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惑证(四十五)
    句容县东豪子李姓者。得伤寒数日。村落无医。易师巫者五六日矣。或汗下。杂治百出。遂成坏病。予时自江北避寇。遁伏江左。求宿于其家。夜半闻呻吟声。询之。云患伤寒逾旬矣。予为诊视。其脉见于上下唇皆已蚀。声嘶而咽干。舌上白苔。齿无色。予曰病名狐惑。杀人甚急。
    秉烛为作雄黄丸泻心汤。投之。数日瘥。
    

发黄证(四十六)
    五月。避地维扬东面里沙中。一豪子病伤寒八九日。身体洞黄。鼻目皆痛。两膊及项头腰皆强急。大便涩。小便如金。予诊曰。脉紧且数。其病脾先受湿。暑热蕴蓄于足太阴之经。宿谷相搏。郁蒸而不得泄。故使头面有汗。项以下无之。若鼻中气冷。寸口近掌无脉。则死。今脉与证相应。以茵陈汤调五苓散与之。数日瘥。
    

湿家发黄证(四十七)
    人病身体疼痛。面黄。喘。满。头痛。自能饮食。大小便如常。或者多以茵陈五苓散与之。
    予诊其脉曰。大而虚。鼻塞且烦。其证如前。则非湿热与宿谷相搏。乃头中寒湿。仲景云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纳药鼻中则愈。而仲景无药方。其方见外台删繁证云。治天行热毒。通贯脏腑。沉鼓骨髓之间。或为黄胆。须瓜蒂散。瓜蒂二七枚。赤小豆秫米各二七枚。为末。如大豆许。内鼻中。缩鼻当出黄水。慎不可吹入鼻中深处。
    

黄入清道证(四十八)
    夏有高师病黄证。鼻内疼。身与目如金色。小便赤涩。大便如常。则知病不在脏腑。今眼睛疼。鼻额痛。则知病在清道中矣。清道者华盖。肺之经也。若服大黄。则必腹胀为逆。当用瓜蒂散。先含水。次搐之。令鼻中黄水尽则愈。如其言。数日而病除。
    

先汗后下证(四十九)
    己酉夏。一时官病伤寒。身热头疼无汗。大便不通。已五日矣。予适自外邑归城。访之。见医者治大黄芒硝辈。将下之矣。予曰子姑少待。予适为诊视。视之脉缓而浮。卧密室中。自称恶风。予曰。病患表证如此。虽大便闭。腹且不满。别无所苦。何遽便下。于仲景法。须表证罢。
    方可下。不尔。邪毒乘虚而入内。不为结胸。必为协热利也。予作桂枝麻黄各半汤。继之以小柴胡汤。然汗出。大便通。数日愈。
    论曰。仲景云。伤寒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拟欲攻之。当先解表。
    方可下之。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坚。实有燥屎。方可议下。若不宜下而遽攻之。诸变不可胜数。轻者必笃。重者必死。
    

太阳瘀血证(五十)
    仇景莫子仪病伤寒七八日。脉微而沉。身黄发狂。小腹胀满。脐下如冰。小便反利。医见发狂。以为热毒蓄伏心经。以铁粉牛黄等药。欲止其狂躁。予诊之曰非其治也。此瘀血证尔。仲景云阳病身黄。脉沉结。小腹硬。小便不利。为无血。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也。可用抵当汤。
    再投。而下血几数升。狂止。得汗而解。经云血在下则狂。在上则忘。太阳膀胱经也。随经而蓄于膀胱。故脐下胀。自阑门会渗入大肠。若大便黑者。此其验也。
    

阴病阳脉证(五十一)
    刘中道初得病。四肢逆冷。脐中筑痛。身疼如被杖。盖阴证也。急投金液来复之类。其脉得沉而滑。盖沉者阴证也。滑者阳脉也。病虽阴而是阳脉。仲景所谓阴证见阳脉生也。于是再灸脐下丹田百壮。谓手足温。阳回。体热。而汗解。
    或问滑脉之状如何。曰仲景云翕奄沉名曰滑。古人论滑脉。虽云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相似。曾未若仲景三语而足也。翕合也。言张而复合也。故云翕为正阳。沉言脉降而下也。
    故曰沉为纯阴。方翕而合。俄降而下。奄谓奄忽之间复降也。仲景论滑脉。方为谛当也。
    

辩少阴脉紧证(五十二)
    玄华得伤寒六七日。烦。昏。睡多吐呕。小便白色。自汗出。予诊其脉。寸口尺中俱紧。谓曰寒中少阴经中。是以脉紧。当作少阴治也。仲景云病患脉紧反汗出。亡阳也。属少阴证。当咽痛而复吐利。盖谓此也。
    有难者曰。脉诀以紧为七表。仲景以紧为少阴。紧脉为阴耶。予曰寸口脉俱紧者。口中气出。
    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白苔。勿妄治也。又云紧则为寒。又云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师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又曰寸口脉微。尺中紧。其人虚损多汗。由是观之。则是寒邪入经络所致。皆虚寒之脉也。其在阳经则浮而紧。在阴经则沉而紧。故仲景云浮紧者名为伤寒。又云阳明脉浮而紧者。必潮湿。此在阳则脉浮而紧者。仲景又云病患脉阴阳俱紧者。属少阴。又云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则阴常在绝不见阳。又云少阴。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
    此欲解也。此在阴沉而紧也。仲景云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欲知表里脏腑。
    先以浮沉迟数为定。然后兼余脉而定阳阴也。若于脉诀而言。则疏矣。故予尝谓伤寒脉者。当以仲景脉为准法。
    

青筋牵引证(五十三)
    吴德甫戊申春病伤寒。先寒后热。项筋强急。脚蜷缩不得伸。医者欲以麻黄辈除其颈强。又欲桂枝加附除其足缩。予曰。皆非治也。此时行疫气。病。为青筋牵引。投以柴胡地黄汤。三服而病已。
    论曰。庞安常论四时受乖气。而成脏腑阴阳湿毒者。春名青筋牵。夏曰赤脉攒。秋名白气狸。
    冬名黑骨温毒。四季中十八日名黄肉。随毒瓦斯在头项。使人青筋牵急。故先寒后热。脚缩不得伸。
    盖谓此。夫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小则方次一乡。亦有遍着一家者。悉由气运郁结。变成乖戾之气。人命遭之所成病者。能调护将理。庶可免耳。
    

下脓血证(五十四)
    远族人患伤寒。他医以阴证治之。硫黄附子相继而进。旬日大胀下脓血。或如赤豆汁。医尚作少阴证治。复下桃花汤治之。予因诊视曰所误多矣。表里虚。热气乘虚入肠胃。而又投以燥药。
    是以下脓血也。遂投梅煎散。数剂愈。
    

刺阳明证(五十五)
    庚戌五月。李氏病伤寒。身热头痛无汗。浑身疼痛。脉浮大而紧。予投以麻黄汤。数服。终不得汗。又多用张苗烧蒸之法。而亦不得。予教令刺阳明。少间汗出遍身。一时间。是夕身凉病退。
    论曰。刺热论云。热病先手臂痛。刺阳明而汗出。又曰刺阳出血如大豆。病已。盖谓刺也。
    阳明穴。在手大指内侧。去爪甲角。手阳明脉之所出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留一呼。大凡伤寒热病。有难取汗者。莫如针之为妙。仲景云凡治温病可刺五十九穴。素问云病甚者为五十九刺。
    其详在注中。
    

阴阳交证(五十六)
    里有张姓者。病伤寒。医汗之。汗虽出。身热如旧。予诊之曰。得汗。宜身凉脉静喜食。今脉躁。身热。不食。狂言。病名阴阳交。不可治也。素问黄帝问有温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
    病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名何疾。岐伯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
    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能食而不复热矣。汗者精气。
    今汗出而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其寿可立而倾也。果半日死。
    


前一页 ◇ 风温证(四十四)
后一页 ◇ 阴阳易证(五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