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癫狂痫
    癫者痴呆之状。哭笑无时。语言无序。其人当静。狂者骂詈不避亲疏。其人当动。痫者忽然猝倒无知。口角流涎。手足抽掣。或作五畜声。数刻即愈。愈后即如平人。作止有间断。
    所以名痫也。皆痰火为病。而痫病多由胎中受惊。一触而发也。治宜调中。服补北泻南不必过求奇险。
    脉实者吉。沉细者凶。
    一前症属于实痰实火者。宜
    滚痰丸。
    (六十三)肝火之为害。非泛常之药所可疗。时贤叶天士独得其秘。急用
    当归芦荟丸。
    每服三十丸。一日两三服。不可迟疑败事。(九十八)一前症属虚者。宜
    磁砂丸。
    (二十六)二加龙骨汤加铅丹二钱。或再加阿胶三钱。(二十二)此二方神妙。非可以思议及者。
    一前症既愈。即宜以和平之剂收功。宜
    朱砂安神丸。
    (二十八)

[卷三] 消渴
    口渴不止为上消。治以人参白虎汤。食入即饿为中消。治以调胃承气汤。饮一溲一为下消。治以肾气丸。赵养葵大变其法。谓治消无分上中下。先以治肾为急。以六味丸料一斤。
    入肉桂一两五味子一两。水煎六七碗。恣意冷冻饮料之。熟睡而渴如失矣。白虎承气皆非所宜也。
    喻嘉言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开。则水无输泄而为肿满。关门不。则水无底止。而为消渴。金匮肾气丸。蒸动精水。上承君火。而止其下入之阳光。彼症取其开。此症取其。一开一合。具通天手眼。子和诋之。何其陋也。又白茯苓丸。治肾消方。用白茯苓复盆子黄连栝蒌根萆人参熟地黄元参各一两。石斛蛇床子各七钱半。鸡三十具。微炒共为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磁石汤送下。喻嘉言治验加犀角一两。又以六味丸加犀角收功。○抄此与八味地黄丸。一阴一阳。相为表里。皆为神方。
    脉宜数大。忌虚小。
    

[卷三] 伤食
    伤食病。必有胸闷吞酸嗳腐腹胀腹痛等症。直以平胃散。如麦芽谷芽山楂神曲萝卜子消之。或以所伤之物。烧灰加入为引导。如初伤时食尚在膈。服此汤。以手探吐。如伤之已久。
    腹满拒按。宜以三一承气汤下之。愈后服香砂六君子汤。加干姜调养。若无吞酸嗳腐等症。
    但见头痛恶寒发热。是外感症。切不可误用消导之品。致外邪陷入。变症百出。伤寒不禁食。故桂枝汤啜粥是开章第一义。读仲景书自明。西北之人。一遇头痛恶寒发热之症。便云有食。即服神曲山楂等药。往往误事。余为活人计。不得不大声疾呼也。
    脉滑而实。时书以右关之上为气口。谓气口紧盛伤于食者。妄也。
    张景岳云。偶病之人。多有非食而疑食者。曰某日曾食某物。或某肉某面。其日即病。
    医理不论虚实。但闻此言。且见胃口不开。必先治食。夫未病之人。谁有不食。岂必预为停食。以待病至者。斯可信其无食乎。及其病也。则或因劳倦。或因风寒。或因七情。病发不测。而且无胀无滞。与食何干。药有对病而妄行剥削。必反增病。此斯道之莫须有也。由此推之。则凡无据无证。而妄行胡猜者。皆其类也。良可慨矣。
    黄履素(着折肱漫录。)云。五谷皆养补脾气之物。一成炭。反能消食者何。盖火能软坚化物。烬从火化故也。诸炭能消食。亦能伤脾。功用不减于山楂神曲。不可忽之。以为食物而多服常服也。
    愚按今人用白术炒焦不知其伤脾地黄烧灰。不知其伤肾。当以先生之言正之。
    

[卷三] 疟疾
    寒热往来有定候。一日一发者邪浅。二日一发者邪深。三日一发者邪更深。先寒后热者为顺。先热后寒者为逆。自子至午发者为阳。自午至子发者为阴。单寒无热者名牡疟。为纯阴病。单热无寒者为瘅疟。为纯阳病。疟病因劳而发者名劳疟。因食而发者名食疟。更有鬼疟为祟病。瘴疟疾感岚气而成。种种不同。总以少阳一经为主。以少阳居阴阳之界。偏阴则寒多。偏阳则热多。阴阳俱病。则寒热等。单寒单热。为阴阳偏造具极。即祟疟瘴疟。亦阳气之虚。正虚不能胜邪。内虚不能御外。脾胃之阳虚。不能熟腐水谷。俱不离少阳一经。
    疟脉自弦(浮弦表邪沉弦里邪。迟弦属寒。数弦痰饮。洪弦属热。实弦食积。)久疟之脉(渐缓则愈弦紧则殆。吐散双弦。代散莫救。)初起俱宜小柴胡汤。一日一服。五日必愈。方中柴胡一味。少则用四钱。多则用八钱。
    切不可少。此一味。神农推为上品。久服延年益寿之药。自李东垣及李时珍之书行。此药之真面目渐掩。张景岳新造五柴胡饮为散剂。更属无知妄作流毒非轻。○凡初起无汗。去人参加桂枝三钱。服后食热粥温覆。微似汗则愈。未愈再服之。有利无弊。切勿惑于浅人之说。
    ○若发热甚。汗不出。可加麻黄三钱。如病家惑于邪说。牢不可破。即以杏仁紫苏防风各三钱。代麻黄。服后温覆。微似汗。不用食粥。○上下午疟。不必过分。唯以寒多者属阴盛。
    加桂枝三钱。生姜宜倍用之。或再加吴萸三钱。单寒无热者。亦用此法。或去黄芩。再加熟附子二钱。○热多者属阳盛。加知母贝母各三钱。汗多而大热大渴者。加生石膏五钱。麦冬三钱。粳米四钱。单热无寒者亦用此法。或再加知母三钱。先热后寒者名痹疟。治同。宜加桂枝二钱。是从金匮白虎加桂枝汤中仿出。○鬼疟。脉乍大乍小。加藿香二钱。以香为天地之正气。正能胜邪也。天麻三钱。以天麻之形如魁芋。有二十四子周环于外。其苗名赤箭。
    取弧矢以示威之义也。○瘴疟。加苍术藿香各二钱。○食疟。以平胃散采入柴胡一味为君。
    融合二方为一方。即前人复方法也。○劳疟。是虚人不能耐劳而病疟。宜小柴胡原方。去半夏。加栝蒌根二钱。或佐以补中益气汤。○一切疟疾口渴。俱去半夏。加栝蒌根。以生津液。
    凡一切疟疾。欲急于取效。俟三发之后。以小柴胡汤。加常山三钱。寅时服。渣再煎于辰时再服如吐。任其吐去痰涎。自愈。○时医惑于俗传本草。谓常山是截疟猛药。邪未尽而强截之。多变他病。此无稽之臆说也。盖常山从阴出阳。为透邪外出之良药。仲景用其苗名为蜀漆。今人用其根。何尝是强截之药。
    一久疟不愈。及三阴疟三日一发者。诸药不效。惟以白术一两或二两加生姜五七钱。水煎一杯。于寅时服之渣再煎。于上午再服。如热多者。以当归一两余。代白术。○如脾肾两虚。诸药不效者。用近效白术汤一日两服。服到十日必愈。(书成。友人自安徽回赠余医书一帙。乃张心在新着附经也。中有三阳交于胆。三阴交于脾。三阳之疟治胆。三阴之疟治脾句。真是名言可佩。此君若得名师益友而讲论之。将来为医中一巨擘。恨未悟其人。)一初病疟。世称胎疟。缠绵难愈。与痘疹之症。本于胎毒无异。宜六君子汤。加草果乌梅。或合小柴胡汤。
    一久疟不愈。不必治疟。只以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兼吞桂附八味丸。调理半月无不痊愈。今医俱遵景岳法。用何人饮休疟饮方中。以何首乌一味为主。据云中和之道。其实苦涩之品不能食入。余屡见久服此药。多变出肿胀等病。学人不可不知。
    


前一页 ◇ 血症
后一页 ◇ 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