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代脉指法主病
    六代者。阴也。指下寻之。动而复起。再再不能自还。曰代。主形容羸瘦。口不能言。
    六代者。阴也。中土之象也。代而谓有中土之象者。何也。谓其动而中止也。然促结之脉。亦动而中止。不谓之土也。以促结虽动而中止。无有常数。代则不然。动而中止有常数也。何谓止有常数。假令五动一止。仍是五动也。七动一止仍是七动也。代有常数。而谓之土者何也。以土主信。
    不失其期也。凡病之不失其期者。皆土之为病也。动而中止。不失其期。
    而谓之代者何也。谓一脏无气。而以他脏代之也。平人之脉。一动肺。二动心。三动脾。四动肺。五动肾。周而复始。至五十动不止。以成大衍之数。
    故曰平人。假令七动一止。谓心脏无气。再而后起。不能自还。是心脏无气而脾脏代之也。故所主之病。形容羸瘦。形已脱矣。口不能言。气已脱矣。形气俱脱。不死何为。
    按脉经云。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脉结者生。代者死。又刘守真曰。代脉者主缓弱而无力。不能动。因而复动。病必危而死。
    

[卷四] 歌曰
    代脉时时动若浮。再而复起似还无。三元正气随风去。魂魄冥冥何所拘。
    代脉时时。其状若浮。但浮脉按之有神无间断。代脉按之无根。而有间断。虽有时再起。而止有常数。是一脏气绝。而以他脏代之也。夫神所以御气气所以御精。三者互摄。则魂魄自相拘守。今脉而见代。则三元之精气。神已散而魂魄亦相离而失守。不死何为。此节正与肺藏歌内魂将魄共连之句。互相遥映。
    按脉经云。代散则死。
    

[卷四] 牢脉指法主病
    七牢者。阴也。指下寻之即无。按之即有。曰牢。主骨间疼痛。气居于表。
    七牢者。阴也。震之象也。震为雷。云岐子谓其有水火相乘之气。今指下寻之即无。按之即有曰牢。牢者坚牢也。其脉沉弦有力。动而不移。乃病根深痼。而成不拔之势也。指下寻之即无。表虚也。按之即有。里实也。所谓里实者。邪气实。所谓表虚者。正气虚也。在内之邪气固。则水火相煎。
    故骨间疼痛。在外之正气虚。则血不外荣。而气独居于表。
    按脉经第一篇。有革脉而无牢脉。千金翼以革为牢。其脉经则曰革脉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
    

[卷四] 歌曰
    脉入皮肤辨息难。时时气促在胸前。只缘水火相刑克。欲待痊除更问天。
    脉入皮肤。则轻手于皮肤之上。不见其脉。即前指下寻之即无也。凡脉有往来。则辨息易矣。今云辨息难言。按之即有。而且坚牢不移其处。及举之皮肤之间。不见其有脉。夫肺为华盖。乃五脏六腑之首。居于胸中。
    主气而司呼吸者也。今肺气衰。则火来乘之。木来薄之。水者。金之子。所以制火者也。今金气衰。则不能生水。火反乘金之势。而煎熬其水。犹釜底之薪燔。而釜中之水涸也。时时气促者。只缘水火交战于胸中。互相刑克呼虽出于心肺。吸不得归于肾肝。故时时气促也。即经云。不及则所胜妄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由此观之。四大分张。五行乖乱。欲望其痊除也难矣。
    按脉经云。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篇内寸口无牢脉。于关部则曰关脉牢。脾胃气塞盛热。则腹中响。响宜服紫菀丸。渴脾丸。针灸胃营泻之。
    于尺部。则曰尺脉牢。腹满。阴中急。宜服葶苈子茱萸丸。针关元丹田中极。
    

[卷四] 动脉指法主病
    八动者。阴也。指下寻之似有。举之还无。再再寻之。不离其处。不往不来曰动。主四体虚劳。崩中血痢。
    八动者。阴也。艮之象也。艮为山止之象也。经云。阴者藏精而起亟也。所谓藏精而起亟者。何也。言人身之阴血。每从阳气以行。数数而起应。故能随阳行于十二隧之中流。注冲任之内。故女子月事以时下。而无疾病矣。倘阴血不能随阳气以行。则蓄于内。积止如山。积久而忽下。如山之崩也。今云指下寻之似有。举之还无。谓阴血不能随阳气而行也。不离其处者。谓血蓄于内。止而不动也。不往不来者。谓血不随阳气以行。
    而脉道不往来也。夫气。血之帅也。血之不行。由于阳气之不能帅血。以行四肢。诸阳之本也。气既不能帅血以行。故四体虚劳。阴血积久。有时而忽溢。在女子则为崩中。在男子则为血痢耳。
    按脉经云。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大如豆。厥厥然动摇。伤寒论云。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又经云。动为痛为惊。
    

[卷四] 歌曰
    动脉根源气主阴。
    夫人身有阴阳二气。非止于气为阳。血为阴也。要知气血者。有形之阴阳。阴阳者。无形之气血。阴阳和。则气血相守而不相离。常营行于经隧之中。循环无已。今脉而见动。则为阴阳不相维。阳动而阴静。静则易以止。故血伤不行。止久而忽下也。究其根源。乃因阴气不能随阳气。以行耳。
    三关指下碍沉沉。血山一倒经年月。
    池氏曰。动在指下。隐隐按之。沉沉如水中一石。轻举之。脉不动。重按之。
    微有力而碍指。乃阴虚内损。女人经血来如山崩不止。治之宜八珍汤。
    智士名医只可寻。
    此非利语也。庸医但见崩中之疾。以为血热妄行。徒用凉血之剂。或用药以劫之。殊失治崩之旨矣。不知崩中之疾。由阳气不能帅血而行。阴血不能起亟而应之。以至冲脉停留。月事不能以时下。久之而溢出。故如山之崩漏而下耳。法当大补其气。使阳生而阴长。阳气壮。得以帅血而行。不至有停积之患。则崩漏自止矣。若非智士名医。安能达其元奥也哉。
    

[卷四] 细脉指法主病
    九细者。阴也。指下寻之。细细似线。来往极微曰细。主胫酸髓冷乏力泄精。
    九细者。阴也。云岐子取象于巽。主秋金有余。夫巽者风也。言人之精血衰冷。如秋风之微弱萧瑟也。气主之。血主濡之。气血盛则能变化精微。内渗骨空。以实其骨髓。外荣肌内。以淖泽毛发。今指下寻之。脉道细细似线。且来往极微。是从弦上减至极细而微矣。仲景曰。弦则为减。以曰减则为寒。今减之又减。以至极细而微。则为肾水虚冷可知矣。所以精道不固。则内无以实骨空。而胫寒髓冷。乏力泄精之证作矣。
    按脉经云。细脉小大于微。常有但细耳。
    

[卷四] 歌曰
    乏力无精胫里酸。形容憔悴发毛干。如逢冬季经霜月。不疗其必自痊。
    血盛则脉盛。血衰则脉衰。上文言脉道细细似线。来往极微则脉道衰矣。足胫属肾。胫酸属虚。皆由无精以实骨空。以至胫酸而乏力也。血不足则不能华色。而形容憔悴。精不足则不能淖泽肌肤。发毛干枯。然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春夏脉当浮大。秋冬脉当沉细。若秋冬而见此细脉。
    则为顺四时。其病当不治自愈。若春夏见此沉细之脉。是于长养之时。
    而见凋残之气。则为反四时矣。安能保其无大咎也。
    按脉经云。寸口脉细。发热吸吐。宜服黄芩龙胆汤。吐不止。宜服橘皮桔梗汤。灸中府。又云。关脉细。脾胃虚腹满。宜服平胃茱萸蜀椒汤。白薇丸。
    针灸三管。
    又按三部九候论云。尺脉细而急者。筋挛痹不能行。又云。尺脉细微。溏泄。下冷利。
    


前一页 ◇ 歌曰
后一页 ◇ 论脉诀合河图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