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资生经第一] 背俞第三行左右二十八穴
    \r背俞第三行左右二十八穴\pf-f13.bmp\r附分二穴在第二椎下附项内廉两旁相去侠脊各三寸。灸五壮。针三分。
    魄户二穴。在三椎下两旁各三寸。正坐取之。针五分。得气即泻。又宜久留针。日灸七壮。止百壮。忌同。明云、日七壮。至二百。下云、魂户在三椎下两旁各三寸。灸三壮。又云、魄户在三椎下两旁各三寸。灸五壮。素注云、魄户上直附分。
    铜人有魄户穴。明堂上经亦同。而下经既有魄户穴。又有魂户穴。皆云在三椎下。若谓魄字作魂。不应两出魄户穴也。考之下经。既有悬钟矣。后又有悬钟。既有天突矣。其治小儿。又有天突。意者魂户即魄户。(误作魂。)而两出之。不然、何其穴皆在三椎旁欤。
    膏肓俞二穴。在四椎下。(明云。近五椎。)两旁各三寸。主无所不疗。羸瘦虚损。梦中失精摇。从胛骨上角摸索至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灸中间。从胛骨之里去胛骨容侧指许。
    摩去表肋间空处。按之自觉牵引于肩中。灸两胛中。一处至百壮。多至五百。(明云。
    百壮多至千壮。)当觉下KTKT然似流水之状。亦当有所不出。若得痰疾则无所不下也。如病人已困。不能正坐。当令侧卧。挽上臂。令取穴灸之。又以右手从左肩上住指头所不及者、是骨覆其穴。灸之无验。此灸讫后。令人阳气益盛。当消息以自补养。论曰、昔在和缓。不救晋侯之疾。以其在膏之上肓之下。针药所不能及。即此穴是也。时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病难追。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出千金外台。
    灸膏肓功效。诸经例能言之。而取穴则未也。千金等方之外。庄绰论之最详。然繁而无不能定于一。予尝以意取之。令病患两手交在两膊上。(灸时亦然。)胛骨遂开。其穴立见。以手指摸索第四椎下两旁各三寸。四肋三间之中间。按之酸疼是穴。灸至千百壮。少亦七七壮。当根据千金立点立灸。坐点坐灸。卧点卧灸云。(若只合爪在两膝头中点穴。亦得。)神堂二穴。在五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针三分。灸五壮。明下云、三壮。
    素注云、上直魄户。(余同)二穴。在肩膊内廉。侠(明堂作在。)六椎下两旁各三寸。正坐取之。以手痛按之。病者言。针六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二七壮。止百壮。忌苋菜白酒。明下云、五壮。
    膈关二穴。在七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针五分。灸五壮。
    魂门二穴。在九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灸三壮。针五分。
    阳纲二穴。在十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正坐阔肩取之。针五分。灸三壮。明下云、七壮。
    意舍二穴。在十一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针五分。灸五十壮至百壮。明云、五十壮至百二十壮。甲乙云、三壮。针五分。下云、灸七壮。素注、二壮。
    胃仓二穴。在十二椎下两旁各三寸。针五分。灸五十壮。明云、五十壮。甲乙云、三壮。
    肓门二穴。在十三椎下两旁各三寸叉肋间。其(明堂作异。)经云、与鸠尾相直。灸三十壮。针五分。
    志室二穴。在十四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针五分。灸三壮。明下云、两旁各三寸半。灸七壮。
    明堂上经作两旁各三寸。与铜人经同。而下经乃作三寸半。必是分外半字也。
    胞肓二穴。在十九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伏而取之。灸五七壮。针五分。明云、灸五七壮。至五十壮。甲乙云、三壮。下云、五壮。
    秩边二穴。在二十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伏而取之。灸三壮。针五分。忌同。明云、在二十椎下两旁各三寸。灸三壮。针三分。
    素问气府论注曰、秩边在二十一椎下两旁。上直胞肓。与铜人经明堂经二十椎下不同。
    未知其孰是。姑两存之。
    以上二十八穴。当准千金方除脊各三寸取穴。
    

[针灸资生经第一] 侧颈项部左右十八穴
    \r侧颈项部左右十八穴\pf-f14.bmp\r天容二穴。在耳下曲颊后。灸三壮。
    天牖二穴。在颈筋缺盆上。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发际上。(明云。发际上一寸陷中。)针一寸。留七呼。不宜补。亦不宜灸。若灸、面肿眼合。先取。后针天牖风池即瘥。若不先针。即难疗。明云、针五分。得气即泻。泻尽、更留三呼。泻三吸。不宜补。亦不宜灸。下云、灸三壮。素注同。
    铜人明堂上经皆云不宜灸。下经素问注乃云、灸三壮。恐凡禁穴许灸一壮至三壮也。
    天窗二穴。一名窗笼。在颈大筋前。曲颊下侠突后、动脉应手陷中。灸三壮。针三分。
    天鼎二穴。在颈缺盆直扶突后一寸。灸三壮。针三分。忌同。明下云、天顶在项缺盆直扶突气舍后一寸陷中。灸七壮。素气府注云、天鼎在颈缺盆上直扶突气舍后同身寸之半。按甲乙经作寸半。
    扶突二穴。一名水穴。在人迎后寸半。灸三壮。针三分。素注、在颈当曲颊下一寸人迎后。仰而取之。
    缺盆二穴。一名天盖。在肩下横骨陷中。灸三壮。针三分。(素云。二分。)不宜刺太深。使人逆息也。明云、肩上横骨陷中。(素同)一名天盖。肩上是穴。
    铜人云、在肩下横骨陷中。明堂乃云、在肩上横骨陷中。又云、肩上是穴。恐铜人误下字也。
    人迎二穴。一名五会。在颈大脉动脉应手侠结喉旁。仰而取之。以候五脏气。足阳明脉气所发。
    禁灸。灸之不幸伤人。针四分。
    水突二穴。一名水门。在颈大筋前。直人迎下气舍上。针三分。灸三壮。
    气舍二穴。在颈直人迎侠天突陷中。针三分。灸三壮。
    

[针灸资生经第一] 膺俞部中行七穴
    \r膺俞部中行七穴\pf-f15.bmp\r天突在结喉下夫宛宛中。针五分。留三呼。得气即泻。灸亦得。即不及针。其下针直横下。
    不得低手。即五脏之气。伤人短寿。忌同。明下云、在项结喉下五分中央宛宛中。灸五壮。
    素气穴注云、在颈结喉下四寸中央宛宛中。刺一寸。灸三壮。甲乙云、在结喉下五寸。明下、灸小儿云、结喉下三寸两骨间。(千名天瞿。今校勘在结喉下五寸是穴。)璇玑在天突下一寸陷中。仰头取之。灸五壮。针入三分。
    华盖在璇玑下一寸陷中。仰头取之。针三分。灸五壮。明下云、三壮。一本云、五壮。
    紫宫在华盖下一寸六分陷中。仰头取之。灸五壮。针三分。明下云、在华盖下一寸。
    灸七壮。(小本亦同)玉堂一名玉英。在紫宫下寸六分陷中。灸五壮。针三分。
    膻中(一作。)一名元儿。在玉堂下一寸六分。横直两乳间陷中。仰卧取之。灸七七壮针。不幸令人夭。明云、日灸七壮。止七七。禁针。不幸令人死。甲乙云、针三分。下云、灸三壮。千云、鸠尾上一寸。
    灵兰秘典云、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说者曰、膻中为气之海。然心主为君。以敷宣教令。膻中主气以气布阴阳。气和志适。则喜乐由生。分布阴阳。故官为臣使也。然则中者、乃十二脏之一。臣使之官。为气之海。分布阴阳。非其他穴比者。或患气噎鬲气。肺气上喘。不得下食。胸中如塞等疾。宜灸此。(难疏。气会三焦。外筋直两乳间。气病治此中庭在膻中下寸六分陷中。灸五壮。针三分。明云、二分。下云、膻中下一寸。灸三


前一页 ◇ 背俞第二行四十四穴
后一页 ◇ 膺俞第二行左右十二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