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吐泻论治] 第三节·泻证述要
    甲、概况大便不实,利下无度谓之泻。泻有溏、泄、利、滑、洞五种,因虚实寒热之别而证状遂有不同也。溏者,下稠粘垢秽,溏薄之物,多属于湿,多属于热,间亦有属于寒者;泄者,腹泻注下,多属于寒,然暴注下迫有声,有属于热者;利者,泻而利也,不利者则属于痢之一类;滑者,泄下不禁也,多属于寒;洞者,泄泻过甚,空洞无物也,多属于虚。而泻之寒热之大别,大概其色黄赤而其味臭者为热,其色灰白嫩黄臭不甚者为寒,其间夹痰者为痰湿,渣滓不化者为食积也。惟小儿之泻,食积为多,故恒见气味酸臭,渣滓不化之状,泻出色黄者病浅,以胃气盛也,泻出色青者病深,以胃气衰也。更有小儿多病脾弱,泄泻为半化之状,时止时泻,则宜健脾为主,因循必伤脾,转成慢惊之证,则难治矣。又小儿腹泻,恒多大腹膨胀,初起膨胀,按之坚结者,积滞不行而胀也,宜攻下之,积去宜急和其脾;继则虽胀而不坚,能食而不化者,虚胀也,宜扶脾健胃。然腹胀多兼有虫积,故须参看疳证治法以为之变通。总之,泄泻者,肠之病也。
    其源因脾受水湿,不能转运,致使小肠无由分别水谷,遂并入大肠而成泻。《经》称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今肠病泄泻,无由出其化物之用,则饮食之精微,尽为糟粕而下注,势必脾伤水溃,津液枯竭,终至陷成不治之证。故泄泻一证,决不可以等闲视之也。
    乙、治法泻证之于小儿,非因食积,即为脾弱,故主治宜以消积扶脾为大法。但消积之中,食积宜消,寒积宜温,热积宜泻,痰积宜化,消积同而用药各别也。扶脾之中,湿盛宜渗,土衰宜培,扶脾同而用药各别也。大凡初起之泻,先宜祛湿消积,用二陈汤去甘草加猪苓、泽泻、神曲、浓朴主之。泻之多稀水者,宜多加祛湿之剂;泻之多滓渣者,宜多加消积之剂;再如溏薄之泻谓之溏,不似水之稀,不似食之积,所下稠粘垢秽者,如属酸臭,多由湿热,宜胃苓汤加黄连,暑月用六一散加陈皮、泽泻、佩兰、神曲;如属清冷,多由于寒,宜用陈皮、煨姜、苍术、白术、白豆蔻、吴萸、紫苏,甚者用附子理中汤;再如注下之泻谓之泄,若完谷不化,困倦少力者,多虚而夹湿,宜四君子汤合升阳除湿汤;若暴注下迫,稀而热臭者,多热而夹暑,宜白虎汤或桂苓甘露饮;再如泻下不禁谓之滑,大肠寒冷,收缩无权,宜固肠丸;再如泄泻过甚,空洞无物谓之洞,虚而兼寒,宜万全丸加人参、白术、陈皮、黄、禹余粮。此外有夹火而泻者,腹痛一阵泻一阵,虽泻而仍觉后重,小便赤涩,宜黄芩芍药汤;有盛暑伤于外,阴冷伤其中,内外受迫而泻者,多腹痛足冷自利,但小便赤而口气浊,宜连理丸;有由寒湿化热而泻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作痛,宜八正散加木香、槟榔通之;有肾虚无火而泻者,天明则泄,一注而空,宜四神丸;有暴注而泻,大便如水,中有小结屎,欲起又泻,欲止不止者,小便多清,身冷自汗,此属于寒,宜浆水散温之;有夹痰而泻者,宜二陈汤加神曲、姜竹沥荡涤之。此诸泻之治法也。总之,治泻纲领,初宜淡渗理湿,久则升举之,必滑脱不禁,乃可止涩,虚寒悉现,始进温补,在小儿尤不宜过事消导,伤其脾阳,庶无贻误之虑也。
    
    附方
    (一)二陈汤见第一章第四节。
    (二)胃苓汤和血,补血。治脾胃受湿,饮食停积,霍乱呕吐,浮肿泄泻,四肢酸痛,小便短少,及湿疟水蛊。
    苍术浓朴陈皮白术茯苓(各一钱五分)泽泻猪苓(各一钱)甘草(六分)肉桂(五分)加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清水煎服。
    (三)六一散治诸热证,及热泄烦躁,小便不通,石淋,麻疹色紫黑者。
    滑石(水飞净,六两)甘草(一两)共为细末,每服一钱。
    此方为暑令常饮妙品,加辰砂名益元散,热病加豆豉、葱白,热吐用姜汁调灯芯汤下,白痢加吴萸,血痢加红曲,止泄加炮姜,消斑加青黛,肺热咳嗽加薄荷,胃热口渴加石膏。
    (四)附子理中汤见第五章第四节。
    (五)四君子汤见第三章第五节。
    (六)升阳除湿汤治脾胃虚弱,不思饮食,腹鸣泄泻,四肢困弱,溺黄脱肛。
    苍术(一钱)升麻柴胡羌活防风神曲泽泻猪苓(各五分)陈皮麦芽甘草(炙。各三分)清水煎服。
    (七)白虎汤见第五章第二节。
    (八)桂苓甘露饮治霍乱,温热病,烦渴引饮,小便不通,大便泄泻者。
    滑石赤苓泽泻石膏寒水石甘草(炙)白术猪苓肉桂(九)固肠丸治滑泄。
    龙骨附子诃子枯矾丁香石脂高良姜豆蔻仁缩砂仁木香(十)万全丸治滑泄。
    赤石脂炮姜(各一两)胡椒(五钱)共研末,醋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丸。
    (十一)连理丸治胃虚挟食,痞满发热及暑泻。
    人参白术甘草干姜黄连茯苓(十二)黄芩芍药汤治太阳少阳合病,自利。
    黄芩甘草(炙)白芍(十三)八正散治膀胱结热,热淋血淋,甚至大便闭塞,及大小便不利作痛者。
    瞿麦蓄草木通山栀车前子大黄滑石甘草加灯芯,清水煎服。
    (十四)四神丸治脾肾虚寒,五更泄泻,不思饮食,或久痢虚痛,腰酸肢冷。
    肉豆蔻(曲裹煨)五味子(炒。各二两)补骨脂(酒浸炒,四两)吴茱萸(盐汤泡淡再炒,一两)研为末,用生姜八两,红枣百枚,清水煮烂去皮核,与药末捣和丸,如梧子大。
    (十五)浆水散治太阴少阴中暑,泄泻身冷,多汗脉弱。
    半夏干姜肉桂附子炙甘草高良姜

[第七章·吐泻论治] 第四节·吐泻述要
    甲、概况小儿吐泻兼作,肠胃交病也。先吐而后泻者,病由胃及肠,先泻而后吐者,病由肠及胃。盖吐则中焦之气失和,胃中浊阴,下侵及肠,吐有可以致泻者,泻则阑门传化失职,肠中浊阴,上干及胃,泻有可以致吐者。然吐泻交作,其病又莫不关涉乎脾,盖脾运不健,致水湿不循正道,或横决而上,或注泻而下。向使脾能统率有权,则肠胃又何致交病哉!故治吐泻之病,无论其为吐宜治胃,无论其为泻宜治肠,无论其为吐泻交作宜胃肠并治,然皆必须顾其脾,脾运则统率有权,肠胃自调而吐泻自止矣。然此病之起,原因不一,在小儿患之,大都宿食滞留,挟感而发,或脾胃素弱,感受时邪,亦足致此,因身体之不同而所感之互异也。故吐泻一证,有夹食、夹湿、夹热、夹寒之别,凡夹食积者,泻多渣滓而吐多不化;夹湿滞者,泻多臭秽而吐多浊水;夹热者,自汗面垢,吐泻热利而小便少;夹寒者,四肢厥冷,吐泻清谷而小便利。此其大端也。
    此证在夏月秋令患之最多,盖以人当炎令,肠胃最弱而感受最易。其重者亦名霍乱,以其证状为挥霍扰乱也。然真霍乱一证,初起必腹中绞痛,继则吐泻无度,终至手足挛急,罗纹陷瘪者乃是。若仅为吐泻,皆似霍乱也。亦有小儿脾胃虚弱,每食辄易致吐致泻者,是为因虚弱而作,与夹积、夹感暴起之吐泻,迥不相同。更有吐泻频作,欲生惊风者,是为脾胃衰败之吐泻,尤非夹积夹感之吐泻可比。故吐泻一证,其源虽一,而证情之各别,虚实之迥殊。有如此者,欲明源流,讵又可不详为分辨乎。
    乙、治法吐泻交作,勃然而起,其远因为肠胃本不清肃,一旦伤食、伤暑或感冒风寒,清浊之气,交乱于中,遂为引动。此证腹中胃脘大都作痛,痛一阵则泻一阵,复吐一阵,由于伤食者,腹中坚硬绕痛,频泻则渐减,治宜行滞化积,升清降浊,用冲和汤;由于伤暑者,泻利多水,身体发热,暑必夹湿,治宜暑湿兼顾,用燃照汤;由于感冒风寒者,恶寒身热,治宜行滞化积之中,寓以解表,用藿香正气丸;泻多吐少,湿盛者宜胃苓汤;吐泻不多,热甚脘闷者,宜竹叶石膏汤或桂苓甘露饮;泻少吐多,口渴欲饮,水逆于上,饮后即呕者,宜五苓散加半夏。凡因泄水过多,筋不能荣,而为拘急转筋之状者,酌加木瓜、白芍以舒之。由于受寒者,四肢清冷,吐泻秽浊而不致洞泻如注者,治宜温中以行其寒湿,用理中汤加苏梗、吴萸;下寒上热者、酌加黄连。以上诸恙,虽为平时所皆有,而在暑令为独多,世俗亦称之为霍乱者也。偏于湿者,则名湿霍乱,偏于热者,则名热霍乱。亦有名之为暑霍乱者,其实皆有类于霍乱耳,其有暑令发生之真霍乱,为他时所无而为暑令之所独有者,其证状为心腹绞痛,吐利清谷,小便利,口不渴,手足拘急,甚者手足罗纹麻瘪,脉微欲绝,寒象毕露者,是为正候,宜急用附子理中汤或四逆汤救之,迟则每不及挽。亦有初起腹中扰乱,而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转筋而危急欲绝者为干霍乱,宜先以盐一撮放刀上,用火炙透,温水送下,用鸡翎扫喉以探吐,或服明矾少许以探吐,上得吐下即可泻,或不探其吐而先用大黄泻之亦可,或以雷公救疫散灸之亦可,俟吐泻齐作,再以前方治之。尚有吐泻不禁而腹中不痛者,肠胃之门户洞开,收摄无权,亦为危候,均宜以前法为治。而当其泻下过多之时,罗纹麻瘪,耗水过甚,用盐水注射以增其水而利其肾,亦为急救之一助。至于吐泻之非暴起而由渐来者,非属疳积,必由脾胃虚弱所致。治宜培补脾胃,用异功散及六君子汤等。吐泻昏睡露睛欲生风候者,宜钱氏白术散,或参苓白术散加白附子、天麻、钩藤之属。平时宜以八仙糕调理之。总治吐泻交作之病,实者宜渗泄,而虚者宜温化,毋使脾家受困,统率无权,则大端为不谬矣。
    
    附方
    (一)冲和汤(自制)治小儿饮食不化,发为吐泻,行气化积,使臻冲和,四时均宜。
    浓朴神曲白芍黄芩(各钱半)半夏豆豉佩兰(各二钱)滑石赤苓(各三钱)甘草(五分)(二)燃照汤治暑秽挟湿霍乱,吐下脘痞,烦渴,恶寒肢冷。
    草果豆豉山栀省头草川朴半夏黄芩滑石(三)藿香正气丸治外感风寒,内伤饮食,憎寒,壮热,头痛,呕逆,胸闷,腹胀,痰嗽,气喘,伤冷,伤湿,伤暑,霍乱,吐泻,疟痢,山岚瘴疠,不服水土等证。
    藿香大腹皮白芷茯苓紫苏陈皮白术浓朴桔梗半复甘草加姜、枣。
    (四)胃苓汤见本章节三节。
    (五)竹叶石膏汤治伤寒胃虚而热,烦渴作呕。
    竹叶石膏半夏人参甘草(炙)粳米麦冬(去芯)(六)桂苓甘露饮见本章第三节。
    (七)五苓散见第三章第五节。
    (八)理中汤见第一章第四节。
    (九)附子理中汤见第五章第四节。
    (十)四逆汤治少阴病,表热里寒,下利清谷,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者。
    甘草干姜附子(十一)四苓散,治湿热霍乱,胸闷胀痛,溺涩烦渴。
    茯苓猪苓泽泻陈皮(各等分)研为细末,每服二三钱。此方从五苓散中化出,去肉桂之温,以陈皮易白术,有利气之功,而无实中之弊,治湿热霍乱之良方也。
    (十二)雷公救疫散外用。治霍乱脐腹绞痛,四肢挛急。
    桂心丁香硫黄吴茱萸加当门子(少许)共为细末纳脐中,用老姜一大片盖于脐上,再用蕲艾放在姜片上烧灸,轻者一次,重者二三次,然后除去姜片,粘贴暖脐膏,使药气不致外泄。
    (十三)异功散见第三章第六节。
    (十四)六君子汤见第五章第三节。
    (十五)钱氏白术散治吐泻已久,虚热而渴。
    白术人参白茯苓藿香木香甘草(炙。各五分)干葛(一钱)共为细末,清水煎服。
    (十六)参苓白术散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多困少气,胸中痞满,噫呕腹逆,喘咳消渴,大便不实及久泻,痈疽溃后不思食者。
    人参白茯苓于术山药石莲肉(去心,炒)白扁豆(去皮,姜汁浸炒)桔梗砂仁薏苡仁(炒)甘草(炙)(十七)八仙糕治脾胃虚弱,食少体倦,易吐易泻。
    人参茯苓山药芡实莲子肉(各六两)研为细末,加糯米粉三升,粳米粉七升,和匀,以白蜜一斤,白糖二斤八两,用水熬化,拌药粉中,置笼上蒸熟,切成条糕,火上烘干,瓷器收贮。
    (十八)十滴水治暑令上吐下泻,霍乱腹痛。
    大黄酒樟脑油薄荷油生姜酒混和,每服三滴至五滴。此方为吐泻初起之配剂。
    生姜酒辣椒酒樟脑油薄荷油、肉桂油另加大黄酒鸦片酒少许,混和,每服三滴至五滴。此方为吐泻过多之配剂。
    (十九)揩擦法外用。治霍乱四肢厥冷。
    生附子捣烂,揩擦四肢及手足心,或用烧酒、白兰地酒亦可。
    


前一页 ◇ 第二节·吐证述要
后一页 ◇ 第一节·疟痢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