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心小肠肝胆肾。 左者。左手也。此言左手寸关尺之三部也。左寸心与小肠。动脉所出。左关肝与胆。动脉所出。左尺肾与膀胱。动脉所出。歌内不言膀胱者。盖由字多包括不尽也。 右肺大肠脾胃命。 右者。右手也。此言右手寸关尺之三部也。右寸肺与大肠。动脉所出。右关脾与胃。动脉所出。右尺命门三焦。动脉所出。歌内不言三焦者。亦因包括不尽也。三十六难曰。藏各有一耳。肾独有两者何也。然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精神之所含。元气之所系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此扁鹊之言也。戴起宗既知扁鹊之论。 何必反改肾字为命字也。当与后右手命门歌内参看。 按脉经第七脉法赞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魂魄谷神。皆现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顺男。右大顺女。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诀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 诸经损减。各随其部。察按阴阳。谁与先后。阴病治官。阳病治府。奇邪所舍。如何捕取。审而知之。针入病愈。心部在左手关前寸口是也。即手少阴经也。与手太阳为表里。以小肠合为府。合于上焦名曰神庭。在龟尾。 (鸠尾下五分。)肝部在左。手关上是也。足厥阴经也。与足少阳为表里。以胆合为府。合于中焦。名曰胞门。在太仓左右三寸。肾部在左手。关后尺中是也。 足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胱合为府。合于下焦。在关元左。肺部在右手关前寸口是也。手太阴经也。与手阳明为表里。以大肠合为府。合于上焦。为呼吸之府。在云门。脾部在右手关上是也。足太阴经也。 与足阳明为表里。以胃合为府。合于中焦脾胃之间。名曰帝门。在季胁下前一寸半。肾部在右手关后尺中是也。足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胱合为府。合于下焦。在关元右。左属肾。右为子户。名曰三焦。 女人反此背看之。尺脉第三同断病。 此言男子之脉。两尺常弱。女人反此背看者。谓惟两尺。当常盛也。至于心肝脾肺肾。亦如男子之分。列部位。初无异也。 按经云。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阴阳者。气血之男女也男子负阴而抱阳。女子负阳而抱阴。南方阳也。北方阴也。男子面南而生。则两寸在南而得其阳。故寸脉洪大。而尺脉微弱也。女子面北而生。则两寸在北。而得其阴。故寸脉微弱。尺脉洪大也。男得女脉为不足。女得男脉为太过。 脉诀云。女人反此背看之。尺脉第三同断病。正谓此也。 心与小肠居左寸。肝胆同归左关定。肾居尺脉亦如之。用意调和审安静。 肺与大肠居右寸。脾胃脉从关里认。命门还与肾脉同。用心仔细须寻趁。 其说已见上文。 若诊他脉覆手取。 凡诊他人之脉。医人必自覆其手。以食指候病患之寸。中指候病患之关。无名指候病患之尺。此其常也。故曰。覆手取。戴起宗误以为病患之手。而改为诊脉皆须仰手看。不通甚焉。 按薛立斋云脉诀之言。谓诊他。则覆手。自诊则仰手。取手便而已。刊误盖误认歌意。以医之覆手诊人。为覆病患之手也。自此以后。有似此者则去之而不辨。 要自看时仰手认。!若诊自己之脉。亦必以食指候寸。中指候关。无名指候尺。若亦覆手以诊。则指法颠倒矣。凡欲诊自己左手之脉。必以右手从左手背后。仰操向上曲指取之。若诊右手之脉。以左手从右手背后仰操向上曲指取之。则指法亦如诊他人之脉矣。 三部须教指下明。九候了然心里印。 其说已见脉赋。 大肠共肺为传送。 张世贤云。大肠者。肺之府。乃传道之官。传送不洁之物。而变化出焉。其传道也。必待气往下行。肺主气。故共为传送也。经曰。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 按经云。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心与小肠为受盛。 张世贤云。心者。火之属也。火主时令。则万物皆盛小肠者。心之府。乃受盛之官。承奉胃司而受盛糟粕。心属火。火能化物。糟粕受已。复化传入大肠。故云心与小肠为受盛经曰。少阴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太阳。 按经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脾胃相通五谷消。 经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盖胃主纳谷。脾主化谷。洁古曰。脾胃之气常通和。故曰脾胃相通五谷消也。 膀胱肾合为津庆。 经云。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五脏虽各有其液。而所主者为肾。故曰膀胱肾合为津庆也。戴起宗谓非肾与膀胱所专主。则谬矣。 三焦无状空为名。寄在胸中膈相应。 所谓无状空有名者。此即内经所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者是也。又难经云。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脐傍。下焦者。在脐下。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道也。其治在脐下一寸。故名曰三焦。此焦字当读作平声。 无有月旁。故曰无状。空有名也。至于下文肾脏歌内所云。两耳通为窍。 三附在斯之三。准经脉篇为手厥阴之府。配十二经络。乃有形有名。有经络者。其字读作去声。并有月旁。不可以无状有名之三焦。混作有状有名有经络之三也。 肝胆同为津液府。能通眼目为清净。 经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又胆为清净之府。肝开窍于目。故能通眼目为清浮也。 智者能调五脏和。自然察认诸家病。 医者。五脏安和。则出入息匀。然后能诊他人之脉。不至差忒也。 掌后高骨号为关。骨下关脉形宛然。 言医者。以中指对病患之掌后高骨。转而向前。则为关脉矣。 以此推排名尺泽。三部还须仔细看。 上文既以中指定其关脉。则关前为寸。关后为尺。不言而喻矣。 关前为阳名寸口。关后为阴直下取。 中部而名之曰关者。正以关前为阳。关后为阴。而为阴阳之关隘。此又非所论于寸关尺之三部而言之也。 按脉经云。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数则吐血。阴微则下利。阳弦则头痛。 阴弦则腹痛。阳微则发汗。阴微则自下。阳数口生疮。阴数如征必恶寒。 而烦扰不得眠也。阴附阳则狂。阳附阴则癫。得阳属腑。得阴属脏。无阳则厥。无阴则呕。阳微则不能呼。阴微则不能吸。呼吸不足。胸中短气。根据此阴阳以察病也。 阳弦头痛定无疑。阴弦腹痛何方走。 弦为少阳。主半表半里。然从阳化则热。从阴化则寒。今弦脉见于阳部。 为少阳有火。而作头痛。此从阳化则热也。阴部见弦。则为少腹有寒痛。 此从阴化则寒也。弦为气血收敛之脉。而见于关前。则为风寒外来。见于关后。则为阴寒内生。 阳数即吐兼头痛。阴微即泻脐中吼。 要知吐兼头痛。足少阳阳明。皆有此证。倘诊得关前之脉。数而带弦。则为足少阳胆经之火。上攻于头。故吐而头痛也。若诊得关前之脉。数而带洪。则为足阳明胃经之火。上攻于头。故亦吐而头痛也。阴脉见微。则下焦之真火衰。衰则脾失其温养之源。故脾虚而作泻矣。然脐者。脾之关也。吼有声也。 阳实应知面赤风。 关前。阳部也。面。诸阳之会也。实脉。阳火也。今阳部而见实脉。则热极生风。故面赤而为风热也。或曰。数为热。实亦为热。同一热。何以证脉之不同也。答曰。数脉者。火之从下而冲上也。或有虚实之分。实脉者。火之从内而达外也。但实而无虚。 阴微盗汗劳兼有。 汗者。血所化也。凡人寤则阳用事。寐则阴用事。盗汗者。人当寐时。则阳不用事。阳不用事。而营气外泄。盗其不知而出也。上文既云阴微即泻。 而此复云阴微盗汗。何一脉而两病也。盖以其人兼有劳证。复得阴部脉微。则为阴虚盗汗之证矣。 阳实大滑应舌强。 大则为火。实则为火有余。滑则为痰。火有余则热。热则生风。风火相煽。 则痰随火上关前阳部也。心居膈上。亦阳位。舌为心之外应。阳部而见实大且滑之脉。则风火生痰。窒塞心窍。故舌因之而强也。 阴数脾热并口臭。 脾主中州。与胃为表里。虽赖下焦之相火熏蒸。得以腐熟水谷。行其津液。然亦不可过旺。关后为阴。阴数则相火反乘脾土。脾热则传于胃。胃为阳明。阳明开窍于口。故浊气上升。而口为之具矣。 阳微浮弱定心寒。 关前为阳。微浮弱为阳气衰。心主火。居于膈上。今阳部而见微浮弱脉。 则为阳气衰微。心火不足。故曰定心寒也。 阴滑食注脾家咎。 食注者。完谷不化也。滑主壅多阴。脉见滑。是脾胃失其运化之机。不能腐熟水谷。故作食注而下矣。 关前关后辨阴阳。察病根源应不朽。 夫九老。阳之数也。十老。阴之数也。欲辨关前关后阴阳之数。准难经所云。阴得尺中一寸。阳得寸内九分。 一息四至号平和。更加一至大无。 考平人气象论中岐伯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大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王冰释云。经脉一周于身。凡长十六丈二尺。呼吸脉各再动。定息脉又一动。则五动也。计二百七十定息。气可环周。然尽五十营。以一万三千五百定息。则气都行八百一十丈。如是则应天。常度脉气。无不及太过。气象平调。故曰平人也。 三迟二败冷危困。 凡人身之经脉。周身共计一十六丈二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共行六寸若至二百七十息。得一千三百五十动。脉行一十六丈二尺。始一周于身。一日一夜。如是五十周于身。共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而足大衍之数也。今脉见迟息。则犹是其脉之行也。减平人之二。是二百七十息中。脉行止得九丈七尺二寸。较平人一十六丈二尺之数。尚余六丈四尺八寸。不能一周于身。而以一昼夜五十营共计之。则一万三千五百息。而脉仅行四百八十丈。是不能满足五十营之数矣。故曰迟也。二败者。校之迟脉。则又损一至。又损一至。则是二百七十息中。脉止行得六丈四尺八寸。准之平人脉。尚余九丈七尺二寸。不能一周于身。以一昼夜。五十营共计之止得六百零五丈矣。仅平人之一半。故为败也。三迟为冷。损二至则迟而又迟矣。故曰冷。危困也。 六数七极热生多。八脱九死十归墓十一十二绝魂瘥。 六数者。较平人一息五至。而加一至也。平人脉呼吸定息。共六寸。二百七十息。共一千三百五十动。脉行一十六丈二尺为一周于身。今诊得脉数。是于平人脉一息五动之中。加一至也。既加一至。则二百七十息中。加二百七十动。是于一周身外。又过行三丈二尺四寸。若以一昼夜五十营共计之。是于八百一十丈外。又过行一百六十二丈矣。故曰。数也。七极者。较平人一息五至。而加二至也。既加二至。则二百七十息中。 加五百四十动。是于一周身外。又过行六丈四尺八寸。若以一昼夜五十营。共计之是于八百一十丈外。又过行三百二十四丈矣。故曰极也。 数则为数。六至七至。岂非热生多乎。八脱者。较平人一息五至。而加三至也。既加三至。则二百七十息中。加八百一十动。是于一周身外。又过行九丈七尺二寸。若以一昼夜五十营共计之。是于八百一十丈外。又过行四百八十六丈矣。故曰脱也。九死者。较平人一息五至。而加四至也。既加四至。则二百七十息中。加一千零八十动是于一周身外。又过行十二丈九尺六寸。若以一昼夜五十营共计之。是于八百一十丈外。 又过行六百四十八丈矣。故曰死也。十归墓者。较平人一息五至而倍加之也。息则犹是。而动数倍加。动数既倍加。则丈尺亦倍加。岂非二百七十息中。已两周于身。而于一昼夜间。已一百周于身矣。故曰归墓也。 十一者。较平人一息五至。加一倍又多一动也。既加一倍有余。是于二百七十息中。即行三十五丈六尺四寸。于周身外。又多行三丈二尺四寸。若以一万三千五百息计之。则一昼夜一百营于身。又加一百六十二丈矣。十二者。设平人一息五至加一倍。又多二动也。既加一倍。又多二动。是于二百七十息中。已行三十八丈八尺八寸。是一昼夜得一百营于身。而又过行三百二十四丈矣。此至之极也。此脉至之极。故曰绝魂也。譬诸一骑。日行百里以为常。若加一二十里。或可强而行之。若加之八九十里。乃至一倍之外。则必倒毙而死矣。 三至为迟一二败。两息一至死非怪。 此足上文从迟而益减为损之极也。若曰三迟二败。上文已详言矣。若损之又损。至两息一至。则平人两息。而病患脉始一至也。是一昼夜间。 脉止行得六千七百五十动。以五十营计之。止一周身而尚不足。则死也宜矣。譬之一骑。日行百里以为常。今筋力渐衰。日行六七十里。或可望其复壮。及日行一二十里。而尚不能。其惫也甚矣。安得望其复生哉。 迟冷数热古今传。难经越度分明载。 此总结上文迟数损至之脉。谓迟则为冷。数则为热。其人之呼吸。脉之尺寸。经之度数。具载于秦越人之难经中也。 热即生风冷生气。用心指下叮咛记。 肝主风热。则火盛金衰。不能制木。则木自旺而生风。肺主气冷。则水盛火衰。不暇制金。则金自旺而生气也。 春弦夏洪秋似毛。冬石根据经分节气。 春弦者。即玉机真藏论。岐伯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颠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胀满。夏洪者。即玉机真藏论。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 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 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秋毛者。即玉机真藏论。岐伯曰。秋毛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 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旁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秋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 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冬石者。即玉机真藏论。岐伯曰。冬石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来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 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解。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 阿阿缓弱春杨柳。此是脾家居四季。 按玉机真藏论。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帝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帝曰。恶者如何得见。岐伯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啄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在意专心察细微。灵机应变通元记。 张世贤曰。在意。专心不他杂也。他事不杂于胸中。精察脉理之微细。则灵机自然晓悟。元微之理贯通而不忘也。灵机。脉理也。脉理活动而不执滞。故曰灵机。 浮芤滑实弦紧洪。七表还应是本宗。 浮芤滑实弦紧洪七脉。皆轻手取之而即得者。浮以候表。故曰七表。 微沉缓涩迟并伏。濡弱相兼八里同。 微沉缓涩迟伏濡弱八脉。轻取之不得。重手方得。沉以候里。故曰八里。 血营气卫定息数。一万三千五百通。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之于五脏六腑。皆受于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卫周流不息。五十周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之无端。故血为荣气为卫。凡人所以得全其性命。气与血也。气为阳。阳为卫。血为阴阴为荣。二气常流。所以无病也。经曰。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亦行三寸。呼吸定息。总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身漏水下百刻。营卫外行阳二十五度。内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