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滞下
    (俗名痢疾,又曰积。红色属热,属血,白色属寒、属气。)丁氏五十八岁滞下白积,欲便先痛,便后痛减,责之积重,脉迟而弦,甚痛,盖冷积也,非温下不可。
    熟附子(五钱)广木香(三钱)小枳实(三钱)生大黄片(五钱)广陈皮(五钱)南楂肉(三钱)浓朴(五钱)炒白芍(三钱)良姜炭(二钱)黄芩炭(三钱)坚槟榔(三钱)梁二十八岁滞下白积,欲便先痛,便后痛减者,责之有积,用温下法。
    炒白芍(二钱)广皮(二钱)枳实(钱半)黄芩(二钱,炒)木香(一钱)槟榔(钱半)云连(一钱,炒)锦纹军(三钱,酒炒黑)浓朴(三钱)熟附子(三钱)五杯水,煮成两杯,分二次服。
    张三十八岁甲子十一月十八日先泄而后滞下,脾传肾,为难治。
    大白芍(二钱)真雅连(钱二分,吴萸炒)黄芩炭(一钱二分)生茅术(三钱)猪苓(三钱)泽泻(三钱)生苡仁(二钱)广木香(钱半)老浓朴(二钱)川椒目(五钱)良姜(二钱)广皮(钱半)水六杯,煮取二杯,渣后再煎一杯,三次服。
    二十日先泄后滞下,古云难治,非一时可了,且喜脉弱,尚有生机。
    白芍(三钱,炒)南槟榔(钱半)木香(钱半)当归尾(一钱)地榆炭(三钱)广陈皮(二钱)小枳实(二钱,捣碎)红花(二钱)煎法如前。
    二十三日脉沉有力,滞下,胀痛太甚,便后少减,片时其痛仍然,议纲开一面,用温下法。
    白芍(三钱,酒炒)黄芩(三钱,酒炒)真山连(二钱,酒炒黄)大黄(五钱,酒炒)枳实(三钱)浓朴(三钱)广木香(二钱)安边桂(二钱,去粗皮)广皮炭(二钱)红花(二钱)归尾(钱半)水五杯,煮成三杯,分三次服。一帖。
    二十三日于二十日方内加∶两头尖(三钱)二十四日肾症复归于脾,用四苓合芩芍汤法。
    猪苓(五钱)泽泻(五钱)生苡仁(五钱)茯苓皮(五钱)焦白芍(二钱)黄芩(钱半,炒)广木香(钱半)生白术(五钱)广陈皮(钱半)浓朴(二钱)真山连(钱半,炒)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二十五日于前方内加∶白通草(二钱)二十六日肝郁则小便亦不能通,此徒用四苓不效,议开阴络法。
    降香末(三钱)麝香(五厘,冲)桃仁(三钱)归须(二钱)琥珀(三分,冲)猪苓(三钱)两头尖(一钱)泽泻(三钱)小茴香(三钱)川楝子(三钱)二十七日已效,于前方内加∶安边桂(三分)生香附(三钱)郁金(六钱)二十八日九窍不和,皆属胃病,用开太阳,阖阳明,兼泻心法。
    半夏(六钱)青皮(二钱)广陈皮(二钱)茯苓(三钱,连皮)猪苓(三钱)泽泻(三钱)黄芩(二钱)生苡仁(三钱)浓朴(一钱姜汁炒)干姜(二钱)炒山连(钱半)广木香(一钱)水五杯,煮成二杯,再煮一杯,三次服。
    二十九日开太阳,阖阳明,兼法湿中之热。
    半夏(六钱)茯苓皮(三钱)生苡仁(三钱)广皮(二钱)白芍(二钱)白通草(二钱)广木香(一钱)茯苓(三钱)泽泻(三钱)黄芩炭(二钱)真山连(钱半)萆(二钱)三十日粪后便血,加黄土汤法。
    半夏(五钱)广木香(一钱)灶中黄土(六钱)黄芩炭(二钱)萆(三钱)炒白芍(三钱)茯苓皮(三钱)广皮(二钱)全当归(钱半)老浓朴(二钱)炒苍术(三钱)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分三次服。
    初一日舌绛甚,胸中嘈杂无奈,喉且痛,粪中犹带血迹,议酸苦泄热法。
    乌梅(九枚)灶中黄土(八钱)黄芩(二钱)初二日四苓合芩芍法,以小便短,口糜,犹有滞下也。
    炒白芍(二钱)半夏(三钱)真山连(钱半)泽泻(三钱)炒黄芩(钱半)猪苓(三钱)乌梅肉(三钱)茯苓皮(三钱)赤苓炭(钱半)当归(一钱)灶中黄土(三钱)头煎一杯,二煎一杯,分三次服。
    初三日少腹胀痛,不小便,仍系肝郁,不主疏泄之故。
    真云连(二钱,炒)黄芩炭(二钱)桃仁泥(三钱)生香附(三钱)韭白汁(三滴)两头尖(三钱)降香末(三钱)麝香末(五厘)小茴香(三钱,炒黑)归须(二钱)琥珀末(五分,同冲)初四日于前方内加∶广郁金(二钱)初五日苦辛淡,开下焦湿热,兼泻肝火法。
    萆(五钱)云连(二钱,炒黑)小茴香(三钱,炒黑)白通草(二钱)川楝子(三钱)吴萸(钱半,炒黑)黄柏炭(二钱)生香附(三钱)小儿滞下红积,欲便先痛,便后痛减,积滞太重,非温下不可为功,恐缠绵日久,幼孩力不能胜!滞下为脏病也。
    焦白芍(钱半,炒)黄芩(钱半)云连(一钱,炒黑)神曲(钱半)生大黄(二钱)老浓朴(钱半)广木香(八分)广皮(七分)枳壳(六分)桃仁(八分)南槟榔(八分)归尾(一钱)地榆炭(一钱)肉桂(八分)即于前方内去大黄、肉桂,方中再去归尾、地榆、桃仁,加苍术一钱五分。
    

[卷三] 积聚
    张二十七岁甲子三月十三日脐右有积气,以故右脉沉细弦沉伏,阳微之极,浊阴太甚克之也。溯其初原从左胁注痛而起,其为肝着之咳无疑。此症不必治咳,但宣通肝之阴络,久病在络故也。使浊阴得有出路,病可自已,所谓治病必求其本者也。如不识纲领而妄冀速愈,必致剥削阳气殆尽而亡。
    桂枝尖(三钱)小茴香(三钱)降香末(二钱)桃仁(三钱)川楝子(二钱)青皮络(二钱)炒广皮(一钱)归须(三钱)乌药(三钱)苏子霜(三钱)旋复花(三钱,新绛纱包)十九日服通络药,已见小效,脉气大为回转,但右胁着席则咳甚,胁下支饮故也,议于前方内去桃仁、川楝、小茴,加∶生香附(三钱)半夏(六钱)杏仁(三钱)肉桂(八分)再服四帖。
    二十三日先痛后便而见血,议通阴络法。
    苏子霜(三钱)归须(二钱)降香末(三钱)桃仁(二钱)两头尖(三钱)丹皮(三钱)藏红花(一钱)半夏(五钱)小茴香(三钱)香附(二钱)广木香(一钱)广陈皮(一钱)张二十八岁脐左瘕,面黄,肢倦,食少,不能作文,看书亦不能久,宛如虚损,与∶化回生丹。
    缓通阴络法,每日空心服一丸,亦有早晚服一丸,时服之二年有余,计服化回生丹六百丸之多,始化净,气体撤消,看书作文,始举进士。
    吴三十一岁脐右结,径广五寸,睾如鹅卵大,以受重凉,又加暴怒而得,痛不可忍,不能立,不能坐,并不能卧,服辛香流气饮,三日服五帖,重加附子、肉桂,至五七钱之多,丝毫无效,因服天台乌药散,初服二钱,满腹如火烧,明知药至脐右患处,如搏物然,痛加十倍,少时腹中起蓓蕾无数,凡一蓓蕾,下浊气一次,如是者二三十次,腹中痛楚松快。少时痛又大作,服药如前,腹中热痛,起蓓蕾,下浊气亦如前,但少轻耳。自巳初服药起,至亥正共服五次,每次轻一等。次一日腹微痛,再服乌药散,则腹中不知热矣。以后每日服二三次,七日后肿痛全消。后以习射助阳而体壮。
    叶四十五岁乙酉四月二十八月无论瘕,虽有气血之分,然皆系阴病结于阴部,岂有用阴药之理,维日已久沉寒痼冷疾,非巴豆不能除根。用∶天台乌药散六月初九日业已见效,未能除根,照常服前药,早晚各五分,瘕痛发时服二钱,舌苔浓白,面色淡黄而暗,左脉沉细阳微,再与汤药行湿通阳。
    云茯苓块(五钱)益智仁(钱半)萆(四钱)白蔻仁(一钱,连皮)生苡仁(五钱)半夏(五钱)广陈皮(二钱)桂枝(二钱)白通草(一钱)服至舌苔退为度。
    甘二十九岁乙酉年五月初一日十年瘕气,六脉弦细而紧。
    淡吴萸(三钱)乌药(三钱)川椒炭(五钱)归须(二钱)良姜(二钱)小茴香(五钱,炒黑)煮三杯,分三次服。已服五帖。
    初九日病减者减其制,每日服半帖。
    王氏四十岁乙酉五月二十一日六脉弦紧,心下伏梁,非易化之症。一生忧泣,肝之郁也,又当燥金太乙天符之年,金来克木,痛愈甚矣。与温络法,其吐血亦络中寒也。
    降香末(三钱)川椒炭(二钱)香附(三钱)半夏(三钱)枳实(三钱)归须(三钱)公丁香(八分)广皮服四帖。
    二十五日诸症皆效,自觉气上阻咽。加∶旋复花(五钱)二十九日效不更方,再服。
    六月初二日加吴萸(三钱)余氏三十岁乙酉五月二十四日瘕结脐左,经来必痛,六脉沉细,阳微。
    吴茱萸(三钱)川楝子(三钱)公丁香(一钱)良姜(二钱)全当归(三钱)降香末(三钱)小茴香(三钱)艾炭(三钱)煮三杯,分三次服,服七帖后,接服丸药。
    六月初二日业已见效,每日服半帖,再服十天。
    二十日每行经前三日,腹微痛时,空心服化回生丹一丸,服至经尽后,腹中丝毫不痛为止。下月经行,腹痛发时,再如此服法。瘕痛亦服回生,空心服一丸,化净为度。
    车五十五岁须发已白大半,脐左坚大如盘,隐隐微痛,不大便十数日。先延外科治之,外科谓肠痈,以大承气下之,三四次终不通。延余诊视,按之坚冷如石,面色青黄,脉短涩而迟,先尚能食,屡下之后,糜粥不进,不大便已四十九日。余曰∶此也,金气之所结也,以肝木抑郁,又感秋金燥气,邪中入里,久而结成,愈久愈坚,非下不可。然寒下非其治也,以天台乌药散二钱,加巴豆一分,姜汤和服。设三服以待之,如不通,第二次加巴豆霜分半,再不通,第三次加巴豆霜二分,服至三次后,始下黑亮球四十九枚,坚莫能破,继以苦温甘辛之法调理,渐次能食。又十五日不大便,余如前法,下至第二次而通,下黑亮球十五枚,虽亦坚结,然破之能碎,但燥极耳,外以香油熬川椒熨其坚处,内服芳香透络,月余化净。于此证方知燥金之气伤人如此,而温下之法,断不容紊也。
    乙酉年治通廷尉久疝不愈,时六十八岁,先是通廷外任时,每发疝,医者必用人参,故留邪在久不得愈。至乙丑季夏,受凉复发,坚结肛门,坐卧不得,胀痛不可忍,汗如雨下,七日不大便。余曰∶疝本寒邪,凡坚结牢固,皆属金象,况现下势甚危急,非温下不可。亦用天台乌药散一钱,巴豆霜分许,下至三次始通,通后痛渐定,调以倭硫黄丸,兼用金匮蜘蛛散,渐次化净。
    


前一页 ◇ 单腹胀
后一页 ◇ 淋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