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太阳方] 白虎汤
    治发汗后大热不解。多汗出。不恶寒。大渴能饮水者。此方主之。(按。此条从内原文。与伤寒论稍异。)知母(二两)石膏(一斤碎。绵裹。)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二服。
    歌曰阳明白虎(证)辨非难。(大热多汗。大渴饮水等为阳明证。易辨。)难在阳邪背恶寒。
    之间。
    蔚按。白虎汤伤寒论凡三见。太阳条治脉浮滑。厥阴条治脉滑而厥。又治三阳合病。腹满身言止治风寒二气也。
    柯韵伯曰。阳明邪从热化。故不恶寒而恶热。热蒸外越。故热汗自出。热灼胃中。故渴欲饮水。邪盛而实。故脉滑。然犹在经。故兼浮也。盖阳明属胃。外主肌肉。虽有大热而未成实。终非苦寒之味所能治也。石膏辛寒。辛能解肌热。寒能胜胃火。寒性沉降。辛能走外。
    两擅内外之能。故以为君。知母苦润。苦以泻火。润以滋燥。故以为臣。用甘草、粳米调和于中连于中也。得二味为佐。庶大寒之品无伤损脾胃之虑也。煎汤入胃输脾归肺。大烦大渴可除矣。白虎为西方金神。所以名汤。秋金得令而炎暑自解矣。
    

[卷四\太阳方] 炙甘草汤
    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主之。
    甘草(四两炙。)桂枝(三两)生姜(三两)人参(二两)阿胶(二两)大枣(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歌曰结代脉须四两甘。枣枚三十桂姜三。半升麻麦一斤地。二两参胶酒水涵。
    蔚按。周禹载云。本条不言外证。寒热已罢可知。不言内证。二便自调可知。第以病久正气阿胶、麦冬、大枣、麻仁。皆柔润之品以养阴。必得桂枝、生姜之辛以行阳气。而结代之脉乃复。尤重在炙甘草一味。主持胃气以资脉之本原。佐以清酒。使其捷行于脉道也。其煮法用酒七升结代者用此方以复之。非谓脉脱者以此方救之也。学人切不可泥其方名。致误危证。推之孙真人制生脉散。亦因其命名太夸。庸医相沿。贻害岂浅鲜哉。
    男元犀按。此证必缘发汗过多所致。汗为心液。心液伤则血虚不能养心。故心动悸。心液

[卷五\阳明方] 大承气汤
    治阳明病大实大满。大便不通。腹痛大热。其脉沉实者。此方主之。(此内台方与伤寒论大同小异。)芒硝(三合内台方。三两)大黄(四两酒洗。)枳实(五枚炙。)浓朴(半斤去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枳、朴。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歌曰大黄四两朴半斤。枳五硝三急下云。朴枳先熬黄后入。去渣硝入火微熏。
    蔚按。承气汤有起死回生之功。惟善读仲景书者方知其妙。俗医以滋润之脂麻油、当归、火真阴不复。往往死于粪出之后。于是咸相戒曰。润肠之品。且能杀人。而大承气汤。更无论矣。甚矣哉。大承气汤之功用。尽为那庸耳俗目所掩也。
    张隐庵曰。伤寒六经。止阳明少阴有急下证。盖阳明秉悍热之气。少阴为君火之化。在阳明在鲜有能生之。且予尝闻之曰。痞满燥实坚五证皆备。然后可下。噫。当下者。全不在此五证

[卷五\阳明方] 小承气汤
    治阳明病潮热。大便难。脉沉而滑。及内实腹痛者。此方主之。(内台方。原文大黄(四两)浓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炙。)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
    歌曰朴二枳三四两黄。小承微结好商量。长沙下法分轻重。妙在同煎切勿忘。
    男元犀按。三承气俱阳明之正方。调胃承气。其方已载于太阳篇。故不复列。伤寒论云。
    阳也。胃络上通于心。阳明之燥火与少阴之君火相合。故心烦。可与此汤。解见太阳本方下。
    至于大承气。取急下之义。阳明谵语潮热。胃中有燥屎五六枚。及二阳并病潮热。及阳明下后心中懊而烦。胃有燥屎。及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此有燥屎。及少阴证口燥咽干。或自利清水色纯青等证。俾奏功于顷刻。小承气取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之义。
    阳明病热未潮。大便不硬。恐有燥屎。少与此汤转矢气者。可与大承气攻之。若不转矢气者不与。及太阳病吐下发汗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令邪去而正不伤。论中逐条俱有深义。
    张令韶云。胃与大肠小肠交相贯通者也。胃接小肠。小肠接大肠。胃主消磨水谷。化其精微。内灌溉于脏腑。外充溢于皮毛。其糟粕下入于小肠。小肠受其糟粕复加运化。传入于大肠。大肠方变化传道于直肠而出。故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
    变化出焉。是大承气者。所以通泄大肠而上承热气者也。故用朴实以去留滞。大黄以涤腐秽。芒硝上承热气。小承气者。所以通泄小肠而上承胃气者也。故曰微和胃气。是承制胃府太过之气者也。不用芒硝而亦名承气者以此。若调胃承气。乃调和胃气而上承君火之热者也。
    以未成糟粕。故无用枳、朴之消留滞。此三承气之义也。承者制也。谓制其太过之气也。故曰。亢则害承乃制。
    柯韵伯曰。诸病皆因于气。秽物之不去。由于气之不顺也。故攻积之剂。必用气分之药。
    因是气药为臣。名小承气。味多性猛。制大其服。欲令大泄下也。味寡性缓。制小其服。欲微和胃气也。大小之分以此。且煎法更有妙义。大承气用水一斗。煮枳、朴取五升。内大黄再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何哉。盖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和缓。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屎。大黄继通地道。而后枳、朴除其痞满。若小承气以三味同煎。不分次第。同一大黄而煎法不同。此可见微和之义也。
    按张宪公云。承者。以卑承尊而无专成之义。天尊地卑。一形气也。形统于气。故地统于天化糟粕。运精微。而成传化之府。岂专以块然之形亦惟承此干行不息之气耳。汤名承气。确有取义。非取顺气之义也。宪公此解。超出前人惜其所着伤寒类疏。未刊行世。宪公讳孝培。
    古吴人也。
    

[卷五\阳明方] 猪苓汤
    治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脉浮发热者主之。
    猪苓(一两)茯苓(一两)泽泻(一两)滑石(一两)阿胶(一两)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歌曰泽胶猪茯滑相连。咳呕心烦渴不眠。煮好去渣胶后入。育阴利水法兼全。
    述此汤与五苓之用。有天渊之别。五苓散治太阳入本。太阳司寒水。故加桂以温之。
    是暖亡阳。而里热又患亡阴。亡阴者。亡肾中之阴与胃之津液也。若过于渗利。则津液反致耗竭。
    方中阿胶。即从利水中育阴。是滋养无形以行有形也。故仲景云。汗多胃燥。虽渴而里无热者。不可与也。
    

[卷五\阳明方] 蜜煎导方
    治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也。大便虽硬。不可攻之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与大猪胆汁。皆可为导也。(内台方原文。)合。)上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之。稍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着。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字正韵直略切。粘也。)


前一页 ◇ 甘草附子汤
后一页 ◇ 猪胆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