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资生经第一] 肩膊部左右二十六穴
    \r肩膊部左右二十六穴\pf-f10.bmp\r肩井二穴。一名膊井。在肩上陷。(明堂此有中二字。)缺盆上大骨前寸半。以三指按。当中指下陷中。甲乙经云、只可针五分。此膊井脉、足阳明之会。乃连入五脏气。若刺、则令人闷倒不识人。即速须三里下气。先补不泻。须臾平复如故。凡针肩井。皆以三里下其气。大良。灸七壮。明云、针四分。先补而后泻。特不宜灸。针不得深。深即令人闷。
    若妇人胎落后微损。手足弱者。针肩井立瘥。灸乃胜针。日灸七壮。止一百。若针肩井。必三里下气。如不灸三里。即拔气上。
    明堂即云特不宜灸。又云灸乃胜针。日灸七壮。至百壮罢。则是又可灸矣。不知何自畔其说也。或者肩井不可灸。惟胎落后手足弱者可灸耶。
    天二穴。在肩缺盆中上毖骨之际。陷中央。针八分。灸三壮。
    巨骨二穴。在肩端上行两叉骨间陷中。灸五壮。针寸半。明云、巨骨一穴。在心脾骨日灸三壮至七壮。禁针。针则倒悬。一食顷乃得下针。针入四分。泻之勿补。针出始得正卧。忌同。下云、巨骨二穴。在肩端上两行骨陷中。灸一壮。(铜云∶云门在巨骨下夹气户旁各二寸。俞府在巨骨下璇玑旁各二寸。气户在巨骨下俞府两旁各二寸。)铜人云、巨骨一穴。在肩端上两叉骨间。明堂下经亦同。但明堂上经云、巨骨一穴。在心脾骨头。不特一穴字不同。而穴在心脾骨头亦异。岂其所谓一穴在心脾头者。非巨骨耶。不然、即是误写二字作一字。肩胛为心脾也。
    会二穴。一名。在肩前廉去肩头三寸宛宛中。针七分。留三呼。得气即泻。灸(素注∶臂前廉肩端。)肩二穴。在膊头骨肩端两骨间陷宛宛中。举臂取之。灸七壮。至二七。以瘥为度。若灸偏风不遂。可七七壮。不宜多。恐手臂细。若风病筋骨无力。久不瘥。
    灸不畏细也。刺即泄肩臂热气。唐库狄钦患风痹。手足不得伸。甄权针此穴。令将弓箭射之。如故。明云、针八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不及针。以平手取其穴。日灸七壮。增至二七。若灸偏风不随。可至二百。若更多灸。恐手臂细。若刺风风风病。当其火艾。不畏细也。忌同。(千云∶肩头正中两骨间一名中肩井。外台名扁骨。)肩二穴。在肩端上陷中。举臂取之。针七分。灸三壮。明云、五壮。
    肩贞二穴。在肩胛下两骨解间。肩后陷中。针五分。
    天宗二穴。在秉风后大骨下陷中。灸三壮。针五分。留六呼。
    秉风二穴。在肩上小后。举臂有空。灸五壮。针五分。
    俞二穴。在肩后大骨下胛上廉陷中。针八分。灸三壮。素在肩后。举臂取之。
    曲垣二穴。在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应手痛。灸三壮。针五分。明云、九分。
    肩外俞二穴。在肩胛上廉。去脊骨三寸陷中。针六分。灸三壮。明上云、一壮。
    肩中俞二穴。在肩胛内廉。去脊二寸陷中。针三分。留七呼。灸十壮。
    

[针灸资生经第一] 背俞部中行十三穴
    \r背俞部中行十三穴\pf-f11.bmp\r大椎一穴。(一作。)在第一椎上陷者宛宛中。针五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以年为壮(明云∶日灸七壮至七七壮。)甲乙云、大椎下至尾骨二十一椎。长三尺。折量取俞穴。
    既曰大椎。又曰在第一椎上陷中。必是二穴。非二穴则不言在第一椎上矣。此大椎第一以异也。但铜人云、大椎在第一椎上陷中。诸经皆同。惟明堂下经云在第一椎下。陶道穴既在第一椎下。不应大椎亦在第一椎下。必是下经误写上字作下字也。考之下经。亦言陶道穴在大椎节下。与铜人合。足见其误写上字作下无疑矣。
    陶道在大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灸五壮。针五分。
    身柱在第三椎节下间。针五分。灸七七壮。明云、五壮。下云、三壮。
    神道在五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灸七七壮。止百壮。小儿风痫螈。可灸七壮。明云、针五分。灸三壮。下云、五壮。
    灵台在六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经阙疗病法。出素问。
    至阳在七椎节下间。俯而取之。针五分。灸三壮。明下云、七壮。
    筋缩在九椎节下间。俯而取之。针五分。灸三壮。明下云、七壮。
    脊中一名神宗。在十一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禁灸。灸令人腰背伛偻。针五分。得气即明堂作脊俞。一名脊中。在十一椎中央。接脊在十二椎下节间。(下经治小儿疳脱肛。)悬枢在十三椎节下间。伏而取之。针三分。灸三壮。明云、在十二椎下节间。下云、十一椎下。
    铜人云、悬枢在十三椎节下间,明堂上经作十二椎节间。下经作十一椎下。脊中穴既在十一椎下。不应悬枢又在十一椎下。固知其误矣。考之素问。亦与铜人同。当以铜人为正。明堂上经亦误三字作二字也。要之、接脊穴在十二椎节下尔。
    命门一名属累。在十四椎节下间。伏而取之。(明作俯而取之。)针五分。灸三壮。
    阳关在十六椎下间。伏而取之。针五分。灸三壮。阙疗病法。出素问。
    腰俞一名背解。一名髓孔。一名腰柱。一名腰户。在二十一椎节下间宛宛中。以挺腹地舒身。两手相重支额。纵四体后乃取其穴。针八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七壮至七七壮。忌房劳举重强力。
    甲乙云、针二寸。留七呼。灸七七壮。明云、三壮。下云、五壮。素注云、针一分。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二寸。水热穴注亦可二寸。气府论注、骨空论注作一分。一名髓空。
    长强一名气之阴。督脉络别。其穴跗地取之。甲乙云、在脊端。针三分。转针以大痛为度。其穴跗地取之乃得。灸不及针。日三十壮。止二百。此痔根本是冷。忌冷食房劳。甲乙云、针二寸。留七呼。明下云、五壮。
    自大椎至腰俞。长同身寸三尺。折量取穴。(甲)有里医言∶凡灸椎骨。当灸骨节突处方验。灸节下当骨无验。以鱼肉骨参之。其言为可信。盍根据其言。当骨节灸之。
    

[针灸资生经第一] 背俞第二行四十四穴
    \r背俞第二行四十四穴\pf-f12.bmp\r大杼二穴。在项后第一椎下。两旁相去各寸半陷中。针五分。可灸七壮。(甲乙同)明云、禁灸。下经云、灸五壮。素同。(难疏。骨会大杼。骨病治此。)明堂云禁灸。而铜人云可灸七壮。必有说也。要非大急、不必灸。
    风门二穴。一名热府。在二椎下两旁相去各寸半。针五分。留七呼。今附。若频刺泄诸阳热气。背永不发痈疽。灸五壮。
    肺俞二穴。在三椎下两旁各寸半。(自此后不写相去二字。)针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泻。出甲乙经。甄权针经云、在三椎下两旁。以搭手左取右右取左。当中指末是穴。针五分。留七呼。灸百壮。明下云、三壮。(千。肺俞对乳引绳度之。)厥阴俞二穴。在四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灸七七壮。千、扁鹊云名阙俞。
    心俞二穴。在五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泻。不可灸。明下云、灸五壮。(千云。第七节对心横三间。)铜人云、心俞不可灸。可针入三分。世医因此遂谓心俞禁灸。但可针尔。殊不知刺中心一日可也。岂可泥不可灸之说。而坐受毙耶。
    督俞二穴。一名高盖。在六椎下两旁各寸半。禁针通灸。
    铜人经缺此穴。明堂经有之。今根据明堂入在此。恐铜人本不全也。
    膈俞二穴。在七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明下云、五壮。(难疏。血会鬲俞。血病灸此。)八椎下两旁。铜人明堂并缺俞穴。
    肝俞二穴。在九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明下云、七壮。素云、刺中肝。五日死。
    胆俞二穴。在十椎下两旁各寸半。正坐取之。灸三壮。针五分。明云、三分。下经云、灸五壮。素、刺中胆。一日半死。
    脾俞二穴。在十一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明下云、五壮。素云、刺中脾。十日死。
    胃俞二穴。在十二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七呼。灸随年为壮。明云、三壮。下云、七壮。
    三俞二穴。在十三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五分。留七呼。灸三壮。明云、针三分。下云、灸肾俞二穴。在十四椎下两旁各寸半。与脐平。针三分。留七呼。灸以年为壮。忌同。明云、三壮下。
    云、五壮刺中肾六日死。
    气海俞二穴。在十五椎下两旁各寸半。通灸。
    按明堂有气海俞。而铜人无之。恐铜人本不全。故根据明堂附入于此。
    大肠俞二穴。在十六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六呼。灸二壮。
    关元俞二穴。在十七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
    按明堂有关元俞。而铜人无之。恐铜人本不全。故根据明堂附入于此。
    小肠俞二穴。在十八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膀胱俞二穴。在十九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明下云、七壮。
    中膂内俞二穴。一名脊内俞。在二十椎下两旁各寸半。侠脊起肉。针三分。留十呼。灸三壮。明下云、主腰痛夹脊膂痛。上下按之应者。从项后至此穴痛。皆灸之立愈。
    白环俞二穴。在二十一椎下两旁各寸半。甲乙云、针如腰户法同。挺腹地端身。两手相重支额。纵息令皮肤俱缓。乃取其穴。针八分。得气即先泻讫。多补之。不宜灸。忌房劳。不得举重。明下云、灸三壮。
    上二穴。在第一空腰髁下侠脊陷中。针三分。灸七壮。千云、腰髁下一寸。
    次二穴。在第一空侠脊陷中。可灸七壮。针三分。
    中二穴。在第三空侠脊陷中。针二分。留十呼。灸二壮。
    下二穴。在第四空侠脊陷中。针二分。留十呼。灸三壮。
    会阳二穴。一名利机。在阴尾骨两旁。针八分。灸五壮。
    千金八在腰目下三寸。侠脊相去四寸。(两边四穴。故名八。)其曰夹脊四寸。是除脊各寸半也。凡大杼下穴。皆当除脊各寸半。
    


前一页 ◇ 侧面部左右十四穴(更二穴)
后一页 ◇ 背俞第三行左右二十八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