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短脉指法主病
    二短者。阴也。指下寻之不及本位曰短。主四肢恶寒腹中生气。宿食不消。
    短者。阴也。坤之象也。坤属土。脾土旺则能消化饮食。使清阳之气。实于四肢。浊阴之气。归于六腑。自然上下宣通。脉经舒畅。何至有气壅之患也。倘一为生冷宿食所伤。则阳气郁遏于阴中。不得畅达于外。清浊相干。而腹中之冷气生矣。今云指下寻之。不及本位。言其中手而短也。经曰。短则气病。四肢属阳。阳气伏则不能实于四肢。故四肢恶寒也。阳气郁。则胃气不行。故腹中生气。要知皆由宿食不消之所致耳。
    按丹溪心法曰。长为热流通。短为寒凝结。又脉经第一篇载。脉二十四道。有数脉。散脉。革脉。而无长脉。短脉。牢脉。至第九篇。始见长为阳。短为阴之说。又以动为阳。以弦为阴。第十三篇云。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
    细则气少。
    

[卷四] 歌曰
    短脉阴中有伏阳。气壅三焦不得昌。藏中宿食生寒气。大泻通肠必得康。
    洁古曰。宿食生寒气。何由通肠。谓阴中伏阳故也。使三焦之气。不得通行于上下。故令大泻通肠。使三焦之气。宣行于上下。故用巴豆动药也。
    外药随证应见使之。此在长短脉交论内细说之。病久温白丸。新病备急丹。愚谓短脉阴中有伏阳者。何也。脉不及本位。中手而短也。不及本位。则为阴。中手而短。乃伏阳也阳气伏于阴中。使三焦之气。郁而不行。
    故曰气壅三焦不得昌也。然三焦之气。所以壅遏而不行者。由于其人内为生冷宿物所伤。故三焦之阳气不行。而脏腑之寒气生矣。若以大黄芒硝之药利之。则硝黄性寒。究不能除其生冷之气。而病终不得除。
    当以辛热之药。如备急丸之类。大泻其腹中宿物。则三焦之气。可以复行。而病始得康健也。
    按经云。短疾而滑酒病。又云。短而数心痛。心烦。脉经云。寸口脉中手短者。曰头痛。
    

[卷四] 虚脉指法主病
    三虚者。阴也。指下寻之不足。举之亦然。曰虚。主少力多惊。心中恍惚。小儿惊风。
    虚者。阴也。离之象也。离中虚。在天为火。在人为心。心主血脉。血实则脉实。血虚则脉虚。今指下寻之不足。举之亦然。则心血虚矣。心血虚则神无所倚。故少力多惊。心中恍惚。易曰。日昃之离。何可久也。若小儿见此虚脉。则易于成惊。何也。小儿乃方长之气。脉当有力。今反见虚脉。则为先天不足。或脾胃虚弱。风火易乘。故主惊风之证也。治之者。宜益其元气。培其脾土。气血充足。而风木不得以乘之。惊风之患。庶可免矣。张世贤释谓治以湿青丸。加减小柴胡汤。则虚虚之祸。其能免乎。
    按脉经云。虚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
    

[卷四] 歌曰
    恍惚心中多悸惊。三关定息脉难成。血虚脏腑生烦热。补益三焦便得宁。
    心主血脉。心中恍惚而多惊悸。血虚可知矣。及候其脉。则寸关尺部三关之内。寻按俱虚。而不成息数。自非一脏一腑之虚。乃三焦之虚也。夫三焦。五脏六腑之本也。三焦之血虚。则脏腑之烦热生矣。治之者。当补益其三焦。夫心血虚。而曰补益其三焦者。何也。正以心火也。三焦亦火也。补益三焦。即大易所云。明而作离。大人以继明之义也。不然。则为日昃之离。安可久也。
    按脉经云。尺脉虚小者。足胫寒痿痹脚疼。
    

[卷四] 促脉指法主病
    四促者。阳也。指下寻之极数。并居寸口曰促。渐加则死。渐退则生。
    促者。阳也。坎之象也。夫促而取象于坎。何也坎。陷也。一阳而陷于二阴之中也。促者数。而并于寸口中。有一止也。故取象于坎也。人身之阴阳和。则脉道往来和缓。今曰指下寻之极数。是阳已盛矣。并居寸口。是阳已盛而驱策其阴血。如人疾趋。时复一蹶也。所谓渐加则死者。阳愈亢而阴愈竭。乃乘危而着鞭。则其死也必矣。若能渐退。则阴阳和合。有既济之功。故曰渐退则生。
    按脉经云。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又按黎氏曰。阳邪上忤。故有偏盛。其脉按之有余。举之洪数。不游三关。
    并居寸口。虽盛疾。必时一止而复来。谓之促。令人三焦不和。气逆而厥。
    上盛下虚。上溢下绝。其候渐进者死。渐退者生。又刘守真曰。促脉者。阳也。数而时一止也。主聚积气痞忧思所成。亦或热剧失下。则令脉促。下之则平也。
    

[卷四] 歌曰
    促脉前来已出关。常居寸口血成斑。忽然渐退人生也。或若加时命在天。
    关。阴阳之交也。已出关则尽溢于寸口矣。并居寸口。则阳并于上阳盛则烈其阴血。而斑疹生焉。洁古曰。升多而不降。前曲后倨。如操带钩曰死。渐退者。以阳得阴则解。加进之者。独阳脱阴。故知命在天也。池氏曰。
    促脉急而数。其脉溢。关至寸口。乃水火相乘。而风壅血气衰。故发血斑。
    其脉渐加溢进即死。退居本位即生。
    按脉经云。寸口脉促上击者。曰肩背痛。
    

[卷四] 结脉指法主病
    五结者。阴也。指下寻之。或来或往。聚而却还曰结。主四肢气闷。连痛时来。
    结者。阴也。兑之象也。兑为泽。阴阳和而后雨泽降。今指下寻之。脉道或往或来。聚而却还。是阴独盛而阳不能入也。即脉经所谓缓时一止复来者曰结。为血留而不行。气滞而不散。是龙蟠而不雨也。四肢属阳。血留而不行。气滞而不散。则阴阳不相维。故四肢气闷矣。连痛时来者。即下文之大肠疼痛也。
    按脉经云。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按之来缓时一止者。名结阳。初来动止。更来小数。不能自还。举之则动。名结阴。
    又按刘守真曰。结脉者。迟缓而时一止为阴也。主阴盛发躁烦满。乃阳厥极深。以至身冷脉微欲绝而缓弱。时一止者。亦胸烦躁。此止为热极而非寒也。皆须以标本明之。
    

[卷四] 歌曰
    积气生于脾脏傍。大肠疼痛阵难当。渐知稍泻三焦火。莫谩多方立纪纲。
    脉结而云积气者。何也。凡人之身。左属肝主血。右属肺主气。结脉象兑。
    兑居西方。为人生之右。当知有积气生于脾脏之傍。肚腹之右也。然积气而生于脾脏之傍者。何也。营卫生会篇曰。谷气入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又营气篇曰。谷入于胃。乃传于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
    专精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手太阴出。注手阳明云。今脉而见结。如人步履维艰。而复见一蹶。是脾胃之气。
    不能转输于肺。而肺又不能传送于大肠。是以留滞于脾脏之傍。而为积气故也。然脉结而云大肠疼痛者。何也。辛不病而庚病也。辛不病而庚病者。何也。辛于丙合为水。寒气主之。庚于乙合为金。燥气主之。辛金者。阴金也。肺金是也。庚金者。阳金也。大肠是也。以阳金之燥气。留滞于大肠。故阵阵而作疼痛也。然大肠痛而泻三焦火者何也。以燥气近于火。金其畏火者也。阴金受制于脏。阳金受制于腑。从其类也。夫大肠者。
    府也。故受制于三焦。治之者宜泻三焦之火。不使助其燥金之气。则痛自减。而疾自瘳矣。但结脉终属于阴脉之极。不得峻用苦寒。亦不得急于攻伐。只宜稍泻三焦之火可也。诚恐后人以腹痛之故。误投辛热。则津液枯而燥愈甚。求其愈也难矣。故叮咛告戒之曰。莫谩多方立纪纲也。
    按李东垣兰室秘藏七圣丸。治大肠疼痛。不可忍。全引用此诀。附七圣丸方。羌活一两。郁李仁汤浸去皮。另研。一两五钱。大黄八钱。煨槟榔。桂去皮。木香川芎。以上各五钱。上除郁李仁另研入内。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汤下。食前取大便微利。一服而愈。切禁不得多利大便。其痛滋甚。又按刘守真痔疾论曰。手阳明大肠。名曰害蜚。六元正纪论阳明又曰。司杀府大肠。谓害蜚谓金。能害五虫。又曰。
    司杀府谓金主杀。既有此二名。何以自生虫。盖谓三焦相火盛而能制阳明金。故木来相侮。内经曰。侮谓胜己也。木主生五虫。叔和云。风主生于脾脏傍。大肠疼痛阵难当。渐觉稍泻三焦热。莫谩多方立纪纲。此言饮酒多食热物。脾生火热。而助三焦气盛。火能生土也。当泻三焦火。热退。使金得气而反制木。木受制则五虫不生。病自愈矣。
    


前一页 ◇ 长脉指法主病
后一页 ◇ 代脉指法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