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诊杂病生死候歌
    五十不止身无病。数内有止皆知定。
    前诀以四十五动为准。而此诀又以五十动为准者。何也盖前诀以左右手各部中。见其有止。即于止之数。准洪范五九之数。以断死生。即洁古论中所谓相胜者死也。此诀以脉之大概言。但取五脏之气。全与不全。以定死生。故用大衍之数五十也。大抵人身之脉。昼夜循环。无有巳时。脉见一动。乃循一脏。五动乃循五脏。遍五十动。是十次五脏。而犹循环不已。则五脏皆受气。而大衍之数足矣。即洁古论中所谓得相生者愈也。故曰。身无病。若于五十动之中。忽有一代。及至再动。每代皆如前数。即可根据其代数之远近。而定其死期也。熊宗立释中。谓四十动一止为肾脏先绝者。非也。夫人之死。岂必从肾先死耶。凡诊他人脉者。须澄心静气。如七诊之法。然后以指探病患。一手之脉数过五十动。不见有止。再探病患。一手之脉亦数过五十动。不见有止。然后以指当部推求。
    每部须数。过四十五动。不见有止方无大故。若或一手或两手。或一部或几部中。有歇指处。即从此歇指后。第一动数起。看是几动一止。谓有常数。谓无常数。以断其吉凶。要知一手候过五十动。两手则百动矣。又于一部候过四十五动。六部共计二百七十动矣。并前百动。计共三百七十动。更欲候其表里阴阳。虚实寒热。其间工夫。正自不少。何以今之诊脉者。将手探脉。未一茶顷。便曰。我已得其情矣。且自其纯熟。以欺愚蒙。不知脉之形状。即可纯熟。而知脉之至数。不可以纯熟而促。以此欺人。实自欺也。后之君子。其勉之哉。
    四十一止一脏绝。却后四年多没命。三十一止即三年。二十一止二年应。
    十五一止一年殂。以下有止看暴病。
    脉经云。脉来五十动而不止者。五脏皆受气即无病。四十动而一止者。
    一脏无气。却后四年死。以至十动一止者。四脏无气岁中死。此王氏脉经也。正与此诀相为表里。奈何戴起宗复引经文而疑之曰。肾绝六日死。肝绝八日死。心绝一日死。果此藏气绝。又安能待四岁三岁乎。斯言一开。至使后人并脉经而疑之矣。不知五脏之中。有精。有气。有神。有先天元阴。后天元阴。先天元阳。后天元阳。非止于血肉之形质已也。脉诀与脉经所言。乃五脏无形之精气。不能流动充满。年月日久。渐次损坏。
    以至有形而后死。故于数岁之前。脉上而即见止也。故经曰。四十动一止。一脏无气。以至十动一止。为四脏无气。戴起宗不善读书。而以一脏无气之气字。误认为有形之败坏。则误矣。至于内经所言肾绝六日死。
    肝绝八日死。心绝一日死者。乃五脏之精气神。或为七情。或为六欲。或为六淫。一时暴伤而绝。故又曰。以下有止看暴病。非所论于此也。
    

[卷五] 诊暴病歌
    两动一止即三四。三动一止六七死。四动一止即八朝。以此推排但根据次。
    池氏曰。暴病喜怒惊恐。其气暴逆。致风寒暑湿所侵。病生卒暴。损动胃气而绝。即死不过数日也。脉两动而一止。乃胃气将绝。犹得三四日方死三动而一止。乃胃气将尽。犹得六七日谷气绝尽方死。仿此而推。若至十五动而一止。乃死期在于一年也。张世贤曰。脉两动而见一代。其人死期三四日间。三动而见一代。死期六七日间。四动而见一代。死期八日。以此推之。一动得两日之数。其故何也。十干系五行也。五行有阴阳金木水火土。阴阳各得两日。二氏之说。皆为有理。愚谓前诀言常病。
    是五脏无形之元气。渐渐损伤。以至有形之物败坏。故以几脏无气。断死期之远近。此诀言暴病。是五脏有形之物依然。乃五脏无形之元气暴绝。故以几脏尚存之气。断死期之远近。何也。盖以脉一动。循行一脏。
    脉五动。循行五脏。今云二动而脉一代。则三脏之气已绝。故曰三四日死。若三动而脉一代。则为二脏之气已绝。故曰六七日死。若脉四动而一代。则为一脏之气已绝。尚可延至八日而死也。
    

[卷五] 形证相反歌
    健人脉病号行尸。
    即如前诀所云。春中诊得夏须忧之类。又如前诀所云四十一止。四年三十一止。三年之类。人虽无病。而脉已病。死期不远。而步履如常。故名曰行尸耳。
    病患脉健亦如之。
    如病泄泻失血。产后形容羸瘦。脉反见洪大而数健者。为病脉相反。亦死证也。又经曰。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也。
    长短瘦肥并如此。细心诊候有依稀。
    张世贤释云。长人脉短。短人脉长。肥人脉小。瘦人脉大。皆为死候。亦未必然。何也。夫长人脉短。则诚是矣。若云短人脉长。肥人脉小。瘦人脉大。
    比比皆然。而未见其死也。前脉赋中。男女长幼大小已详言之矣。不若吴文炳释曰。肥脉沉结。瘦脉长浮。人短脉促。人长脉长。违反不和者死。
    此说为当。
    

[卷五] 诊四时病五行相克歌
    春得秋脉定。知死死在庚申辛酉里。
    春旺木。其脉弦长。秋旺金。其脉涩短。春得秋脉。金来克木。况庚申辛酉皆金旺日。故知必死。
    夏得冬脉亦如然。还与壬癸为期尔。
    夏旺火。其脉浮洪。冬旺水。其脉沉实。夏得冬脉。水来克火。况壬癸子亥皆水旺日。故知必死。
    严冬诊得四季脉。戊己辰戌还是厄。
    冬旺水。其脉沉实。土旺四季。其脉缓大。冬得四季之脉。土来克水。况戊己辰戌皆土旺日。故知必死。
    秋得夏脉亦同前。为缘丙丁相形克。
    秋旺金。其脉涩短。夏旺火。其脉洪大。秋得夏脉。火来克金。况丙丁巳午。
    皆火旺日。故知必死。
    季月季夏得春脉。克在甲寅病应极。值逢乙卯亦非良。此是五行相鬼贼。
    季月。辰戌丑未月也。季夏。即未月也。季月。乃土寄旺之月。季夏乃土旺之时。土旺四季。其脉缓。木旺春。其脉弦于季月。季夏诊得其脉弦长。乃木来克土。况甲寅乙卯。皆木旺日。故知必死。
    

[卷五] 诊四时虚实歌
    春得冬脉。只是虚。更兼补肾病自除。若得夏脉缘心实。还应泻子自无虞。
    张世贤曰。经云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
    夏秋冬脉皆如是。在前为实后为虚。
    张世贤曰。夏秋冬之所诊。皆如春法。从前来者为实邪。从后来者为虚邪。
    春中若得四季脉。不治多应病自除。
    张世贤曰。春中二月分也。四季脉。脉缓大也。于二月中而得四季之脉。
    乃妻来乘夫。谓之微邪。况二月乃木帝旺之时。故不治自愈。
    

[卷五] 伤寒歌
    伤寒热病同看脉。满子透关洪拍拍。出至风门过太阳。一日之中见脱厄。
    过关微有慢腾腾。直至伏时重候觅。
    张世贤曰。寒者。冬气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伤寒不即病者。其寒毒藏于肌肤中。至夏至前。变为温病。夏至后。变为热病。然其发起。皆伤寒所致也。故看脉之法相同。洪拍拍。即洪惊也。伤寒之病。一日巨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六日传经已毕。其病当愈。七日不愈。邪应复传。其脉洪大。而通过三关。从风门穴而出。过于太阳之经。其邪欲散。一日之中。当得汗而愈矣。其脉过关微带缓慢。其邪至太阳亦迟。日间不汗。直至伏时再等候其汗也。伏时。即临卧时也。承日中而言。
    掌内迢迢散漫行。干瘥疼疔多未的。(他本无此二句)大凡当日问程途。迟数洪微更消息。
    张世贤曰。伤寒热病未汗。脉须浮洪。既汗脉当安静。散漫之脉。不汗而愈。其平复未可全许也。愚按伤寒一证。谓之大病。与杂病不同。变幻多端。疑似不一。学人须要整等时日。另下工夫。潜心仲景之书。熟玩节庵之论。访之时贤。执之专门。庶不负为人之司命也。岂古人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反不如今人之便捷也。奈今之医者。不读仲景之书。不采诸贤之论。几句油腔。一味活套。便曰我能治伤寒矣。及乎临证。
    则茫无所措。强以杂病之法治之。所以当汗不汗。不当汗而汗。当下不下。不当下而下。误人岂浅鲜哉。即以古人尚论之。亦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伤寒一证。乃仲景所长。非叔和所长也。夫孔子非不知乐也。但不若师旷之聪耳。孔子非不知射也。但不若养由之神耳。叔和非不知伤寒也。但不若仲景之圣耳。故叔和于伤寒数则。不甚畅明。或以年远。颇有错简。此正不必为叔和讳也。予故于此诀。亦不敢为诠释。姑存之以俟后之高明者。
    


前一页 ◇ 右手尺部命门脉歌
后一页 ◇ 又歌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