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痛风
    痛风者。遍身疼痛。昼减夜甚。痛彻筋骨。有若虎咬之状。故又名为白虎历节风。有痛而不肿者。有肿而且痛者。
    或头生红点。指肿如捶者。皆由肝经血少火盛。热极生风。非是外来风邪。古今诸书。皆以风湿为言。疑误舛谬。
    害人不浅。素邮袁体庵先生出。改正其非。讲明其理。始知痛风。由于风热血燥也。所制逍遥散一方。每使病者。连服百剂。不终其剂者。日后变为疠风。屡试屡验者也。识者珍焉。(按袁氏心传世乏刊本展转抄缮错谬甚多惟其中名言阐发启迪后进匪浅)
    加减逍遥散
    当归白芍熟地川芎柴胡防风薄荷连翘山栀麦冬甘菊丹皮

[卷上] 劳倦
    劳倦者。奔走劳力之后。恶寒发热。脉来弦数。状类风寒。但初起必有劳倦之因。自可为辨也。设若劳倦而感风寒。
    又极难辨。但劳倦之人。一周时许。自然汗出而解。若四五日不解者。又属之风寒也。治之之法。先用清胃散火汤。治其标邪。后用加味地黄汤。培其根本。盖火之有余。必因水之不足。少年得此。日后每成虚痨。不可不察也。
    若清散之后。脉沉细缓。或洪大无力者。治当益气养血。又非地黄丸。所司也。东垣言劳倦之病。脉来洪大。虚而不长。当以甘温补之。然初起有火。未可骤与。必先清热健脾。方可议补。(阐发先后用药之理句句详明)
    清胃散火汤
    山楂浓朴山栀黄芩陈皮枇杷叶麦冬当归白芍防风柴胡干葛

[卷上] 痰火
    痰火为病。恶风发热。脉来弦数。全与伤寒无别。但听其咳嗽气急。可以知其为痰火也。夫痰火之起。由于脾经血少。胃火太甚。熬煎津液为痰。上传于肺。故令咳嗽气急。然胃火一动。相火翕然从之。所以恶寒发热。宜用舒中芍药汤三四剂后。脉宜和缓。若弦数不减。数大有力。是为孤阳无阴。多主于死。若脉来微减或细数者。法当看其痰色。如咳吐黄痰。胸中不快。食积生痰。宜用栝蒌枳实汤。如痰色青白。稀而不稠者。肾虚水沸为痰。宜用加味地黄汤。滋水以制火。不必拘于治痰也。又有初起之时。外无寒热诸症。内无烦热气急。但见神昏不安。肢体无力。
    声音低小。饮食不进。脉来沉细无力者。宜用香砂六君子汤。甚则八味地黄丸。亦可用也。
    
    舒中芍药汤
    陈皮半夏白茯甘草柴胡黄芩枳壳桔梗白芍木通贝母栝蒌霜天冬有食加浓朴。
    
    栝蒌枳实汤
    陈皮白茯甘草枳实栝蒌霜贝母当归桔梗山栀黄芩
    加味地黄汤
    熟地山药白茯丹皮山萸肉泽泻天冬麦冬桔梗甘草牛膝(倍用)
    香砂六君子汤
    陈皮半夏白茯甘草人参白术砂仁香附藿香

[卷上] 咳嗽
    有声无痰。谓之咳。肺气伤而不清也。有痰无声谓之嗽。脾湿动而生痰也。有声有痰。谓之咳嗽。脾生痰而传于肺也。风寒劳嗽。自有本条。四时咳嗽。不可不辨。丹溪云。春是上升之气。夏是火炎上最重。
    秋是湿热伤肺。冬是风寒外束。所谓上升之气者。春天木旺。肝火太甚。乘于肺金。故令咳嗽。宜用清肝宁嗽汤。
    脉必弦数可据。久而不止。宜用归芍地黄汤。盖肾水。乃肝木之母。肾水虚弱。无以为发生滋荣之本。故内热而咳。
    归芍地黄。是治其本也。所谓火炎上者。夏月心火用事。乘于肺金。有如金被火克。五行相贼。其症极重。若不急治。
    直至交秋方止。咳久多成痨怯。亦用归芍地黄汤。或天王补心丹。无不可也。所谓湿热伤肺者。秋分之后。燥金用事。所起之风。全是一团干燥之气。不比秋分之前。热中有湿也。是以无草不黄。无木不凋。人身应之。肺胃干燥。
    津液枯槁。所以作咳。丹溪反言湿热伤肺。当亦传刻之误。未可执为定论也。亦用归芍地黄汤。所谓风寒外束者。冬月天令严寒。易至伤人。感于风者。
    脉来细缓。感于寒者。脉来浮数。自可辨也。大抵四时咳嗽。虽有不同。而东南之地。往往多热多痰。先用清金化痰之剂。方可各治其本。不可骤用地黄泥药。(名言卓识)极为紧关。又有咳嗽气急。胸中不宽者。治之宜分虚实。实者脉来沉滑。可用二陈消食之剂。若脉来弦细微数。微寒微热。大便不甚通畅。欲出不出。极为危险。既不可攻。又不可补。惟有养血化痰。健脾消食。听天由命而已。此条诸书未有。不得草草忽过(辨论超豁认理真切分四时以用药阐古书之未发按咳嗽之源内经有聚于胃关于肺之指示要在细心研究而自得也)
    清肝宁嗽汤
    柴胡黄芩花粉甘草陈皮白茯当归白芍麦冬丹皮桔梗贝母
    归芍地黄汤
    当归白芍麦冬桔梗熟地丹皮山药白茯泽泻山萸
    宁嗽健脾汤
    当归白芍麦冬陈皮山楂神曲杏仁贝母泽泻苡仁胸不宽加浓朴。
    

[卷上] 
    喘之病。方书皆名哮吼。为其声之恶也。此因误啖盐酱咸物。抟结津液。熬煎成痰。胶粘固结。聚于肺络。
    不容呼吸出入。而呼吸正气反触其痰。所以喘声不止也。肺有痰热。毛窍常开。热气得以外泄。所以伏而不发。
    一遇秋冬寒气外束。邪热不得宣通。故令发喘。脉来浮数。滑大者。宜用定喘汤。发去标邪。再用加减鸡鸣丸。
    常常服之。自可除根。每日饮食只宜清淡。不宜浓浓。盖人身之痰。不能自动。必随脾之健运。贮于肺络。结为窠囊积饮。如蜂子之穴于房中。莲实之嵌于蓬内。生长则易。而剥落则难。全要胃气清虚。则痰之上注者。得以返还于胃。然后可从口而上越。或从肠而下达。今人肥甘浓味。日不绝口。兼之饮食不节。虽有医药。庸有济乎。此乃气分之病。或有传于血分。而为喘急失血者。先吐痰后见血。犹为积热。先吐血后吐痰者。阴虚火动。照根据怯症调治。
    一切燥药。毫不可尝。推而广之。病属热者固多。而肺寒者亦有。不可泥定是热。凡脾胃虚寒。气不能运。积成冷痰。上注于肺。亦成喘。其人四肢厥冷。脉沉细缓。按之无力。即其候也。
    宜用六君子汤。加款冬金沸杏仁炮姜治之。但热者多。而寒者少。又不可不察耳。
    喘之病。痰火为本。而外感内伤之因。所触不同。未可以一端尽也。寒伤肺喘。脉必数大。可用定喘汤散风伤肺喘脉必细缓。自汗恶风。宜用参苏饮解之。因于气者。其脉必沉。因于食者。脉必弦滑。因于色者。脉沉细数。治之又有不同。今人一遇是症。便以定喘为主。何致胶固若此耶。
    
    定喘汤
    半夏杏仁冬花苏子桑皮麻黄甘草黄芩白果青铅生姜
    加减鸡鸣丸
    陈皮(一两)半夏(四钱)白茯(一两)甘草(五钱)贝母(一两)栝蒌霜(一两)冬花(一两)天冬(二两)黄芩(一两)知母(一两)桔梗(一两)枇杷叶(五钱)玄明粉(三钱)炼蜜为丸。
    

[卷上] 青筋
    青筋之症。恶寒发热。状似风寒。但胸腹作痛。遍身发麻。或唇口作麻。即其症也。北方谓之青筋。南方谓之乌沙。此因郁怒伤肝。木邪贼土。触动湿痰。气逆而血亦逆。故令胀痛欲死。脉来洪数者。宜用活血化痰汤。若脉来细缓。四肢厥冷者。宜用香砂理中汤。古方治此。不过清热消食。而疏气活血之药。毫不知用。内经云。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气血不得宣行。后成此病。宣通气血为第一义也。但此血气上攻。多有暴病暴死者。不可不知也。
    
    活血化痰汤
    陈皮半夏白茯甘草大腹皮枳壳木香玄胡归尾黄芩
    香砂理中汤
    人参白术炮姜甘草香附砂仁藿香(加)玄胡半夏木香


前一页 ◇ 瘾疹
后一页 ◇ 气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