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 终始根结释义
    凡用针者。必通十二经脉之所终始。营卫偕行二十八脉。此其常例。外邪病患。奇邪离经。阴经典阳经各别。则各有根结。各有终始。阴经阳经不同。手经足经各异。用针者应重足不重手。盖阴者主脏。阳者主腑。足三阴三阳。接近于脏腑。手三阴三阳之脉度。不接近于脏腑。但补泻迎随。和气之方。必通阴阳脏腑。故根结偏重在足。然脉会大渊。阴阳之有余或不足。又当从手诊脉。盖人迎主三阳。脉口主三阴。人迎一盛一盛三盛。病在少阳太阳阳明。脉口一盛二盛三盛。病在厥阴少阴太阴。
    人迎脉口。较平人俱盛三倍以上。名曰阴阳俱溢(一)。当以开十宣之法疾泻之。
    不开则血脉闭塞。气无所行。流淫而伤五脏。危证也。
    如四倍以上。左为外格(一)。右为内关(一)。内关不通。死不治。
    人迎脉口。较平人俱盛四倍以上者。名曰关格。与之短期。盖阴阳离绝。生气已竭之死证也。
    其人迎一盛于脉口者。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者。病在手少阳。用针者。皆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
    其人迎二盛于脉口者。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者。病在手太阳。用针者。皆泻足太阳而补足少阴。二泻一补。二日一取之。
    其人迎三盛于脉口者。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者。病在手阳明。用针者。皆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日二取之。
    其脉口一盛于人迎者。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者。病在手厥阴。用针者。皆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日一取之。
    其脉口二盛于人迎者。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者。病在手少阴。用针者。皆泻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补一泻。二日一取之。
    其脉口三盛于人迎者。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者。病在手太阴。用针者。皆泻足太阴。而补足阳明。二补一泻。日二取之。
    刺道毕于终始。终始之道。有常有变。经脉十二。始于手太阴肺。终于足厥阴肝。
    脉度二十有八。男子始于左手太阴肺。终于督任两阳跷。女子始于右手太阴肺。终于任督两阴跷。此经脉终始之常。外有经正经别六合。不在其中。皆人身生理之常。其有病变者。则三阴三阳各有终始。各有根结。推而言之。尤有根而不结者。散于络别而倒行。会于项中。始于任而终于督。七次八穴十四行(二)。尚未尽也。此根而不结之变例。
    (一)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睛明穴)(二)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头维穴)(三)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听宫穴)(四)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中腕穴)(五)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舌本穴)(六)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玉堂穴)以上六者。有根有结。重足不重手。盖足三阴三阳之井穴。皆在足下。故也。
    (一)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六次脉飞阳也。
    (二)足少阳根于窍阴。溜于丘虚。注于阳辅。入于天容。四次脉光明也。
    (三)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陵。入于人迎。一次脉丰隆也。
    (四)手太阳根于少泽。溜于阳谷。注于小海。入于天窗。三次脉支正也。
    (五)手少阳根于关冲。溜于阳池。注于支沟。入于天牖。五次脉外关也。
    (六)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于阳溪。入于扶突。二次脉偏历也。
    以上六者。手足三阳之别络也。根而无结。重阳不重阴。盖手之三阴。从胸走手。
    不上于头。故不计也。
    

[下卷] 补泻手法
    凡用补泻正法。必先明晰人身偕行营卫(一)左右阴阳内外上下经脉营运之道路。
    (一)男子午前左手阴经降。从胸走手。左手阳经升。从手走头。右手阳经降。从头走手。右手阴经升。从手走胸。右足阴经降。从胸走足。右足阳经升。从足走头。左足阳经降。从头走足。左足阴经升。从足走胸。
    (二)男子午后右手阴经降。从胸走手。右手阳经升。从手走头。左手阳经降。从头走手。左手阴经升。从手走胸。左足阴经降。从胸走足。左足阳经升。从足走头。右足阳经降。从头走足。右足阴经升。从足走胸。
    (三)午前泻针手法男女不同。
    针男子左手足。针向内转(二)。令病患用口鼻吸气(针手用鼻吸气。针足用口吸气)。阳日用奇数(三七九数分病轻重用之)。阴日用偶数(二六八数分病轻重用之)。
    针女子右手足。针向外转(二)。令病患用口鼻呼气(针手用鼻呼气。针足用口呼气)。阳用奇。阴用偶(三)。
    何谓阳日。甲丙戊庚壬。何谓阴日。乙丁己辛癸。
    (四)午前补针手法男女不同。
    针男子左手足。针向外转。令病患用口鼻呼气(针手用鼻。针足用口)。阳偶。阴奇(三)。
    针女子右手足。针向内转。令病患用口鼻吸气(针手用鼻。针足用口)。阳偶。阴奇。
    (五)午后泻针手法男女不同。
    针男子左手足。用针女子午前泻针手法。左右虽不同。而手法针外转呼气则同。
    针女子右手足。用针男子午前泻针手法。左右虽不同。而手法针内转吸气则同。
    (六)午后补针手法男女不同。
    针男子左手足。用针女子午前补针手法。左右虽不同。而针内转吸气则同。
    针女子右手足。用针男子午前补针手法。左右虽不同。而针外转呼气则同。
    (七)以上所言。乃男女子后午前午后子前之正例。即灵枢经所谓男内女外坚拒勿出谨守勿内之正义。又云。迎而夺之者泻也。随而继之者补也。迎之随之。以意合之。针道毕矣。
    (八)总其大要。男子午前。针内转吸气为泻。针外转呼气为补。男子午前。与午后相反。女子午后。与男子午前相同。女子午前。与男子午前相反。不可不辨。
    

[下卷] 寒热手法
    灵枢经云。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一)。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一)。此即继起者用透天凉烧山火之两手法。
    针灸家师承有云。提针为热。插针为寒。内转为泻。外转为补。补泻之法。可停针候气。迟迟转之。提插之法。不可偏用。盖尽量插之。而至于骨。则不可再插。尽量提之。而针以外出。则不能再用。故定为三提一插。提针呼气。插针吸气。为烧山火。盖提数多。则气之出于卫分者多振振恶寒(二)之证。用此手法。阳日用偶数。阴日用奇数。必能使之发热。反言之。三插一提。插针吸气。提针呼气。为透天凉。盖插数多。
    则气之入于营分者多蒸蒸发热(二)之证。用此手法。阳日用奇数。阴日用偶数。必能使其热退。
    除寒退热。乃针灸家必要之手法。故灵枢针经列于第一篇九针十二原之末。等于冠诸本输篇之首也。
    以上所言烧山火透天凉之正法。乃男用于午前。女子用于午后。如男子午后。有大寒证大热证。当用烧山火透天凉者。则反而用之。如女子午前有大寒证大热证。当用烧山火透天凉者。亦反而用之。
    歌曰三插一提凉透天。三提一插火烧山。
    提针吹气插针吸。女午后兮男午前。
    


前一页 ◇ 五脏五六腑六释义
后一页 ◇ 升降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