可汗。汗则谵语。下则额上汗出。手足逆冷。乃三投白虎汤而愈。
    

白虎加人参汤证(三十六)
    从军王武经病。始呕吐。俄为医者下之。已八九日。而内外发热。予诊之曰。当行白虎加人参汤。或云既吐复下。是里虚矣。白虎可行乎。予曰。仲景云见太阳篇二十八证。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者。白虎加人参汤。证相当也。盖吐者为其热在胃脘。而脉致令虚大。三投而愈。
    论曰。仲景称伤寒若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者。人参白虎汤主之。又云伤寒脉浮无汗。发热不解。不可与白虎汤。又云脉滑。为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国朝林亿校正。谓仲景此法必表里字差矣。是大不然。大抵白虎能除伤寒中。表里发热。故前后证或云表里俱热。或云表热里寒。
    皆可服之。宜也。中一证。称表不解不可服者。以其宜汗发热。此全是伤寒麻黄与葛根汤证。安可行白虎。林但见所称表里不同。便谓之差。是亦不思不精之过也。
    

发热恶寒证(三十七)
    人患发热恶寒自汗。脉浮而微弱。予以三服桂枝投之。遂愈。仲景云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宜桂枝汤。
    论曰。仲景云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使阴气弱。此为医所病而然也。大抵阴不足阳从之。故阳内陷发热。阳不足阴往乘之。故阴上入阳中。则恶寒。阴阳不归其分。是以发热恶寒也。故孙真人云有热。不可大攻之。热去则寒起。
    

结胸可下证(三十八)
    维扬李寅始病。头疼。发热。恶风。医者下之。忽尔心下坚硬。项强。短气。宛然结胸中证也。予曰幸尔脉不浮。心不烦躁。非陷胸汤不可。投之。一宿乃下。
    论曰。仲景言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于胸。因作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盖恶寒尚有表证未罢。而下之。故阳气内陷。阳内拒痛。脉浮者不可下。下之则死。结胸烦躁者必死。此是恶证。辩者仔细。
    

结胸可灸证(三十九)
    城东李氏子。年十八。病伤寒结胸。状如。自心至脐。手不可近。短气心烦。真结胸也。
    医者便欲下之。予适过其门。见其怆惶面无色。予曰公有忧色何也。曰以长子病伤寒作结胸证。
    医者将下之。而犹豫。予就为诊之。自关以上浮大。表证未罢。不可下也。曰事急矣。予以黄连饼子。灸脐中数十壮。得气下。心腹软。继以和气解肌药。数日瘥。当时若下。定是医杀。
    

汗后吃逆证(四十)
    张保义得汗后吃逆。或者以胃虚则哕。故吃逆也。投以干姜橘皮等汤。不下。命予治之。予曰。此证不可全作胃虚治。六脉尚躁。是余毒未解耳。投以小柴胡汤。两啜而俞。
    

漏风证(四十一)
    癸卯秋九月。牒试淮南僧台。同试有建阳彭子静。得疾。身热头痛。呕逆。自汗如洗。已数日矣。召予诊视。谓予曰。去试不数日。而疾势如此。为之奈何。予曰。误服药多矣。此证当先止汗。幸无忧也。予作术附汤与之。三投而汗止。次日微汗。身凉。五日而得愈。
    

小便出血证(四十二)
    里人有病中脘吐。心下烦闷。多昏睡。倦卧。手足冷。盖少阴证也。十余日不瘥。忽尔通身大热。小便出血。予曰。阴虚者阳必凑之。今脉细弱。而脐下不痛。未可下。桃仁承气。且以芍药地黄汤。三投而愈。
    

妊娠伤寒脚肿证(四十三)
    里巷一妇人妊娠。得伤寒。自腰以下肿满。医者或谓之阻。或谓之香港脚。或谓之水分。予曰。
    此证受胎脉也。病名曰心实。当利小便。医者曰利小便。是作水分治。莫用木通葶苈桑皮否。曰当刺劳宫关元穴。医大骇曰。此出何家书。予曰。仲景玉函经曰。妇人伤寒。妊娠。及七月。腹满。
    腰以下如水溢之状。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当刺劳宫及关元。以利小便。则愈。予教令刺穴遂瘥。
    

风温证(四十四)
    己酉虏骑破淮俱疫疠大作。时有王朝奉寓天庆。得疾。身热自汗。体重难以转侧。多眠。鼾睡。
    医作三阳合病。或作漏风证。治之不愈。予曰。此风温病。投以葳蕤汤。独活汤。数日瘥。
    论曰。仲景云见太阳病脉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
    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螈。又云阳脉浮滑。阴脉濡弱。更遇于风。变为风温。大抵温气大行。更遇风邪。则有是证。令当春夏。病此者多。医作伤寒漏风治。非也。不是火不可下。不可大发汗。而仲景无药方。古法谓可取手少阴火。足厥阴木。随经所在而取之。故用葳蕤汤。独活汤辈为宜。若发热无下证者。当用知母石膏汤。误汗之。则防己黄汤救之。
    


前一页 ◇ 太阳桂枝证(三十)
后一页 ◇ 狐惑证(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