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右手尺部命门脉歌
    右手命门三指下。四十五动不须怕。一十九动默沉沉。百死无生命绝也。
    凡人有五脏六腑。或又曰六藏五腑。难经固已言之。而犹未见其畅达也。天有五行。水火木金土。人有五脏。心肝脾肺肾。然五行之中。各有阴阳。合为十干。甲丙戊庚壬。阳也。乙丁己辛癸。阴也。在人亦有阳阴。阴者为脏。心肝脾肺肾是也。阳者为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是也。若然。则为五脏六腑矣。何以有十二经脉为哉。不知天有十干。地有十二支。人亦有十二脏腑。以配天之三阴三阳。风热暑湿燥寒是也。故经曰。厥阴之上。风气主之。中见少阳。少阳之上火气主之。中见厥阴。所以在人则肝络胆。胆络肝。心包络三焦。三焦络心胞也。又曰。太阴之上湿气主之。中见阳明。阳明之上。燥气主之。中见太阴。所以在人则脾络胃。胃络脾。肺络大肠。大肠络肺也。又曰。少阴之上热气主之。中见太阳。太阳之上。寒气主之中见少阴。所以在人则心络小肠。小肠络心。肾络膀胱。膀胱络肾也。故人之十二经。分候于左右手寸关尺之六部。浮以候表。沉以候里。浮以候腑。沉以候脏。不易之论也。然左寸则以候心与小肠矣。左关则以候肝与胆矣。左尺则以候肾与膀胱矣。右寸则以候肺与大肠矣。
    右关则以候脾与胃矣。然则心包之与三焦。舍右尺奚候焉。夫两尺皆肾也。左曰肾。右曰命门。而手厥阴。手少阳。寄旺于此。夫厥阴风木也。少阳相火也。手厥阴既为风木。故其生克之理。亦当与足厥阴肝木同其好恶。故诀曰。右手命门三指下。言医人以第三指探病患之右尺。乃命脉也。其脉亦须准前九畴之数。四十五动而不歇。则手厥阴心包之气全矣。故曰。不须怕也。若数得一十九动上默然而沉。以三五除之。尚余其四。四乃金之生数。以二五除之。尚余其九。九乃金之成数。合生成之数皆金。则风木之生气被克。故曰百死无生命绝也。
    按刘守真曰。经云。七节之傍。中有小心。杨上善注太素曰。人之脊骨。有二十一节。从下第七节之傍。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小心也。又曰。右肾命门小心。为手厥阴包络之藏。故与手少阳三焦。合为表里。故脉同出。见手右尺也。
    指下急急动如弦。肾脏有风尤莫治。
    言诊得右手命脉急。而又急动之如弦。夫右尺又主少阳相火。少阳乃春生之木。相火乃龙雷之火。今诊得其脉弦而且急。是为风火相煽。要知火与风皆耗水之物。而肾水伤矣。故曰肾脏有风尤莫治也。
    七动沉沉更不来。努力今朝应是死。
    此言右尺又为命门真火。其脉当流利而滑沉。今于七动之上。沉而又沉。不能复来。夫七。火之成数也。于七动上沉而不至。则命门之真火绝矣。然此一点真火。乃人身之根本。今既已绝。又安得其久待耶。
    

[卷五] 诊杂病生死候歌
    五十不止身无病。数内有止皆知定。
    前诀以四十五动为准。而此诀又以五十动为准者。何也盖前诀以左右手各部中。见其有止。即于止之数。准洪范五九之数。以断死生。即洁古论中所谓相胜者死也。此诀以脉之大概言。但取五脏之气。全与不全。以定死生。故用大衍之数五十也。大抵人身之脉。昼夜循环。无有巳时。脉见一动。乃循一脏。五动乃循五脏。遍五十动。是十次五脏。而犹循环不已。则五脏皆受气。而大衍之数足矣。即洁古论中所谓得相生者愈也。故曰。身无病。若于五十动之中。忽有一代。及至再动。每代皆如前数。即可根据其代数之远近。而定其死期也。熊宗立释中。谓四十动一止为肾脏先绝者。非也。夫人之死。岂必从肾先死耶。凡诊他人脉者。须澄心静气。如七诊之法。然后以指探病患。一手之脉数过五十动。不见有止。再探病患。一手之脉亦数过五十动。不见有止。然后以指当部推求。
    每部须数。过四十五动。不见有止方无大故。若或一手或两手。或一部或几部中。有歇指处。即从此歇指后。第一动数起。看是几动一止。谓有常数。谓无常数。以断其吉凶。要知一手候过五十动。两手则百动矣。又于一部候过四十五动。六部共计二百七十动矣。并前百动。计共三百七十动。更欲候其表里阴阳。虚实寒热。其间工夫。正自不少。何以今之诊脉者。将手探脉。未一茶顷。便曰。我已得其情矣。且自其纯熟。以欺愚蒙。不知脉之形状。即可纯熟。而知脉之至数。不可以纯熟而促。以此欺人。实自欺也。后之君子。其勉之哉。
    四十一止一脏绝。却后四年多没命。三十一止即三年。二十一止二年应。
    十五一止一年殂。以下有止看暴病。
    脉经云。脉来五十动而不止者。五脏皆受气即无病。四十动而一止者。
    一脏无气。却后四年死。以至十动一止者。四脏无气岁中死。此王氏脉经也。正与此诀相为表里。奈何戴起宗复引经文而疑之曰。肾绝六日死。肝绝八日死。心绝一日死。果此藏气绝。又安能待四岁三岁乎。斯言一开。至使后人并脉经而疑之矣。不知五脏之中。有精。有气。有神。有先天元阴。后天元阴。先天元阳。后天元阳。非止于血肉之形质已也。脉诀与脉经所言。乃五脏无形之精气。不能流动充满。年月日久。渐次损坏。
    以至有形而后死。故于数岁之前。脉上而即见止也。故经曰。四十动一止。一脏无气。以至十动一止。为四脏无气。戴起宗不善读书。而以一脏无气之气字。误认为有形之败坏。则误矣。至于内经所言肾绝六日死。
    肝绝八日死。心绝一日死者。乃五脏之精气神。或为七情。或为六欲。或为六淫。一时暴伤而绝。故又曰。以下有止看暴病。非所论于此也。
    

[卷五] 诊暴病歌
    两动一止即三四。三动一止六七死。四动一止即八朝。以此推排但根据次。
    池氏曰。暴病喜怒惊恐。其气暴逆。致风寒暑湿所侵。病生卒暴。损动胃气而绝。即死不过数日也。脉两动而一止。乃胃气将绝。犹得三四日方死三动而一止。乃胃气将尽。犹得六七日谷气绝尽方死。仿此而推。若至十五动而一止。乃死期在于一年也。张世贤曰。脉两动而见一代。其人死期三四日间。三动而见一代。死期六七日间。四动而见一代。死期八日。以此推之。一动得两日之数。其故何也。十干系五行也。五行有阴阳金木水火土。阴阳各得两日。二氏之说。皆为有理。愚谓前诀言常病。
    是五脏无形之元气。渐渐损伤。以至有形之物败坏。故以几脏无气。断死期之远近。此诀言暴病。是五脏有形之物依然。乃五脏无形之元气暴绝。故以几脏尚存之气。断死期之远近。何也。盖以脉一动。循行一脏。
    脉五动。循行五脏。今云二动而脉一代。则三脏之气已绝。故曰三四日死。若三动而脉一代。则为二脏之气已绝。故曰六七日死。若脉四动而一代。则为一脏之气已绝。尚可延至八日而死也。
    


前一页 ◇ 右手中指脾脉歌
后一页 ◇ 形证相反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