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吐泻论治] 第二节·吐证述要
    甲、概况饮食入胃而上泛回出者谓之吐,吐又有呕吐哕三者之别。呕者,吐之有声有物者;吐者,吐之无声有物者;哕者,吐之有声无物者。呕与吐常相连属,往往初起为吐,吐将尽则继之以呕者。其证有虚有实,而哕则常由于虚,纵或挟实,不过挟痰挟火,虚多而实少者也。进而至于无声无物之干恶心,为胃腑气血两伤,小儿难治之证也。今先言呕,食入即呕,刻不能容,其势疾,其声壮,呕黄水而味酸苦者热也。盖胃中有火,不能容食,驱逐上行,非倾吐不完不止,因动肝火而气逆犯胃者亦如之。
    食入能容,渐泛而作呕,其势缓,其声壮者,虚实参半也。盖胃虚谷气不行,火复乘之上逆有以致之。水到食管即呕,或呕而由胃底肠中翻出者虚也。盖到咽即呕为气虚不能载物,由肠胃翻出而呕,为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有以致之。此呕之一类也。次再言吐,吐而食物不化,吐而酸臭触鼻者,是为伤食;吐而出水饮痰涎,是为停饮蓄痰;吐而面唇青白,清涎夹乳,是为感寒;吐而直冒酸臭,烦怒多啼,是为挟热。此吐之一类也。然呕吐多相连属,故其因可互相参看也。至于呕吐之起源,多由小儿乳食不化,或露腹受寒,或触秽感热所致。其有突然呕吐,一起即困倦自汗者,则由胃气久伤,病因早种所致。久吐不愈,若不由于胃气耗伤,必因痰湿水饮,蓄滞不行,阻其饮食消化之路,郁蒸所致。哕之起源,虽有气滞、痰滞、饮滞、食滞数因,而其本多由胃虚气弱,不能上达所致。干恶心之起源,多由呕哕经久,胃气益伤所致。乳食亏缺,大病之后,亦均足致此。总之,胃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久病不愈,必至养生之源,竭绝莫挽,固在心存保赤者之未雨绸缪也。
    乙、治法呕之初起,宜用小半夏汤治之。暴呕挟有胃火者,酌加黄连;挟有痰气者,酌加竹茹;呕而口渴者,酌加芦根;呕出酸水苦水挟有肝火者,酌加左金丸;呕出清水而口渴,水入又呕者,酌加五苓散;呕而兼吐食者,酌加陈皮、神曲之属;因虫扰而呕者,酌加黄连、川椒之属,或用乌梅丸以安之;呕之虚实参半者,其势虽缓,然常时止时作,宜补胃调中,用大半夏汤和之;胃阳虚而浊阴上逆者,先用逍遥散疏其郁,继用人参、白术、山药之属以补之;脾胃虚弱,不能运化,致水到咽辄呕,或由胃底肠中倾翻而出,宜六君子汤加砂仁、炮姜或加荜澄茄、肉桂之属;肝阴胃液,两皆虚耗,服热药呕虽暂止而愈发愈剧,舌苔剥者,宜滋液养胃,熄风镇逆,用六味地黄丸加扁钗斛、石决明、滁菊、西洋参之属。吐之初起,常由伤食,治宜消积行滞。吐而食物不化者,宜二陈汤加山楂(消肉积)、麦芽(消米麦积)、神曲(消痰食胶结之积)、枳实、川朴(消痰湿胶结之积)之属;吐而夹水夹痰者,宜平胃散加半夏、茯苓之属。凡感寒而吐,有腹痛吐清涎等证象者,治宜祛寒化积,用紫苏、煨姜、橘红、白豆蔻、半夏、木香、白术之类。凡挟热而吐,有恶食、烦怒等证象者,治宜清热降气,用黄连、生姜、神曲、枳实、青皮、大黄之类。凡触秽而吐,有昏闷、口臭等证象者,治宜芳香化浊,用藿香、佩兰、浓朴、白芷、菖蒲、神曲、香豆豉之类(夏月胃气疲弱者多见之)。突然呕吐,困倦自汗,胃气暴伤者,治宜附子理中汤多加白术,此为吐证之重者,宜急救勿缓。至于常年呕吐,按时而发,谓之反胃,在乳哺之小儿为绝少,童年或间有之。治法大致分寒热虚三种∶寒反胃者呕青手足冷,宜二陈汤加丁香、附子、干姜、肉桂之属;热反胃者呕酸苦,面红手足热,宜二陈汤加黄芩、黄连之属;虚反胃者,呕宿食不化,脉软无力,宜四君子汤或四物汤之属,而随证应变,又可合呕吐之治法以参看者也。哕之治法∶声高有力而连属者,属热,可下;声低力怯而不上达者,属寒,宜温。通治之法,总宜调其胃气,若偶被冷风所吹而作呃逆者,此属于外因,稍饮热汤,气定自愈,可不必服药。干恶心之治法,宜用橘红煎服,入姜汁、白蜜,细细呷之,以滋润之。胃热者加川连、竹茹;胃寒者加炮姜;胃虚者加人参;气逆者加吴萸。总之,凡治呕吐,当其初起泛恶之时,宜引而吐之,以去其滞,吐后方用药安之,则胃气不伤。久呕不止,必加镇重之药以坠之。中气久虚,必借谷食以和之,或饴糖、白蜜以润之,忌用有油之物如桃仁、杏仁、栝蒌、莱菔子、山栀(其有不得不用者亦在所不禁)之属。此皆不可不知也。
    
    附方
    (一)小半夏汤治支饮痰积膈上,喘嗽呕哕。
    半夏生姜(二)左金丸治肝火燥盛,左胁作痛,吞酸呕吐,筋疝痞结,一切肝火之证,并治霍乱转筋,火邪内炽,及噤口痢,饮食入口即吐者。
    川黄连(六两)吴茱萸(盐水泡,一两)共为末,水泛为丸,每服一二钱。
    (三)乌梅丸治蛔厥,吐蛔,久痢。
    乌梅细辛桂枝附子人参黄柏干姜黄连蜀椒当归(四)大半夏汤治反胃呕吐。
    半夏人参白蜜(五)逍遥散见第六章第四节。
    (六)六君子汤见第五章第三节。
    (七)六味地黄丸见第三章第五节。
    (八)二陈汤见第六章第三节。
    (九)平胃散见第六章第三节。
    (十)附子理中汤见第五章第四节。
    (十一)四君子汤见第三章第五节。
    (十二)四物汤见第三章第五节。
    (十三)五苓散见第三章第五节。
    

[第七章·吐泻论治] 第三节·泻证述要
    甲、概况大便不实,利下无度谓之泻。泻有溏、泄、利、滑、洞五种,因虚实寒热之别而证状遂有不同也。溏者,下稠粘垢秽,溏薄之物,多属于湿,多属于热,间亦有属于寒者;泄者,腹泻注下,多属于寒,然暴注下迫有声,有属于热者;利者,泻而利也,不利者则属于痢之一类;滑者,泄下不禁也,多属于寒;洞者,泄泻过甚,空洞无物也,多属于虚。而泻之寒热之大别,大概其色黄赤而其味臭者为热,其色灰白嫩黄臭不甚者为寒,其间夹痰者为痰湿,渣滓不化者为食积也。惟小儿之泻,食积为多,故恒见气味酸臭,渣滓不化之状,泻出色黄者病浅,以胃气盛也,泻出色青者病深,以胃气衰也。更有小儿多病脾弱,泄泻为半化之状,时止时泻,则宜健脾为主,因循必伤脾,转成慢惊之证,则难治矣。又小儿腹泻,恒多大腹膨胀,初起膨胀,按之坚结者,积滞不行而胀也,宜攻下之,积去宜急和其脾;继则虽胀而不坚,能食而不化者,虚胀也,宜扶脾健胃。然腹胀多兼有虫积,故须参看疳证治法以为之变通。总之,泄泻者,肠之病也。
    其源因脾受水湿,不能转运,致使小肠无由分别水谷,遂并入大肠而成泻。《经》称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今肠病泄泻,无由出其化物之用,则饮食之精微,尽为糟粕而下注,势必脾伤水溃,津液枯竭,终至陷成不治之证。故泄泻一证,决不可以等闲视之也。
    乙、治法泻证之于小儿,非因食积,即为脾弱,故主治宜以消积扶脾为大法。但消积之中,食积宜消,寒积宜温,热积宜泻,痰积宜化,消积同而用药各别也。扶脾之中,湿盛宜渗,土衰宜培,扶脾同而用药各别也。大凡初起之泻,先宜祛湿消积,用二陈汤去甘草加猪苓、泽泻、神曲、浓朴主之。泻之多稀水者,宜多加祛湿之剂;泻之多滓渣者,宜多加消积之剂;再如溏薄之泻谓之溏,不似水之稀,不似食之积,所下稠粘垢秽者,如属酸臭,多由湿热,宜胃苓汤加黄连,暑月用六一散加陈皮、泽泻、佩兰、神曲;如属清冷,多由于寒,宜用陈皮、煨姜、苍术、白术、白豆蔻、吴萸、紫苏,甚者用附子理中汤;再如注下之泻谓之泄,若完谷不化,困倦少力者,多虚而夹湿,宜四君子汤合升阳除湿汤;若暴注下迫,稀而热臭者,多热而夹暑,宜白虎汤或桂苓甘露饮;再如泻下不禁谓之滑,大肠寒冷,收缩无权,宜固肠丸;再如泄泻过甚,空洞无物谓之洞,虚而兼寒,宜万全丸加人参、白术、陈皮、黄、禹余粮。此外有夹火而泻者,腹痛一阵泻一阵,虽泻而仍觉后重,小便赤涩,宜黄芩芍药汤;有盛暑伤于外,阴冷伤其中,内外受迫而泻者,多腹痛足冷自利,但小便赤而口气浊,宜连理丸;有由寒湿化热而泻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作痛,宜八正散加木香、槟榔通之;有肾虚无火而泻者,天明则泄,一注而空,宜四神丸;有暴注而泻,大便如水,中有小结屎,欲起又泻,欲止不止者,小便多清,身冷自汗,此属于寒,宜浆水散温之;有夹痰而泻者,宜二陈汤加神曲、姜竹沥荡涤之。此诸泻之治法也。总之,治泻纲领,初宜淡渗理湿,久则升举之,必滑脱不禁,乃可止涩,虚寒悉现,始进温补,在小儿尤不宜过事消导,伤其脾阳,庶无贻误之虑也。
    
    附方
    (一)二陈汤见第一章第四节。
    (二)胃苓汤和血,补血。治脾胃受湿,饮食停积,霍乱呕吐,浮肿泄泻,四肢酸痛,小便短少,及湿疟水蛊。
    苍术浓朴陈皮白术茯苓(各一钱五分)泽泻猪苓(各一钱)甘草(六分)肉桂(五分)加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清水煎服。
    (三)六一散治诸热证,及热泄烦躁,小便不通,石淋,麻疹色紫黑者。
    滑石(水飞净,六两)甘草(一两)共为细末,每服一钱。
    此方为暑令常饮妙品,加辰砂名益元散,热病加豆豉、葱白,热吐用姜汁调灯芯汤下,白痢加吴萸,血痢加红曲,止泄加炮姜,消斑加青黛,肺热咳嗽加薄荷,胃热口渴加石膏。
    (四)附子理中汤见第五章第四节。
    (五)四君子汤见第三章第五节。
    (六)升阳除湿汤治脾胃虚弱,不思饮食,腹鸣泄泻,四肢困弱,溺黄脱肛。
    苍术(一钱)升麻柴胡羌活防风神曲泽泻猪苓(各五分)陈皮麦芽甘草(炙。各三分)清水煎服。
    (七)白虎汤见第五章第二节。
    (八)桂苓甘露饮治霍乱,温热病,烦渴引饮,小便不通,大便泄泻者。
    滑石赤苓泽泻石膏寒水石甘草(炙)白术猪苓肉桂(九)固肠丸治滑泄。
    龙骨附子诃子枯矾丁香石脂高良姜豆蔻仁缩砂仁木香(十)万全丸治滑泄。
    赤石脂炮姜(各一两)胡椒(五钱)共研末,醋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丸。
    (十一)连理丸治胃虚挟食,痞满发热及暑泻。
    人参白术甘草干姜黄连茯苓(十二)黄芩芍药汤治太阳少阳合病,自利。
    黄芩甘草(炙)白芍(十三)八正散治膀胱结热,热淋血淋,甚至大便闭塞,及大小便不利作痛者。
    瞿麦蓄草木通山栀车前子大黄滑石甘草加灯芯,清水煎服。
    (十四)四神丸治脾肾虚寒,五更泄泻,不思饮食,或久痢虚痛,腰酸肢冷。
    肉豆蔻(曲裹煨)五味子(炒。各二两)补骨脂(酒浸炒,四两)吴茱萸(盐汤泡淡再炒,一两)研为末,用生姜八两,红枣百枚,清水煮烂去皮核,与药末捣和丸,如梧子大。
    (十五)浆水散治太阴少阴中暑,泄泻身冷,多汗脉弱。
    半夏干姜肉桂附子炙甘草高良姜


前一页 ◇ 第一节·吐泻概说
后一页 ◇ 第四节·吐泻述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