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喘之病。方书皆名哮吼。为其声之恶也。此因误啖盐酱咸物。抟结津液。熬煎成痰。胶粘固结。聚于肺络。
    不容呼吸出入。而呼吸正气反触其痰。所以喘声不止也。肺有痰热。毛窍常开。热气得以外泄。所以伏而不发。
    一遇秋冬寒气外束。邪热不得宣通。故令发喘。脉来浮数。滑大者。宜用定喘汤。发去标邪。再用加减鸡鸣丸。
    常常服之。自可除根。每日饮食只宜清淡。不宜浓浓。盖人身之痰。不能自动。必随脾之健运。贮于肺络。结为窠囊积饮。如蜂子之穴于房中。莲实之嵌于蓬内。生长则易。而剥落则难。全要胃气清虚。则痰之上注者。得以返还于胃。然后可从口而上越。或从肠而下达。今人肥甘浓味。日不绝口。兼之饮食不节。虽有医药。庸有济乎。此乃气分之病。或有传于血分。而为喘急失血者。先吐痰后见血。犹为积热。先吐血后吐痰者。阴虚火动。照根据怯症调治。
    一切燥药。毫不可尝。推而广之。病属热者固多。而肺寒者亦有。不可泥定是热。凡脾胃虚寒。气不能运。积成冷痰。上注于肺。亦成喘。其人四肢厥冷。脉沉细缓。按之无力。即其候也。
    宜用六君子汤。加款冬金沸杏仁炮姜治之。但热者多。而寒者少。又不可不察耳。
    喘之病。痰火为本。而外感内伤之因。所触不同。未可以一端尽也。寒伤肺喘。脉必数大。可用定喘汤散风伤肺喘脉必细缓。自汗恶风。宜用参苏饮解之。因于气者。其脉必沉。因于食者。脉必弦滑。因于色者。脉沉细数。治之又有不同。今人一遇是症。便以定喘为主。何致胶固若此耶。
    
    定喘汤
    半夏杏仁冬花苏子桑皮麻黄甘草黄芩白果青铅生姜
    加减鸡鸣丸
    陈皮(一两)半夏(四钱)白茯(一两)甘草(五钱)贝母(一两)栝蒌霜(一两)冬花(一两)天冬(二两)黄芩(一两)知母(一两)桔梗(一两)枇杷叶(五钱)玄明粉(三钱)炼蜜为丸。
    

[卷上] 青筋
    青筋之症。恶寒发热。状似风寒。但胸腹作痛。遍身发麻。或唇口作麻。即其症也。北方谓之青筋。南方谓之乌沙。此因郁怒伤肝。木邪贼土。触动湿痰。气逆而血亦逆。故令胀痛欲死。脉来洪数者。宜用活血化痰汤。若脉来细缓。四肢厥冷者。宜用香砂理中汤。古方治此。不过清热消食。而疏气活血之药。毫不知用。内经云。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气血不得宣行。后成此病。宣通气血为第一义也。但此血气上攻。多有暴病暴死者。不可不知也。
    
    活血化痰汤
    陈皮半夏白茯甘草大腹皮枳壳木香玄胡归尾黄芩
    香砂理中汤
    人参白术炮姜甘草香附砂仁藿香(加)玄胡半夏木香

[卷上] 气怒
    肝为将军之官。不受屈制。怒气伤肝。其气冲逆上行。有若将军之不可犯。故名将军。伤之轻者。两胁刺痛。胸中不舒。伤之重者。未经发泄。乘于胃土。令人昏迷不语。牙关紧急。盖因胃中有痰。肝气入胃。触动痰涎。其支脉之络心者。被其壅滞。堵塞神气出入之窍。故不识人也。内经云。暴喑为病。不必服药。少顷气行则苏。然而痰聚胸中。
    正气得复则生。不复则死。不可坐视。宜用清郁二陈汤。又有气怒之后。人事清白。但觉胸中刺痛。喘急不安。
    能坐不能卧者。气逆膻中。血亦留滞。宜用加减柴物汤。若脉来沉细无力。
    胸中痛而不甚者。宜用归脾八珍之类。不可以气为拘也。(八珍归脾当在清郁化痰之后为善后计若用在郁气。未疏之时恐其气因补而壅滞又非所宜)
    清郁二陈汤
    陈皮半夏白茯甘草川芎香附枳壳杏仁白芍黄芩
    加减柴物汤
    柴胡黄芩半夏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玄胡木香麦冬杏仁

[卷上] 中恶
    中恶者。入庙登冢。吊死问疾。飞尸鬼击。故为中恶。其症牙关紧急。昏不知人。似乎中痰。但头面青黑。肌肤粟起。可以知其中恶也。内经云。大凡外邪之入。必与内邪相合。中恶之人。先有痰食在胃。正气不旺。然后鬼昧得以犯之。治是症者。当以安神化痰为先。俟其气顺痰消。方可议补。薛立斋云。中恶先因正气大虚。然后为恶所中。治当大补元气。勿以痰治。然初起必先化痰。不可顾母失子也。
    
    安神化痰汤
    茯神远志陈皮半夏杏仁石菖蒲麦冬桔梗甘草有食加枳壳浓朴。
    

[卷上] 伤食
    方书云。人迎紧盛伤于寒。气口紧盛伤于食。以是知伤食之脉。专以气口为主也。然诊视之时。有气口脉沉伏者。
    有气口脉滑大者。又有人迎气口俱弦数者。纷纷不一。不可以一说拘也。夫人迎气口脉俱弦数。外症日晡寒热。头亦微痛。全与风寒无异。但神气如故。身无疼痛。可以为别也。脾胃之气禀于命门。命门凝然不动。下焦为之臣使。宣布其气。行至中焦。入于脾胃。乃能化食。今因饮食郁遏。少阳三焦之气不得宣通。故生寒热诸症。医者不识。呼为寒疾。误人多矣。宜用柴胡化滞汤。通表里而双解之。食重者宜下。若外无寒热表症。但觉胸膈不宽者。痰裹食而不化也。宜用加味二陈汤。又有生冷伤脾者。脉来沉缓无力。(审脉之有力无力而定虚实之治)宜用香砂理中汤。更有胸腹不觉。咳嗽气急。
    四肢无力。大便不甚通畅。脉沉弦细。按之无力。下焦虽是虚寒。中焦又有浮热。先以养血健脾汤。开其痰食。再以八味地黄丸。实其下焦。方为得法。至若饮食积久。或伤之太过。中气闭塞。以致猝然僵仆。昏不知人。名为食厥。甚则四肢拘挛。状如中痰。亦用加味二陈汤。
    脉沉细缓者。宜加姜桂。不可误认痰症。妄用痰剂。
    
    柴胡化滞汤
    柴胡黄芩半夏甘草枳壳浓朴山楂苏子桔梗伤食而用柴胡。以其能升少阳之气也。
    
    加味二陈汤
    陈皮半夏白茯甘草枳壳浓朴杏仁山楂苏子桔梗大凡消食化痰。必须顺气。胸中不宽。故用苏桔。若在脐腹以下。宜用青皮香附。
    
    香砂理中汤
    人参白术炮姜甘草砂仁香附藿香滞重去白术。加枳壳。浓朴。寒甚加肉桂。
    
    养血健脾汤
    方见脾胃门。
    
    冲和丸
    陈皮半夏枳壳浓朴神曲杏仁(各一两)黄芩桔梗(各五钱)脾居中央。寒之不觉其寒。热之不觉其热。饮食易化。百病不生。故云冲和。今为饮食所伤。失其旧职。
    用此消其积滞。复其冲和之旧矣。故以冲和为名。痰滞胶固者。再加莪术。
    
    物性相制药
    索粉不化。宜加杏仁。狗肉亦用。牛肉伤加红曲。鱼伤加橄榄。面食豆腐。加萝卜子。粽子粘食。加白酒药。
    肉食加山楂。果子菜蔬。加麝香。煎炒浓味。加淡豆豉。
    

[卷下] 伤酒
    酒者。清冽之物。不随浊秽下行。惟喜渗入者也。渗入之区。先从胃入胆。胆为清净之腑。同气相求也。胆之摄受无几。其次从胃入肠。膀胱渗之而出。其所存之余质。惟胆独当之。是以善饮者。必浅斟缓酌。以俟腹中之渗。若连飞数杯。倾囊而出耳。酒虽一物。却有数种之不同。辛者能散。苦者能降。甘者缓而居中。淡者能利小便。
    善饮之人。先天元阳本浓。所以膀胱能渗。但宜少饮。不宜多用。少则流气活血。多则耗血损神。善饮者又借酒为元气。戒之则形体必瘦。大抵天地之道无他。中而已矣。且膏粱贫贱。各自有病。富贵之家。多色多酒。不致生病。贫贱之夫。少饮辄病。近色则损。此其故何也。盖膏粱之人。嗜酒者远色。近色者节饮。而且无奔走负重之劳。经营谋虑之苦。一有酒色。安寝休息。浓味填补。病从何来。若酒色双有者。亦非美事。至于贫贱不遂之人。经营谋虑劳其心矣。奔走负重伤其力矣。再有酒色之伤。神气几何。堪如是之斫丧耶。汪颖曰。人知戒早饮。而不知夜饮尤甚。醉饱就枕。热壅三焦。伤心损目。夜气收敛。酒以发之。乱其清明。劳其脾胃。停湿助火。因而致病者多矣。其有伤于酒者。
    治之宜分表里。切恶寒发热。身首俱痛。湿热在经。闭塞本身元气。宜用柴葛解肌汤。发汗以彻皮毛之邪。如谵语烦渴。
    人事不清。宜用栝蒌枳实汤。大便不通。脉沉有力者。法当下之。如有小便不利。腿足发热者。酒热积于下焦。宜用加减柴苓汤。诸书言酒皆云。无形元气受伤。但可发汗。不可妄下。以伤有形阴血。吾观饮酒之时。非无嘉淆。未饮之前。亦有谷食。不可以前说为拘也。(按酒能乱性又能助湿奈嗜酒者隐戕其身何不知审慎如是耶)
    柴葛解肌汤
    羌活干葛柴胡川芎半夏枳壳桔梗浓朴山楂黄芩山栀甘草
    栝蒌枳实汤
    贝母栝蒌霜枳实陈皮桔梗白茯甘草山栀黄芩当归加半夏更妙。
    
    加减柴苓汤
    柴胡黄芩半夏甘草赤茯猪苓泽泻赤芍枳壳浓朴


前一页 ◇ 咳嗽
后一页 ◇ 黄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