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运气图] 辛酉岁图
    \r图\psjzl58.bmp\r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中见少羽水运。岁水不及。气化营运后天。阳明在上。
    太阳专其化乃雨乃交发燥。
    是岁金在上。火在下。水运在中。水胜火。火胜金。天气虚。水能制火而生金。又生运。其以安宜候其气者岁半之前。阳明主之。燥淫所胜。则木乃晚荣。草乃晚生。筋骨内变。民病左胁首。心胁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腰痛。目。疡。疮痤痈。病本于肝。诊在足太冲之脉岁半之后。少阴主之。热淫于内。则焰浮川泽。阴处反明。民病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咸寒不举其用四维有之复。
    其清色其谷不登。
    初之气。自庚申年大寒日巳初。至是岁春分日卯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少角木。
    客面以丑正。凡六十日有奇。
    水豆征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岁食白谷。间谷用黍。虽有燥邪。莫之能害。四之气。自大暑日子正。至秋分日戌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宫土。客气太阳水。中见水运。气与运同。是谓司气。寒雨降。病暴仆。振栗。谵妄少气。嗌干引。饮及为心痛痈肿疟寒疮疡之疾。骨痿血便。宜治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岁食丹谷。间谷用稷。虽有寒邪。莫之能害。是气也。用寒远寒。无犯司气之寒。五之气。自秋分日亥初。至小雪日酉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商金。客气厥阴木。中见水运。水生木。春令反行。草乃生荣。民气和。宜调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岁食丹谷。
    间主流间谷用豆。虽有热邪。莫之能害。此六气之化也。岁气之交。天气胜者。少阳复之。地气胜者。太阳复之。详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正为期。
    

[卷十二\运气图] 壬戌岁图
    \r图\psjzl59.bmp\r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中见太角木运。岁木太过。气化营运先天。太阳为天气。
    左寒临太虚。其政大举。则火发待时。少阳中治。时雨乃涯。云朝北极。湿化乃布。泽流万物寒化六。风化八。雨化五。正化度也。鳞虫静。虫育。万物之宜也。鳞虫不成。燥毒不生。地气制之也。寒敷于上。雷动于下。寒湿之气。持于气交。民病寒温发。肌肉萎。足痿不收。濡泻血溢。
    是岁水为天气。土为地气。土胜水。当资化源。以助天气。又岁遇木运。木能制土。地气乃全其药岁半之前。太阳主之。寒淫所胜。则寒气乃至。水且冰。血变于中。发为痈疡。民病厥心痛之。
    岁半之后。太阴主之。湿淫于内。则埃昏岩谷。黄反见黑。至阴之交。
    民病饮渍。心痛耳聋。
    浑浑。嗌肿喉痹。少腹痛肿。气冲头痛。目项腰髀皆痛。其法宜治以苦热。佐以酸苍气达其动其虫故忽初之气、自辛酉年大寒日申初。至是岁春分日午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太角木。
    客乃作。身谷宜玄。
    日有奇。
    民病气郁宜黍。虽少征火。
    心热瞀闷稷。虽宫土。
    乃成甘缓之。岁谷五之气。自秋分日运。木生火。火胜以甘泻之。以酸收至大寒日戌正。
    凝太虚。埃昏郊野。民乃惨凄。寒风以至。反者孕乃死。宜治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岁谷宜。间谷宜麻。虽有湿邪不能为害。此六气之化也。岁气之交。天气胜则有太阴之复。地气胜则有厥阴之复。根据其复法治之。所谓湿者燥之。温者清之。故其气乃平也。
    

[卷十二\运气图] 癸亥岁图
    \r图\psjzl60.bmp\r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中见少征火运。岁火不及。气化营运后天。不及而同地化。
    治。
    其令热其物脉天地之气。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故天气扰而其政挠。下见少阳。左阳明故地气正而其令速。风生高远。炎热从之。云趋雨府。湿化乃行。风火同德。上惑。其谷苍丹。间谷言太宫太羽者。其耗文角品羽。寒化雨化胜复同。邪气化度火化二。正化度也。岁物之宜。则毛虫静。羽虫育。地气所制。则介虫耗。寒火热。胜复更作。蛰虫来见。流水不冰。热病行于下。风病行于上。风燥胜复是岁阴为天气。阳为地气。天气虚。火运适平。不资化源。惟赞其运火。无使邪胜。岁宜以岁半之前。厥阴主之。多风化者。厥阴之政也。
    岁半之后。少阳主之。多火化者。少阳之令也。
    初之气。自壬戌岁大寒日亥初。至是岁春分日酉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太角木。
    客阳至寒太小位泻有奇。主位太宫土。客气少阴火。中见火运。气与运同。灼化所居。溽暑热相搏。争于左之上。民病谷宜豆。五之气。自秋分日巳初。至小雪日卯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商金。客气太阴土。
    中见火运以苦泻之十日有奇见。流水不之。以咸专。其化淳其病徐而持上六气司岁。五运统岁。六五相合。三十年一周。六十年再周。凡千四百四十气。而天地之可谓悉矣。此特谓太阳为寒。阳中之见。见之下燥湿相交。暄寒凉、冬寒。时令之如此者。或因有胜者。六气之胜也六气来复。其胜以其化来报。至气位相胜有如此者。
    运胜在泉。则地气凡有所郁。则进退升降皆不能而发也。木发则飘骤。其应无时。
    毁折。应在秋。水发而雹雪。应在布于夏。地令行于冬。至其时或当胜有如此者。夫定期之外犹有是者

[卷十三\脏腑总论] 五脏六腑经络论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内。
    其支而瞀掌以不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络肺下右之左肩前泻于寸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中。旁纳(一本作约字)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
    还出至额颅廉。下兔。下其支闻木是为肿。膝其有盛则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内。循胫骨复如衰瘕泄。水闭。黄胆。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虚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
    抵臂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迎。虚者。寸口反小于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头上颈。至目锐。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
    斜黄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
    贯臀以下贯腰似折囟顶痛则泻之大再倍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趋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内喉咙喝人将捕之肠。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灸则强食生肉。缓带披发。大杖重履而步。
    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
    下腋指出胸胁热。
    取之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
    从出病者虚口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下大出阳其善生膝则疾反小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咙之支者干面泻之。
    一倍于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实则手腕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实则节弛肘废。
    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上曲颊偏齿。
    其别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实则肘挛。虚则不收。
    取足太阳之别。名曰飞阳。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
    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坐不能起。
    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经胫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
    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
    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
    虚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此脉若罗络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其别者。结于外。上中内廉。与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纲下结于。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盆中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乳结于前角数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
    上上太阳。太阳为目上纲。阳明颊结于耳前。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肿。
    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从。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
    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美炙肉。不饮跗而已。治在燔针刺。以知为数。以痛为。名曰季春痹也。
    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
    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其病足大指支内踝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下引脐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治在为。名曰孟秋痹也。
    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并足太阴之筋。邪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
    而上与外以足厥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上结内辅之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其病足大指支内踝之前痛。内辅痛。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
    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阴气。其病转筋者。治在燔针刺。以知为数。以痛为。名曰季秋痹也。
    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
    支者阴入筋急则之。本针刺。以知为数。以痛为。名曰仲夏痹也。
    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结于肘。上绕外廉。上肩走颈。
    合手太阳。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上乘颔。结于角。其病当所过者。即支转筋。舌卷。治在燔针刺。以知为数。以痛为。名曰季夏痹也。
    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结于。其支者。
    绕络为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内当所仲冬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挟胁刺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上入腋。交太阴。挟乳里。结于胸在燔热收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急不能卒视。治皆如上方也。
    


前一页 ◇ 庚申岁图
后一页 ◇ 五脏所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