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属寒冷者,多是口食寒物,鼻吸冷气,脉涩气阻,则为疼痛。其症四肢逆冷,唇口变青,其脉沉或紧。经云∶寒气客于脉中,则脉寒,脉寒则缩绻,缩绻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或吐清水,所谓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宜温散,或温利之。 《本事》温脾汤 浓朴干姜甘草桂心附子(各二两)大黄(四钱)上咀,各一两,水二盅,煎六分,顿服。治痼冷在肠胃,泄泻腹痛,宜先取去,然后调治,不可畏虚以养病也。 温脾丸 (《外台》)大黄麦芽干姜(各三两)浓朴(炙)当归附子(炮)甘草(炙)桂心人参枳实(炙,各一两)蜜丸如梧子大,十五丸,日三,增至二十丸。 按∶温脾丸,大黄多而用蜜丸少服,急法缓用也。温脾汤大黄少而作汤服,且不用参、归,缓法急用也。总之,病非实热,法不可下,而痼冷在脏,不下则病不去,故权宜于缓急之间如此。若其中无积滞者,则但宜温之而已,不必下也。或挟虚者,则兼补之。 《外台》附子汤 附子(炮)甘草(炙,各二两)宿姜(一两)仓米(半升)半夏(制,四两)白术(三两)大枣(二十枚)水一斗,煮三升,去滓,分三服,治虚冷腹痛佳。 《外台》建中汤 治气血虚寒,不能荣养心脾,其痛连绵不已,而亦无急暴之势。按之则痛反缓,或按之便痛,重按却不甚痛,此正是虚证。经所谓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是也。 黄白芍(各三两)甘草(炙)桂心(各二两)生姜(六两)半夏(五两)大枣(十二枚)饴糖(十两)上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当脐痛,便溺不利,怯寒脉虚者方 熟地(三钱)肉桂(五分)白芍(一钱半)桂枝(五分)当归茯苓(各一钱)水煎服。 治脐下冷撮痛,阴内冷如冰,延胡苦楝汤方 熟地(二钱)川楝延胡(各五分)附子肉桂(各七分)炙甘草(一钱)上都作一服,水四盏,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空心食前。 温中汤 治戊土已衰,不能运化,又加客寒,聚为满痛,散以辛热,佐以苦甘,以淡泄之。气温胃和,痛自止矣。 浓朴(姜制,一两)橘皮(去白,一两)干姜(七钱)甘草(炙)草豆蔻茯苓(去皮)木香(各五钱)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姜三片,煎一盏,去粗温服食前。 《局方》神保丸 全蝎巴豆(各十个,取霜)木香胡椒(各二钱五分)上为末,入巴豆研匀,汤化蒸饼丸如麻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五七丸。此药大能宣通脏腑,治诸积气为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