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消渴
    口渴不止为上消。治以人参白虎汤。食入即饿为中消。治以调胃承气汤。饮一溲一为下消。治以肾气丸。赵养葵大变其法。谓治消无分上中下。先以治肾为急。以六味丸料一斤。
    入肉桂一两五味子一两。水煎六七碗。恣意冷冻饮料之。熟睡而渴如失矣。白虎承气皆非所宜也。
    喻嘉言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开。则水无输泄而为肿满。关门不。则水无底止。而为消渴。金匮肾气丸。蒸动精水。上承君火。而止其下入之阳光。彼症取其开。此症取其。一开一合。具通天手眼。子和诋之。何其陋也。又白茯苓丸。治肾消方。用白茯苓复盆子黄连栝蒌根萆人参熟地黄元参各一两。石斛蛇床子各七钱半。鸡三十具。微炒共为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磁石汤送下。喻嘉言治验加犀角一两。又以六味丸加犀角收功。○抄此与八味地黄丸。一阴一阳。相为表里。皆为神方。
    脉宜数大。忌虚小。
    

[卷三] 伤食
    伤食病。必有胸闷吞酸嗳腐腹胀腹痛等症。直以平胃散。如麦芽谷芽山楂神曲萝卜子消之。或以所伤之物。烧灰加入为引导。如初伤时食尚在膈。服此汤。以手探吐。如伤之已久。
    腹满拒按。宜以三一承气汤下之。愈后服香砂六君子汤。加干姜调养。若无吞酸嗳腐等症。
    但见头痛恶寒发热。是外感症。切不可误用消导之品。致外邪陷入。变症百出。伤寒不禁食。故桂枝汤啜粥是开章第一义。读仲景书自明。西北之人。一遇头痛恶寒发热之症。便云有食。即服神曲山楂等药。往往误事。余为活人计。不得不大声疾呼也。
    脉滑而实。时书以右关之上为气口。谓气口紧盛伤于食者。妄也。
    张景岳云。偶病之人。多有非食而疑食者。曰某日曾食某物。或某肉某面。其日即病。
    医理不论虚实。但闻此言。且见胃口不开。必先治食。夫未病之人。谁有不食。岂必预为停食。以待病至者。斯可信其无食乎。及其病也。则或因劳倦。或因风寒。或因七情。病发不测。而且无胀无滞。与食何干。药有对病而妄行剥削。必反增病。此斯道之莫须有也。由此推之。则凡无据无证。而妄行胡猜者。皆其类也。良可慨矣。
    黄履素(着折肱漫录。)云。五谷皆养补脾气之物。一成炭。反能消食者何。盖火能软坚化物。烬从火化故也。诸炭能消食。亦能伤脾。功用不减于山楂神曲。不可忽之。以为食物而多服常服也。
    愚按今人用白术炒焦不知其伤脾地黄烧灰。不知其伤肾。当以先生之言正之。
    

[卷三] 疟疾
    寒热往来有定候。一日一发者邪浅。二日一发者邪深。三日一发者邪更深。先寒后热者为顺。先热后寒者为逆。自子至午发者为阳。自午至子发者为阴。单寒无热者名牡疟。为纯阴病。单热无寒者为瘅疟。为纯阳病。疟病因劳而发者名劳疟。因食而发者名食疟。更有鬼疟为祟病。瘴疟疾感岚气而成。种种不同。总以少阳一经为主。以少阳居阴阳之界。偏阴则寒多。偏阳则热多。阴阳俱病。则寒热等。单寒单热。为阴阳偏造具极。即祟疟瘴疟。亦阳气之虚。正虚不能胜邪。内虚不能御外。脾胃之阳虚。不能熟腐水谷。俱不离少阳一经。
    疟脉自弦(浮弦表邪沉弦里邪。迟弦属寒。数弦痰饮。洪弦属热。实弦食积。)久疟之脉(渐缓则愈弦紧则殆。吐散双弦。代散莫救。)初起俱宜小柴胡汤。一日一服。五日必愈。方中柴胡一味。少则用四钱。多则用八钱。
    切不可少。此一味。神农推为上品。久服延年益寿之药。自李东垣及李时珍之书行。此药之真面目渐掩。张景岳新造五柴胡饮为散剂。更属无知妄作流毒非轻。○凡初起无汗。去人参加桂枝三钱。服后食热粥温覆。微似汗则愈。未愈再服之。有利无弊。切勿惑于浅人之说。
    ○若发热甚。汗不出。可加麻黄三钱。如病家惑于邪说。牢不可破。即以杏仁紫苏防风各三钱。代麻黄。服后温覆。微似汗。不用食粥。○上下午疟。不必过分。唯以寒多者属阴盛。
    加桂枝三钱。生姜宜倍用之。或再加吴萸三钱。单寒无热者。亦用此法。或去黄芩。再加熟附子二钱。○热多者属阳盛。加知母贝母各三钱。汗多而大热大渴者。加生石膏五钱。麦冬三钱。粳米四钱。单热无寒者亦用此法。或再加知母三钱。先热后寒者名痹疟。治同。宜加桂枝二钱。是从金匮白虎加桂枝汤中仿出。○鬼疟。脉乍大乍小。加藿香二钱。以香为天地之正气。正能胜邪也。天麻三钱。以天麻之形如魁芋。有二十四子周环于外。其苗名赤箭。
    取弧矢以示威之义也。○瘴疟。加苍术藿香各二钱。○食疟。以平胃散采入柴胡一味为君。
    融合二方为一方。即前人复方法也。○劳疟。是虚人不能耐劳而病疟。宜小柴胡原方。去半夏。加栝蒌根二钱。或佐以补中益气汤。○一切疟疾口渴。俱去半夏。加栝蒌根。以生津液。
    凡一切疟疾。欲急于取效。俟三发之后。以小柴胡汤。加常山三钱。寅时服。渣再煎于辰时再服如吐。任其吐去痰涎。自愈。○时医惑于俗传本草。谓常山是截疟猛药。邪未尽而强截之。多变他病。此无稽之臆说也。盖常山从阴出阳。为透邪外出之良药。仲景用其苗名为蜀漆。今人用其根。何尝是强截之药。
    一久疟不愈。及三阴疟三日一发者。诸药不效。惟以白术一两或二两加生姜五七钱。水煎一杯。于寅时服之渣再煎。于上午再服。如热多者。以当归一两余。代白术。○如脾肾两虚。诸药不效者。用近效白术汤一日两服。服到十日必愈。(书成。友人自安徽回赠余医书一帙。乃张心在新着附经也。中有三阳交于胆。三阴交于脾。三阳之疟治胆。三阴之疟治脾句。真是名言可佩。此君若得名师益友而讲论之。将来为医中一巨擘。恨未悟其人。)一初病疟。世称胎疟。缠绵难愈。与痘疹之症。本于胎毒无异。宜六君子汤。加草果乌梅。或合小柴胡汤。
    一久疟不愈。不必治疟。只以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兼吞桂附八味丸。调理半月无不痊愈。今医俱遵景岳法。用何人饮休疟饮方中。以何首乌一味为主。据云中和之道。其实苦涩之品不能食入。余屡见久服此药。多变出肿胀等病。学人不可不知。
    

[卷三] 痢疾
    下痢秽浊胶粘似脓似血。小腹隐痛。欲便不便的里急后重是也。旧说偏寒偏热。主补主攻。皆不可拘执。唯所列死证数条。缘时医治不得法流连致死。或过信前医之说。弃而不治。
    坐视其死。余目击心伤。日夜焦心。从内经仲景言外之旨。及散见于各条之下。一一体认。
    而参以所治之症。大有所悟。药到病瘳。厥效彰彰可纪。请先言救逆之道。而次及恒法。
    一医书云。脉沉小者易治。脉浮大者难疗。又云发热不休者死。此遵内经肠一论。执一不通之过也。余别有所悟。脉浮为表邪。浮而兼大。是表邪浸于阳明之界而下利。仲景有葛根汤。等治法发热不休。非感冒风寒。即是经络不和。宜用桂枝汤当归四逆汤。祛风寒以调经络。人参败毒散加老米。名仓廪汤亦是此意。但药力轻薄。不能速效耳。大抵初病治法。
    发热恶寒者。香苏饮加防风川芎。以取微汗则愈。重必用桂枝汤当归四逆汤之类。若寒热往来多呕者。必用小柴胡汤。若热多而口渴者。小柴胡汤去半夏加栝蒌根主之。若发热不恶寒里急后重者。以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汤。照古法先煎葛根。后煎诸药。日服二三剂。必愈。若用痢门方。如芍药汤之类。其邪无不陷入变危者。余深恨倪氏痢疾三方。为杀人主具。
    一医书云。腹痛不休者死。按其治法。不过用木香槟榔砂仁及消食行滞之品。安能以救死症。若果消渴。口中热。胸腹胀满坚实而拒按。为实症。三承气汤可以择用。或以三一承气汤代之。若果不渴。口中和。脉迟小而无力。或手足冷。腹痛而喜按。为虚寒症。非四逆汤不可。若腹痛而下痢重滞者。再加生白芍三钱。如腹痛不止。虚烦而喜按。脉弦者。为肝邪克土。宜小建中汤。服一时许。即以小柴胡汤。去黄芩加白芍药继之。神效。
    一医书云下痢纯血者死。下痢如屋漏水者死。按其治法。不过用阿胶地榆槐花苍术之类。
    安能以救死症。如果下奔鲜血。口渴便短。里急后重。脉盛者为火症。宜白头翁汤。一日二服。虚人及产后。加阿胶甘草。亦有下鲜血而非火症者。若血带黯而成块者。属热者少。属寒者多。俱宜从脉症细辨之。若口中和。脉细。小便长。手足冷者。属虚寒无疑。宜以理中汤。加灶心土八钱主之。下血多者。宜间服黄土汤。一日二服。三日渐愈。盖以脾胃如分金之炉。理中汤分其清浊。是治其本源也。屋漏水。即血水之黯滞不稠者。为虚寒症。误用寒凉攻破所致。若见咽痛。语言无序。半日必死。亦用理中汤救之。
    一医书云能食者轻。不能者重。绝食者死。发呕者死。盖不能食。有食滞。即宜以平胃散加消导之药。若脾胃虚弱。即宜用香砂六君子汤及理中汤。健脾以运胃。又有辨于其微者。
    不即是噤口痢。丹溪用人参石莲肉黄连煎汤。入生姜汁。徐徐呷之。只认作湿热上冲之症。故不效。宜参上诸法治之。若食入即吐不利于香砂橘半者。宜用干姜黄连黄芩汤。苦辛以开拒格。若胸满而吐。及干呕吐涎沫者。宜吴茱萸汤。温镇以和土木。其效如神。○凡心下痞满。从仲景三泻心汤。及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等。择用如神。
    一医书云。妇人新产即发痢者死。余放金匮白头翁汤加甘草阿胶之例。可知产后宜照病用药。毫无顾忌。又云小儿出痘后即发痢者死。余以为不尽然。大抵产后失于过温致死痘后失于过寒致死。俱因病而药之。不必泥于一说。
    


前一页 ◇ 癫狂痫
后一页 ◇ 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