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咳嗽哮喘] 百日内嗽
    曾氏曰。百日内婴儿。咳嗽痰壅。睡中不宁。亦因产后感风而得。不可过用表散。宜惺惺散、贝母汤。
    王肯堂曰。此名乳嗽。实难调理。亦恶症也。当审虚实。实者散之。虚者补之。其症气粗痰盛。口疮眼热。发散后。
    可微利之。比金丸等主之。散其实也。其症呕吐惊悸。困倦自汗者。宜补肺散、益黄散、天麻散。补其虚也。大抵治惊嗽。琥珀散、天麻丸。乃要药也。用天麻、蝉蜕、僵蚕、人参、川芎、甘草、硼砂、胆星、天竺黄、白附子、雄黄、金箔末之。蜜丸芡子大。金箔为衣。薄荷汤下。此治百日内嗽不止。远胜诸药。
    

[卷四\咳嗽哮喘] 哮喘原由症治
    张兼善曰。哮喘遇冬则发者。有二症。一由内外皆寒。须用东垣参苏温肺汤。一由寒包热。用越婢汤加半夏。
    虞抟曰。喘促喉中如水鸡声者。曰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
    李曰。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
    鳌按。哮症。古人专主痰。后人谓寒包热。治须表散。窃思之。大都幼稚多吃咸酸。渗透气脘。一遇风寒。
    便窒塞道路。气息喘促。故多发于冬初。必须淡饮食。行气化痰为主。禁凉剂。恐风邪难解也。禁热剂。恐痰火易升也。苏子、枳壳、青皮、桑皮、桔梗、半夏、前胡、杏仁、山栀。皆治哮必用之药。李士材谓先于八九月未寒时。用大承气下其热。至冬寒无热可包。此法颇好。曾试之。亦效。而又有食哮。宜清金丹。有水哮。宜水哮方。有风痰哮。
    宜千导痰汤。有年久哮。宜皂角丸。或青皮散。
    钱乙曰。喘症有由肺盛。复有风冷者。胸满短气。气急喘嗽。上气。当先散肺。后发散风冷。散肺泻白散。风冷大青膏。有由肺脏怯弱者。其唇白色。当补肺。阿胶散。若闷乱气粗。喘促哽气者。难治。肺虚损故也。脾肺病久。则虚而唇白。脾者肺之母也。母子皆虚。不能相营。故曰怯。肺主唇。唇白而泽者吉。白如枯骨者死。
    阎孝忠曰。小儿喘病。甚于咳嗽。然有虚实冷热之分。实热者。清肺饮加五和汤加姜、葱。及泻肺汤。经云。喘息皆因气有余。盖肺主气也。虚冷者。补肺散。坎离汤。此肺虚感风。气不升降。致有是症。及用定喘饮常验。不拘冷热皆可服。痰涎失音。二圣散。
    娄全善曰。喘急之症。有因暴惊触心者。有因寒邪壅盛者。有因风邪外客者。有因多食咸酸痰滞者。有因膏粱积热。
    熏灼清道者。然喘与气急。有轻重之别。喘则欲言不能。隘于胸臆。气急。但息短。心神迷闷耳。治法。因惊者。化痰定喘丸。寒伤肺气者。小青龙汤。风邪伤肺者。三拗汤加减。咸酸伤肺者。食生豆腐。热伤肺者。清肺饮。喉声如锯者。
    半夏丸。前症多因脾肺气虚。腠理不密。外邪所乘。真气虚而邪气实者为多。若已发则散邪为主。未发则补脾为主。设概攻其邪。则损真气。迳补其肺。则益其邪。
    

[卷四\咳嗽哮喘] 马脾风
    初虞世曰。马脾风者。暴喘而兼胀满也。大小便硬。宜急下之。用牛黄夺命散。后用白虎汤平之。马脾风。若患在百日内者。不治。
    吴绶曰。有马脾风者。因寒邪入肺。寒郁为热。痰喘上气。肺胀。若不速治。立见危亡。宜用辰砂二钱半。甘遂一钱半。轻粉五分。共为末。每取一字。以温浆水少许。上滴香油一点。挑药在油花上。待沉下却去浆水。灌之。即名马脾风散。此方甚妙也。
    

[卷四] 啼哭
    泪为肝液。哭乃肺声。风袭肝脏。内外风并。惟风煽热。乘于心经。火热逞风。刑铄肺金。金木相击。悲哭声惊。
    或日或夜。阴阳互争。亦因母怒。乳哺热生。热移肝脏。肝火莫平。乃多惊哭。其用弗宁。亦因母欲。孕时过淫。淫火炎炽。致令毒停。既生之后。有触哭应。亦因母冷。孕时寒凝。邪气入胞。儿与之迎。生后邪郁。儿腹膨。正气相搏。
    张啼倾。亦因父气。肾弱亏精。儿禀之产。肾阴不荣。虚火炎上。忽作啼鸣。丹溪论此。必致归冥。然则啼哭。病因匪轻。或寒或热。或吓或撄。或胸腹痛。或触神灵。务观其势。各究其情。勿云常事。任彼涕淋。
    

[卷四\啼哭] 啼哭原由症治
    巢元方曰。小儿有啼者。在胎时其母伤于风冷。邪气入胞。伤于脏腑。故儿生之后。邪犹在儿腹内。邪动与正气搏则腹痛。故儿张蹙气而啼也。钩藤膏。
    钱乙曰。小儿惊啼者。谓睡梦中忽然啼而惊觉。邪热乘心也。安神丸。寒夜啼者。脾脏寒冷。当夜阴盛之时相感。
    故痛而啼也。钱氏当归丸。热夜啼者。腹热痛。夜啼面赤。唇焦便赤。用人参汤下三黄丸。
    张涣曰。婴儿在胎之时。其母将养一切不如法。及取凉饮冷食过度。冷气入儿肠胃。使胎气不强。致生下羸弱多病。
    俯仰多啼。名曰啼。宜养脏汤。
    王履曰。小儿夜啼有四症。一曰寒。二曰热。三曰口疮重舌。四曰客忤。寒则腹痛而啼。面青白。口有冷气。手足腹俱冷。曲腰而啼。宜六神散、益黄散。热则心躁而啼。面赤。小便赤。口中热。腹暖。或有汗。仰身而啼。或上半夜仰身有汗而啼。面赤身热者。必痰热也。到晓方息。宜导赤散加黄芩。口疮重舌。则吮乳不待。口到乳上即啼。身额皆微热。急取灯照之。根据口疮重舌为治。客忤者。或见非常之物。与未识之人。或经神庙佛寺。与鬼神气相忤而啼。有日啼惊。夜必黄昏前后尤甚者。钱氏安神丸。
    庞安常曰。小儿夜啼。作心经有热有虚治之。灯心散、黄连饮、蝉花散。月内夜啼惊搐者。乃胎中受惊所致。镇惊散。有痰者。抱龙丸。
    李曰。初生月内多啼者。凡胎热、胎毒、胎惊。皆从此而散。且无奇疾。
    鳌按。李氏此说。甚是。故凡儿啼。只宜轻手扶抱。任其自哭自止。切不可勉强按住。或令吮乳止之。若无他病。亦不必服药。以上诸家方治。亦为有他病者备用。非谓夜啼必服药也。
    

[卷四] 
    汗为心液。心阳固留。在内为血。发外汗流。伤于客感。汗浮。发汗而汗。邪随汗休。必以汗愈。去病之由。
    汗而为病。
    病从汗搜。自汗盗汗。二者是求。阴虚阳凑。发热汗稠。阳虚阴乘。发厥汗。心肾俱弱。自汗堪忧。腠疏肤嫩。邪热内仇。热搏心主。液不内兜。睡中汗出。其醒则否。或伤冷热。阴阳相勾。津液走泄。肌体遍周。此皆盗汗。惟虚是谋。
    饮食饥饱。胃汗外投。惊而夺精。心汗浏浏。持重远行。肾汗悠悠。疾走恐惧。肝胆汗游。力作劳苦。脾汗飕。经言脏腑。各不相侔。总之汗病。日久体柔。骨蒸疳瘵。惊痫筋抽。黄瘦疲弱。汗冷如揉。凡诸变症。悉皆可愁。他如阳脱。
    其汗在头。心空之汗。当心逗遛。命绝之汗。如珠如油。各从病决。医法方优。
    

[卷四\汗] 自汗症治
    钱乙曰。六阳虚汗。上至顶。不过胸也。不须治之。
    曾氏曰。小儿脾虚。自汗。多出额上。沾黏人手。速救胃气。沉香饮。脾虚泻自汗。遍身冷而出有时。遇泻则无。
    泻过即有此候。大虚急当补脾。益黄散、参苓白术散。肺虚自汗。右脸色多白。肺脉按之无力。盖久因咳嗽连声不已。
    痰滞不活。乃肺经虚气上壅。致令汗出。宜补肺散。及以藿香饮调脾。此又益母救子之义也。慢惊自汗。遍体俱有。其冷如冰。此症已危,金液丹、固真汤。实症自汗。外因感冒风邪发热。无问昏醒。浸淫汗出。当急救表解肌。百解散。胃怯汗。上至顶。下至脐。此胃虚。当补胃。益黄散。
    


前一页 ◇ 咳嗽原由症治
后一页 ◇ 盗汗症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