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集·治疗法] 目疾证治
    经曰∶诸脉者,皆属于目。又曰∶东方青色入于肝,开窍于目。陈飞霞曰∶夫目虽为肝窍,而五脏俱备,神之所化。故白珠属肺,黑珠属肝,瞳仁属肾,两角属心,上下眼胞属脾。五脏五色,各有所司,心主赤,赤甚者,心实热也;赤微者,心虚热也。肝主青,青甚者,肝热也;淡青者,肝虚也。脾主黄,黄甚者,脾热也;淡黄者,脾虚也。目无睛光,及白睛多而黑睛少者,肝肾俱不足也。
    目内赤色,心经积热上攻。宜泻丙火,从小便而出,导赤散加黄连防风。
    目内黄者,脾热也,宜泻黄散。上下眼胞肿者,脾经风热,亦同上治。
    目连眨者,肝有风也。凡病或新或久,肝风入目,上下左右因风吹,儿不能任,故连眨也,泻青丸。目直视者,肝有热也。热气入目,障其筋脉,目之两角俱紧,不能转运,故直视也,泻青丸。
    小儿初生目闭,此胎热也。内服地黄汤,外用胆草煎汤洗目上,一日七次,恐延缠则损目。
    小儿生下,眼泡赤烂者,由产时拭洗不净,以致秽恶浸溃两目角。故两泡赤烂,至长不瘥,真金散。
    小儿久嗽,其目两眶肿黑,如物伤损,白珠红赤如血,谓之血眼。内服泻白散,外用贴法。
    小儿生下数月内,夜不见物,谓之雀目,由肝虚也。六味地黄汤丸,常以猪肝煮熟压之。
    小儿热病,其目羞明喜暗者,风热也。宜疏散风热,清阳散火汤。
    
    导赤散
    (见前夜啼方内)
    《集成》泻黄散
    治脾经积热,白珠生黄。
    藿香梗(一钱二分)黑栀仁(一钱)熟石膏(一钱)防风(一钱)炙甘草(六分)净水煎,半饥服。
    
    泻青丸
    (见前颈项方内)
    生地黄汤
    治小儿胎热,初生眼闭不开用。
    生地(一钱)赤芍药(一钱)川芎(五分)当归(一钱)天花粉(一钱)炙甘草(一钱)灯心(十茎)长流水煎服。
    
    《集成》真金散
    治小儿眼泡赤烂用。
    川雅连(一钱)黄柏(一钱)当归(一钱)赤芍药(一钱)杏仁(一钱去皮尖)上锉碎,以乳汁浸一宿,饭上蒸过,取浓汁点眼内。
    
    泻白散
    治小儿久嗽,两眶黑肿,白珠如血用。
    炙甘草(一钱)桔梗(一钱)陈皮(一钱)桑白皮(一钱)地骨皮(一钱)又贴药用。
    生地(一两)黑豆(一两)上二味用水同浸一宿,取起捣为膏,贴眼皮上,其血自散,血泪既出,肿黑自消。
    
    六味地黄丸
    (见前喘哮方内)
    清阳散火汤
    治小儿风热眼疾,羞明喜暗用。
    荆芥穗(一钱)条芩(一钱)川芎(五分)防风(一钱)连翘(一钱)黑栀仁(一钱)当归(一钱)熟石膏(一钱)羌活(五分)炙甘草(一钱)灯心(十茎)水煎食后服。
    涂蔚生曰∶眼科另是一种专门学问,自有方书可查。小儿除风火食热等症外,内外障疾颇少,故本书不多赘及。但其所谓之两眼角属心,当有心肾之分,未可混合。大眼角之红筋属心,红而胀大者,心实热也。小眼角则属于肾,红甚固属火甚,淡红则属相火虚也。粟黍之辨,似过于迂。诚恐差以毫厘,谬以千里耳。
    

[第四集·治疗法] 耳病证治
    经曰∶北方生寒,在脏为肾,在窍为耳。又曰∶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陈飞霞曰∶故耳本属肾,耳珠前属少阳胆经,小儿有因肾经气实,其热上冲于耳,遂使津液壅而为脓,或为清汁。亦有因沐浴水中灌为聋者。内服蔓荆子散,外用龙骨散搽之。耳珠前后生疮,浸淫不愈者,名曰蚀疮。俗谓以手指月,则令耳之前后生疮,皆用外治之法,黄柏散搽之效。
    若耳中忽作大痛,如有虫在内奔走,或出血水,干痛不可忍者,用蛇蜕散。有忽然气塞耳聋,此由风入于脑,停滞于手太阳经,宜疏风清火,用导赤散加防风,或通窍丸。
    耳傍赤肿者,热毒也。若不急治,必成大痈。外用敷毒散,内服清毒饮。
    
    蔓荆子散
    治小儿肾气上冲,灌为聋耳。
    蔓荆子(一钱)粉干葛(一钱)赤芍药(一钱)信前胡(一钱)桑白皮(一钱)木通(一钱)生地(一钱)白芍(一钱)赤茯苓(一钱)绿升麻(五钱)甘草(一钱)灯心(十茎)水煎服。
    
    龙骨散
    治小儿耳流脓出汁,以此吹之。
    正龙骨()白矾()铅丹(炒,以上各二钱)胭脂胚(二钱)当门子(五厘)共为末。以绵展干耳内脓,内用小竹筒吹药入耳。
    
    黄柏散
    治小儿耳珠前后生疮,浸淫不愈。
    川黄柏白枯矾海螺蛸白滑石石龙骨上五味皆等分,共为末。疮湿用干搽,疮干用猪油调搽。
    
    蛇蜕散
    治耳中痛不可忍,或血水或干痛用。
    
    蛇蜕
    烧灰存性,为细末,鹅毛管吹入耳内,取蜕之善脱,以解散郁火也。
    
    导赤散
    见前夜哭方内
    通窍丸
    治小儿忽暴聋。
    雄磁石(,一钱)真麝香(五钱)共为细末,以枣研烂,和为一丸,如枣核大,绵裹塞耳中。又以生铁一小块,热酒泡过,含口内,须臾气即通矣。
    
    敷毒散
    治小儿耳傍赤肿热毒也,恐防作痈用之。
    绿豆粉(不拘多少)以老醋调成膏,敷肿处,干易之。
    
    消毒散
    治小儿耳傍赤肿,内服之药。
    羌活(一钱)防风(一钱)黄芩(一钱)连翘(一钱)桔梗(一钱)党参(一钱)川芎(七分)当归(一钱)柴胡(一钱)甘草(一钱)生姜一片,灯心十茎、水煎服。
    

[第四集·治疗法] 鼻病证治
    经曰∶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又曰∶五气入鼻,藏于心肺,有病而鼻为不利也。陈飞霞曰∶盖鼻为肺之窍。鼻塞者,肺气不通于窍。然肺主皮毛,风寒外感,则肺气壅用而鼻塞,川芎膏。鼻涕者,肺为寒风所袭,而津液不收,则为鼻涕,细辛散疏之。
    鼻者,肺受风寒,久而不散,脓涕结聚不开,使不闻香臭,则矣,万金膏。
    以上三证、皆宜疏利,俱用通气散。鼻干者,心脾有热,上蒸于肺,故津液枯竭而干,当清热生津,导赤散加麦冬。如病已极,鼻干而黑,窍张帝出冷气者,肺绝也,不治之证。
    鼻渊者,流涕腥臭。此胆移热于脑,又名脑崩,宜用辛夷散。
    凡小儿初生三朝一七,忽然鼻塞,不能吮乳,不得呼吸者,因乳母夜卧之时,不知回避,鼻中出气,吹儿囟门,或因洗水未避风寒,所以致儿鼻塞。通关散和葱膏摊帛贴囟门愈。鼻衄者,五脏积热所致。盖血随气行,得热而妄动,溢出于鼻。宜凉血降火,加减地黄汤,外用吹鼻散。
    
    《集成》川芎膏
    治小儿外感风寒,肺气壅闭而鼻塞。
    川芎(一钱)细辛(一钱)本(一钱)白芷(一钱)炙甘草(一钱)梅花片(七分)杏仁(一钱,去皮头)当门子(三厘)共研细末,炼蜜为丸,龙眼核大,每服一丸,灯心汤化下。
    
    《集成》细辛散
    治小儿风寒所袭,鼻流清涕用。
    党参(一钱)前胡(一钱)细辛(四分)防风(一钱)川芎(五分)炙甘草(一钱)共为末,每服一钱,姜葱汤调下。
    
    《集成》万金膏
    治小儿风热侵肺,鼻不闻香臭。
    羌活(一钱)川芎(一钱)细辛(六分)木通(一钱)麻黄(一钱)菖蒲(一钱)共为细末,每服一钱,以蜜和匀,姜汤化服。
    
    导赤散
    (见前夜啼方内)
    《集成》丽泽通气散
    治小儿鼻涕鼻用。
    羌活(六分)独活(六分)苍术(一钱)防风(一钱)升麻(五分)荆芥穗(一钱)粉干葛(一钱)白芒(一钱)川芎(五分)木通(一钱)麻黄(一钱)细辛(五分)炙草(一钱)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食后服。
    
    《集成》辛夷散
    治小儿鼻流浊涕而腥臭用。
    辛夷仁(一钱)苍耳子(一钱)白芷(一钱)薄荷叶(一钱)黄连(一钱)共晒干为末,每服一钱,葱汤调下。
    
    《集成》通关散
    治乳子鼻塞不能吮乳。
    香附子(一钱)川芎(一钱)荆芥穗(一钱)直僵蚕(一钱)细辛(七分)猪牙皂(一钱)共为细末,以葱捣成膏,每用末药五钱。与葱膏和匀,摊软帛上,临卧烘热,贴儿囟门上,早晨取去。
    
    《集成》加减地黄汤
    治小儿鼻中出血用。
    生地(二钱)黄芩(一钱)黑栀仁(一钱)赤芍(一钱)茅根(一钱)水煎温服。
    
    《集成》吹鼻散
    治小儿鼻出血用。
    黑栀仁(炒)乱油发(烧存性,俱等分)共为细末,微吹鼻中。
    


前一页 ◇ 头项囟证治
后一页 ◇ 口疮证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