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杂证论治] 第三节·身体肿胀
    甲、概况小儿肿胀,其原因与成人相同,而得之则较成人为易。以肿胀之病源在于脾,而小儿则脾弱易于受病也。考肿胀一症,肿与胀有别,肿浮满于外,胀则急胀于里。肿有虚实,胀亦有虚实,肿之急而按之满,大便结而小便赤者实也;肿之宽而按之陷,大便溏而小便清者虚也。胀之坚而按之实,大便秘而身体热者实也;胀之宽而按之缓,大便溏而身不热者虚也。然肿胀无论虚实,要莫不起源于脾而关涉于肺肾。盖脾主运化精微,肺主气行治节,肾主分利行水,三者失职,则水壅而不流,气滞而不调,于是肿胀成矣。肠胃有滞,脾气壅塞而不能运,脾不能上输于肺,则肺亦不能下注于肾,水行横决而四泛,是肿之实者;肠胃薄弱,脾气衰败而不能运,或肺之治节有亏,或肾之行水无权,水道淤阻而四泛,是肿之虚者。脾积气滞而不运,是胀之实者;脾衰气虚而不运,是胀之虚者。亦有虚实参半者,更宜详辨。总之,肿胀之来,或六淫外客,或饮食内伤,其来速者去亦速,多属于实;或情志之病,或劳伤日积,其来渐者去不易,多属于虚。凡肿,或肿于全身,或肿在头面,或肿在两脚;凡胀,多胀于胸腹。大率实证皆为易治,虚证皆为难疗也。
    乙、治法凡目胞上下微突如新卧起之状者,为肿病之先兆。肿之来势捷而成于数日之间者,多属实属水,轻者四肢面目作肿,重者全身肿大,甚至阴囊阴茎亦肿大而呈晶亮之状。通治宜新五皮饮以消其水,甚则甘遂、商陆之类,亦可量证酌加。若小便不利,肿势不减者,宜新五皮饮加赤小豆、猪苓、泽泻、木通之属;其由咳嗽不爽,肺气不宣,以致小便不利者宜酌加麻黄以开之。大凡肿在腰上者宜发汗,所谓开鬼门,肿在腰下者宜利小便,所谓洁净府。然二者之中,究以利小便为要,盖水湿之邪,不利小便,终非其治也。若利小便而犹不愈,必脾虚而水易留聚,其流虽通,其源未浚,必用健脾之剂如白术、苍术、于术、山药之类,如能有效。水肿之半虚半实者,宜五苓散或理中汤减干姜加白术、桑皮以治之。肿之来势缓而成于日积月累者,多属虚属气,然偶有夹水,非由肾之不利,实由脾肺皆虚。治宜实脾饮或复元丹。胀之实者胸腹满,通治宜藿香正气丸;胀之虚者外观虽急而中空,通治宜调中健脾丸。若病进则渐成臌胀,为难治之证矣(参看第三章第六节)。
    
    附方
    (一)新五皮饮(自制)治一切身肿。
    黄皮大腹皮冬瓜皮茯苓皮桑白皮(各等分)清水煎服。头面肿加麻黄;脚肿去大腹皮加槟榔赤小豆、牛膝;小便不利加木通、车前子;一身俱肿,腹膨晶亮加白术、猪苓、泽泻、甘遂;呕水泛恶加生姜皮。
    (二)五苓散见第三章第五节。
    (三)理中汤见第一章第四节。
    (四)实脾饮治身重懒食,肢体浮肿,口中不渴,二便不实者。
    浓朴白术木瓜附子木香草果干姜茯苓大腹皮加生姜(五)复元丹治脾胃俱虚,发为水肿,四肢虚浮,心腹坚胀,小便不痛,两目下肿。
    附子木香茴香川椒浓朴独活白术、橘红、吴萸肉桂泽泻(六)藿香正气丸见第七章第四节。
    (七)调中健脾丸治臌胀,单腹胀。
    人参苍术黄吴萸茯苓白术沉香陈皮半夏香附楂肉苡米黄连白芍苏子泽泻草豆蔻莱菔子五加皮全栝蒌川椒碱荷叶大腹皮煎汤,打黄米粉糊丸。
    (八)地骷髅治噤口痢疾,伤力黄肿,及肿胀膨胀,不可消导者。
    莱菔之老于地内者,瘦而无肉,老而多筋,如骷髅然,掘出煎汤用。
    

[第九章·杂证论治] 第四节·疝气偏坠
    甲、概况小儿疝气,多由先天所致,后天则或感寒湿,或伤生冷,亦间有之。此证多脐下绞痛,或阴核肿大,或偏一边而坠下,引痛则啼哭不止,颇为受累。若任其迁延,往往至长成病,至阴囊肿大,数倍于寻常,而顽木不痛者,则成为终身痼疾,无法治疗矣。
    乙、治法疝气初起,头疼身热,或恶寒状热者,宜参苏饮加木香;脐下绞痛者,宜茱萸内消丸;阴核肿大而成疝者,宜桂枝汤加细辛、当归、木香、蝎尾;睾丸偏一边而坠下,宜用四黄散烧存性,研为细末,雄猪胆汁调敷之,或用灸法,于茎下肾囊前中间弦子上,灸之七壮,颇较服药为效也。
    
    附方
    (一)茱萸内消丸治小儿阴偏大,上攻脐腹痛,阴囊肿胀,或生疮疡,时出黄水。
    吴茱萸食茱萸(各五钱)山茱萸桔梗青皮(各一两)川楝子(一两五钱)大腹皮五味子海藻延胡索(各一两二钱五分)木香(七钱五分)茴香桂心川乌头桃仁(各五钱)共研细末,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十丸。
    (二)桂枝汤见第四章第四节。
    (三)四黄散外用。治小儿疝气,睾丸偏坠。
    黄连黄芩大黄黄柏(各二钱)烧存性为极细末。
    (四)参苏饮见第五章第二节。
    (五)包敷法外用。治寒热疼痛,欲成囊痈者。
    鲜地骨皮生姜(各四两)共捣如泥,用绢包于囊上,其痒异常,一夕即消。
    

[第九章·杂证论治] 第五节·小儿疮疡
    甲、概况小儿因父母之遗传,或乳母之积热,及饮食腐浊之气,久蓄肠胃,以致血气凝滞,结而成毒。重者则成为内痈,轻者外发为疮疡。治宜内托外疏,切忌毒药峻攻。疮疡之种类,约有舌疮、口疮、秃疮、疥疮、黄水粘疮、鹤膝风痛、流注、痈疽等。兹分述其治法如下(参看第三章第七节胎毒条)。
    乙、治法小儿疮疡结成,外治通用方,宜四黄散。舌疮,内服三黄汤,或以桑白皮汁涂乳头上,与儿吮之。
    若脾胃虚弱,腹痛恶寒,口舌生疮者,宜六君子汤加干姜、肉桂。口疮,若口内糜烂出血者,内服犀角、连翘、生地、玄参、丹皮之属,外敷消黄散,口内白腐不甚疼痛者,内服百解散,外敷立效散、黄金散。秃疮,内服苦参丸,外用苦参为末,油调敷之,或用地沥青膏涂敷。疥疮,内服四君子汤加栝蒌根、桔梗,外治春用柳条、荆芥,夏用枣叶、槐枝,秋冬用苦参,均煎浓汤洗之。黄水粘疮,内服犀角消毒散,日久粘水不绝者,脾胃已虚,宜异功散,外用轻粉、樟脑各二钱,大枫子(去壳)、川椒各四十九粒,杏仁一钱,共为细末,地沥青调敷之。鹤膝风痛,膝内作痛,肿色赤,内服宜大防风汤或百解散和五苓散加麻黄、姜、葱煎服,肿硬色白而不作脓者难治。流注,初起外用葱熨法,内服宜消之,已成脓者须内托。又凡小儿痈疽,与成人大致相同,治法初起宜清凉解毒,脓成宜托里透脓,善后宜培补脾胃,兼泄余毒,则大旨当为不谬也。
    
    附方
    (一)四黄散外用。治小儿身上一切热毒疮疾,燥痒抓破,有汁不干。
    黄连黄柏黄芩大黄滑石(各五钱)五倍子(二钱半)晒研为末,每用二三钱,清油调涂患处。
    (二)三黄汤见第三章第三节。
    (三)六君子汤见第五章第三节。
    (四)消黄散外用。治风热上攻,舌硬肿大。
    风化硝蒲黄(各五钱)先以蒲黄研为细末,再同朴硝研匀,外用点揩舌之上下。
    (五)百解散治疮疡。
    干葛升麻赤芍甘草黄芩麻黄肉桂(六)立效散外用。治小儿喉痹。
    硼砂龙脑雄黄朴硝(各五分)研为极细末,干掺之。
    (七)黄金散外用。治口舌疮毒,痘疮后目生翳膜。
    黄柏(蜜润透,晒干再润,多次)粉甘草(各一两)研为细末,点患处。
    (八)苦参丸治痂疥瘙痒。
    苦参(一斤)皂角(二斤)将皂角滤浓汁,和苦参末为丸。一方无皂角有菖蒲、乌蛇。
    (九)地沥青膏外用。治小儿头上肥疮,羊胡疮,奶癣疮,脓窠疮。
    地沥青(一斤)麻油(四两)明矾铜绿(各二两)铅粉(一两)共入锅内熬成红色,下黄蜡,入羊胆汁或猪胆汁一个,搅匀,瓷钵收贮。
    (十)四君子汤见第三章第五节。
    (十一)犀角消毒散治斑疹丹毒积毒,发于肌表,头面生疮,或痛或痒。
    犀角(二分)牛蒡子甘草荆芥防风(各五分)金银花(三分)清水煎服。
    (十二)异功散见第三章第六节。
    (十三)大防风汤治足三阴经亏损,外邪乘虚入内,致腿膝疼痛,或成鹤膝风,附骨疽等证。
    防风白术羌活人参川芎白芍附子牛膝(各一钱)肉桂黄杜仲熟地甘草(各五分)加生姜三片,清水煎服。
    (十四)五苓散见第三章第五节。
    (十五)葱熨法外用。治痈疽风痰,流注,便毒,结块。
    葱一握,炙热捣烂作饼,敷于痛处,用浓布二三层,以熨斗熨之,再内服托毒内消之剂。
    


前一页 ◇ 第二节·吐血呕血
后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