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杂证论治] 第四节·疝气偏坠
    甲、概况小儿疝气,多由先天所致,后天则或感寒湿,或伤生冷,亦间有之。此证多脐下绞痛,或阴核肿大,或偏一边而坠下,引痛则啼哭不止,颇为受累。若任其迁延,往往至长成病,至阴囊肿大,数倍于寻常,而顽木不痛者,则成为终身痼疾,无法治疗矣。
    乙、治法疝气初起,头疼身热,或恶寒状热者,宜参苏饮加木香;脐下绞痛者,宜茱萸内消丸;阴核肿大而成疝者,宜桂枝汤加细辛、当归、木香、蝎尾;睾丸偏一边而坠下,宜用四黄散烧存性,研为细末,雄猪胆汁调敷之,或用灸法,于茎下肾囊前中间弦子上,灸之七壮,颇较服药为效也。
    
    附方
    (一)茱萸内消丸治小儿阴偏大,上攻脐腹痛,阴囊肿胀,或生疮疡,时出黄水。
    吴茱萸食茱萸(各五钱)山茱萸桔梗青皮(各一两)川楝子(一两五钱)大腹皮五味子海藻延胡索(各一两二钱五分)木香(七钱五分)茴香桂心川乌头桃仁(各五钱)共研细末,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十丸。
    (二)桂枝汤见第四章第四节。
    (三)四黄散外用。治小儿疝气,睾丸偏坠。
    黄连黄芩大黄黄柏(各二钱)烧存性为极细末。
    (四)参苏饮见第五章第二节。
    (五)包敷法外用。治寒热疼痛,欲成囊痈者。
    鲜地骨皮生姜(各四两)共捣如泥,用绢包于囊上,其痒异常,一夕即消。
    

[第九章·杂证论治] 第五节·小儿疮疡
    甲、概况小儿因父母之遗传,或乳母之积热,及饮食腐浊之气,久蓄肠胃,以致血气凝滞,结而成毒。重者则成为内痈,轻者外发为疮疡。治宜内托外疏,切忌毒药峻攻。疮疡之种类,约有舌疮、口疮、秃疮、疥疮、黄水粘疮、鹤膝风痛、流注、痈疽等。兹分述其治法如下(参看第三章第七节胎毒条)。
    乙、治法小儿疮疡结成,外治通用方,宜四黄散。舌疮,内服三黄汤,或以桑白皮汁涂乳头上,与儿吮之。
    若脾胃虚弱,腹痛恶寒,口舌生疮者,宜六君子汤加干姜、肉桂。口疮,若口内糜烂出血者,内服犀角、连翘、生地、玄参、丹皮之属,外敷消黄散,口内白腐不甚疼痛者,内服百解散,外敷立效散、黄金散。秃疮,内服苦参丸,外用苦参为末,油调敷之,或用地沥青膏涂敷。疥疮,内服四君子汤加栝蒌根、桔梗,外治春用柳条、荆芥,夏用枣叶、槐枝,秋冬用苦参,均煎浓汤洗之。黄水粘疮,内服犀角消毒散,日久粘水不绝者,脾胃已虚,宜异功散,外用轻粉、樟脑各二钱,大枫子(去壳)、川椒各四十九粒,杏仁一钱,共为细末,地沥青调敷之。鹤膝风痛,膝内作痛,肿色赤,内服宜大防风汤或百解散和五苓散加麻黄、姜、葱煎服,肿硬色白而不作脓者难治。流注,初起外用葱熨法,内服宜消之,已成脓者须内托。又凡小儿痈疽,与成人大致相同,治法初起宜清凉解毒,脓成宜托里透脓,善后宜培补脾胃,兼泄余毒,则大旨当为不谬也。
    
    附方
    (一)四黄散外用。治小儿身上一切热毒疮疾,燥痒抓破,有汁不干。
    黄连黄柏黄芩大黄滑石(各五钱)五倍子(二钱半)晒研为末,每用二三钱,清油调涂患处。
    (二)三黄汤见第三章第三节。
    (三)六君子汤见第五章第三节。
    (四)消黄散外用。治风热上攻,舌硬肿大。
    风化硝蒲黄(各五钱)先以蒲黄研为细末,再同朴硝研匀,外用点揩舌之上下。
    (五)百解散治疮疡。
    干葛升麻赤芍甘草黄芩麻黄肉桂(六)立效散外用。治小儿喉痹。
    硼砂龙脑雄黄朴硝(各五分)研为极细末,干掺之。
    (七)黄金散外用。治口舌疮毒,痘疮后目生翳膜。
    黄柏(蜜润透,晒干再润,多次)粉甘草(各一两)研为细末,点患处。
    (八)苦参丸治痂疥瘙痒。
    苦参(一斤)皂角(二斤)将皂角滤浓汁,和苦参末为丸。一方无皂角有菖蒲、乌蛇。
    (九)地沥青膏外用。治小儿头上肥疮,羊胡疮,奶癣疮,脓窠疮。
    地沥青(一斤)麻油(四两)明矾铜绿(各二两)铅粉(一两)共入锅内熬成红色,下黄蜡,入羊胆汁或猪胆汁一个,搅匀,瓷钵收贮。
    (十)四君子汤见第三章第五节。
    (十一)犀角消毒散治斑疹丹毒积毒,发于肌表,头面生疮,或痛或痒。
    犀角(二分)牛蒡子甘草荆芥防风(各五分)金银花(三分)清水煎服。
    (十二)异功散见第三章第六节。
    (十三)大防风汤治足三阴经亏损,外邪乘虚入内,致腿膝疼痛,或成鹤膝风,附骨疽等证。
    防风白术羌活人参川芎白芍附子牛膝(各一钱)肉桂黄杜仲熟地甘草(各五分)加生姜三片,清水煎服。
    (十四)五苓散见第三章第五节。
    (十五)葱熨法外用。治痈疽风痰,流注,便毒,结块。
    葱一握,炙热捣烂作饼,敷于痛处,用浓布二三层,以熨斗熨之,再内服托毒内消之剂。
    


前一页 ◇ 第三节·身体肿胀
后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