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痞满
    【纲】仲景曰。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目】朱肱曰。大抵结胸与痞。皆宜下。然表未解者。不可攻也。仲景云。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汗出表解。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
    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此以医下之也。若复下之。其痞益甚。甘草泻心汤。盖此非结热。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
    下利而心下痞。服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利不止者。当治其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盖前二泻心。皆治中焦。此利在下焦。只治中焦。则利益甚耳。服石脂汤仍不止。当利其小便。五苓散。若太阳症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如十枣汤、大柴胡汤。皆治心下痞。此方尤难用。须是表症罢。不恶寒。身凉。其人汗出。发作有时。
    头疼。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疼。干呕短气者。乃可行十枣。表未解者。慎不可用也。大柴胡治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非大柴胡不可也。若发汗吐下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此是主解后心下痞硬症。
    【纲】仲景曰。伤寒五六日。呕而不发热者。柴胡汤症具。而以他药下之。若心下满而硬痛者。
    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目】柯琴曰。此为柴胡坏症。故用泻心而不与柴胡。
    【纲】仲景曰。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目】柯琴曰。胸中为里之表。满者。虚风所为也。
    【纲】仲景曰。太阳与少阳并病。脉弦。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目】朱肱曰。心下满而不痛。此名痞也。伤寒本无痞。应身冷。医反下之。遂成痞。枳实理中丸最良。仲景治痞气诸汤中。有生姜半夏二泻心汤。俱平和。宜用之。半夏泻心。治满而不痛之痞。
    此汤盖本理中人参黄芩汤方也。
    审知是痞。先用桔梗枳壳汤尤妙。缘桔枳行气下膈。先用之。无不验也。结胸与痞。关脉须皆沉。若关脉浮者。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以关浮则结热。三黄能泻肝也。若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病患心下痞。与泻心汤不解。发渴口燥。小便不利者。五苓散。
    【纲】仲景曰。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目】陶华曰。痞者因太阳症。当服麻黄汤。而误用承气下之。而成痞满。此因虚邪留滞。若欲下之。必待表症罢而后可宜。小柴胡加枳桔汤。
    【纲】仲景曰。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龙骨牡蛎汤主之。
    【目】鳌按。此妄下。热邪内攻。以致亡阴之变也。
    【纲】仲景曰。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症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目】楼英曰。此屡妄下。两候之久。柴胡症仍在。因其人不虚。故枢机有主。而不致成坏病。与小柴胡汤和之。
    表症虽或已罢。而内尚不解。以前此妄下之药。但去肠胃有形之物。而不能泄胸中气分之结热也。急者。满也。但满而不痛。即是痞也。
    

[卷十二] 胁满腹痛
    【纲】仲景曰。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目】王肯堂曰。邪气传里。必先自胸而胁。以次经心腹而入胃也。是以胸满多带表症。胁满多带半表里症。如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又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二者属表。须汗之。盖胸中至表尤近也。及胁则更不言发汗。但和解而已。经曰。设胸满胁痛者。及胸胁满不去者。与夫本太阳病不解。传入少阳。胁下硬满。干呕。往来寒热。脉沉紧者。
    俱宜小柴胡和解之。大抵邪初入里。尚未停留为实。但郁积生满者。和解斯可矣。若留于胸中。
    聚而为实者。又非吐下之不可已。如发汗。若下之。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若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胸中有寒。瓜蒂散。二者均是吐剂。又当知栀豉吐虚烦客热。瓜蒂吐痰实宿食也。
    鳌按。此言伤寒五六日中风者。乃本伤寒病。至五六日更中风也。
    【纲】仲景曰。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目】陶华曰。胸满者。胸膈间气塞满闷也。非心下满。胁满者。胁肋下气填胀满也。非腹中满。盖凡邪自表传里。必先胸至胁以至心腹入胃也。
    柯琴曰。身热恶风。颈项强。桂枝症未罢。胁下满。已见柴胡一症。盒饭用小柴胡去参、夏。
    加桂枝、栝蒌以两解之。不任桂枝而主柴胡者。从枢故也。
    【纲】仲景曰。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者。小柴胡汤主之。
    【目】张云岐曰。此是邪从少阳而入阳明者。何以见之。潮热者。阳明症也。然阳明犹未实也。
    又何以见之。曰。大便溏。小便自可。岂有胃已实而二便如此者乎。胸胁苦满。而用小柴胡和之。
    使热邪仍自少阳而解。可不复入阳明也。
    鳌按。前条四五日。身热恶风项强。与胁满齐见。是太阳少阳并病也。此条潮热便溏。小便自可。与胁满齐见。是阳明少阳合病也。若云传入。则必先有太阳阳明之症。然后渐见少阳症矣。此不可不察。
    【纲】仲景曰。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而汗出解也。
    【目】王履曰。不大便。属阳明。然胁下硬满而呕也。不犹在少阳部分乎。至舌上起有白苔。
    则全由痰饮溢于上焦也。
    【纲】仲景曰。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用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目】成无己曰。胸胁满。以邪气初入里。未停留。为湿气痰积而不行。致生满也。和解可矣。
    若腹中急痛。邪渐入里矣。急痛者。即满痛也。
    鳌按。此条已偏于半里矣。
    【纲】仲景曰。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
    脉弦细者。与小柴胡汤。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症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目】鳌按。此条坏病。尚由太阳病不解而来。已有坏之之机。故一入少阳。即患胁满干呕寒热不食也。更兼吐下汗针。更不知变生何病矣。故必审之。知犯何逆。然后可随所犯而以法治。非既入少阳。再加吐下汗针之后。而成坏病也。
    【纲】仲景曰。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
    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而饮水呕。食谷哕者。柴胡不中与也。
    【目】鳌按。此太阳中风误下之坏病。非柴胡症也。故与柴胡汤而必下重。犹是误与之也。
    【纲】仲景曰。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初服微烦。复服汗出。则愈。
    【目】许叔微曰。本条着眼微结二字。微结者。对大结胸而言。是指心下痞。其病留着胸胁间。
    故胸胁满微结五字。当作一句看。与心下痞硬。心下支结同义也。
    【纲】仲景曰。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目】陶华曰。腹满者。邪入太阴脾土也。常痛为里实。须下之。承气汤。时减者为里虚。当温之。理中汤。若表解。内不消。非大满。犹生寒热。是邪未全入里。亦未可下。若大满大实。兼有燥屎。是邪已入腑。虽得之四五日。亦为可下。大抵阳邪为实。则腹满而咽干。阴邪为寒。则腹满而吐利。食不下。若已经吐下后而腹满者。治法又各不同。是又不可不知者也。有腹满痛。由脾不胜水。水与气搏皮肉之间。腹中漉漉有声。小半夏茯苓汤加桂枝。下利腹满。身疼痛。先温其理。
    四逆汤。后攻其表。桂枝汤。发汗后。腹满。当温。浓朴半夏生姜人参汤。吐后腹满。当下。少与调胃承气汤。下后腹满。宜栀子浓朴汤。腹胀满者。阴阳不和也。桔梗半夏汤。
    张介宾曰。若小腹硬痛。小水自利。大便黑。身目黄者。属蓄血痛。亦用寒剂加行血药。下尽黑物自愈。凡伤寒腹中痛甚。但将凉水一盏与饮之。若痛稍可者。属热痛。当用凉药清之。以上皆实热症也。必脉来沉实有力方是此症。若微弱者。仍当审察从缓治之。若饮水愈痛。此为寒痛。急用温药和之。和之不已。而或四肢厥冷。呕吐泻利者。急用热药救之。但须详脉之有力无力。方为良法耳。
    朱曰。有胃脘之阳不散。致腹中痛者。须知之也。
    


前一页 ◇ 结胸
后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