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手足汗
    【纲】仲景曰。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三阳并病。太阳症罢。但发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而谵语。下之则愈。大承气汤。
    【目】王肯堂曰。胃主四肢。为津液之主。故病则手足汗出也。手足汗出为热聚于胃。是津液之旁达也。
    二者俱手足汗出。一则大便初硬后溏。胃中冷不别水谷。故不可下。一则大便难、谵语。阳明症具。故宜下。
    陶华曰。四肢者诸阳之本。热聚于胃。则津液旁达于手足也。蕴热则烦躁谵语。挟寒则水谷不分。此则承气理中之不同处也。
    柯琴曰。但手足汗出。则津液之泄于外者尚少。小便不利。则津液不泄于下。阳明所虑者亡津液。此更虑其不能化液也。
    阳明以胃实为病根。更当以胃寒为深虑。
    

[卷十] 蓄血
    【纲】仲景曰。阳明病。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其人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当汤下之。
    【目】王好古曰。初便褐者重。再便深褐色者愈重。三便黑色者尤重。色变者。以其火燥也。
    如羊血在日中。须臾变褐色。久则渐变黑色。即此意也。当详察之。
    鳌按。此实阳明未病前症。前此不知。今因屎硬为阳明病。硬则当难。而反易。病机之变。其原尚由太阳病阳明未病时。先有宿血。血主濡。故不硬而反易。且火极反见水化。故血久则黑也。
    【纲】仲景曰。病患无表里症。发热。七八日不大便。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宜抵当汤。若脉数不解。而下利不止。
    必协热而便脓血也。
    【目】成无己曰。蓄血者。血在下焦。蓄聚而不散也。血菀于上而吐血者。谓之薄厥。血留于下而瘀积者。谓之蓄血。此由太阳随经。瘀热在里。血为热所搏。结而不行。蓄于下焦之故也。大抵看伤寒。必先观两目。次看口舌。然后自心下至少腹。以手按之。觉有满硬者。则当审而治之。
    如少腹觉有满硬。盒饭问其小便。若小便不利者。则是津液留结。可利小便。若小便自利。则是蓄血之症。可下瘀血。经曰。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又曰。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皆须抵当丸下之。愈。阳明症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亦是蓄血之症。血蓄于下。所以如狂者。经所谓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者是也。血瘀于下。所以喜忘者。内经曰。血并于下。乱而喜忘者是也。二者若有其一。则为蓄血症明矣。蓄血症又有轻重焉。如狂也。
    喜忘也。皆蓄血之甚。须抵当汤丸下之者也。如外已解。小腹急结。则为蓄血之轻者。桃仁承气利之。医之妙者。何也。在乎识形症。明脉息。晓虚实。知传变。其于形症之明者。众人所共识。
    又何以见其妙。必也形症之参差。众人所未识而独识之。且如病患无表里症。发热七八日。脉虽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此有瘀血。抵当汤。
    当不大便六七日之际。又无如狂喜忘之症。亦无少腹硬满之候。当是时。与承气者多矣。独能处以抵当汤。是为医之妙者也。何以知其有蓄血也。脉浮而数。浮则伤气。数则伤血。热客于气。则脉浮。热客于血。则脉数。因下之后。浮数俱去。则已。若下之后。数去。但浮者。则荣血间热去。
    而卫气间热在。为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也。及下之后。浮脉去而数不解者。
    则卫气间热去。而荣血间热在。热气合并。迫血下行。胃虚协热。消谷善饥。血至下焦。若下不止。
    则血得以去。泄必便脓血也。若不大便六七日。则血不得出泄。必蓄在下焦为瘀血。是用抵当汤下之。此实疾病之奇异。医法之元微。能审此者。真妙医也。
    张元素曰。或问攻下之法。须外无表症。里有下症。然后可攻。上言无表里症。况脉更浮数。
    何故可下。曰。此非风寒之病。是内伤致然也。若外不恶寒。里无谵语。但七八日发热。有烁津液。
    乃阳盛阴虚之时。苟不攻之。其热不已。而变生焉。故云。虽脉浮数。可下。不待沉实而后攻也。
    夫内伤者何。经曰。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伤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仲景之意。不外是理。凡伤寒当下之症。皆从太阳阳明在经之邪而入于腑。故下之。今不言阳明病。但云病患无表里症。此非自表之里而病也。但为可下。故编于阳明篇中。
    鳌按。前用抵当汤。虽表症仍在而罔顾者。急于救里也。用桃仁承气。虽外症已解。而邪甚者。
    仍当顾表也。此表里症俱无。而仍用抵当者。以表里热极也。合热是表热极。协热是里热极。无表症。是不头痛恶寒。无里症。是不烦燥口渴。
    前条大便反易。知血之瘀于中者已久。是验之于已形也。此条仍不大便。知血之在内者已结。
    是料之于未形也。六经惟太阳阳明二经多血。故俱有蓄血症。
    【纲】仲景曰。病患胸满痞痿。舌青口燥。但漱水不欲下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
    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
    【目】王好古曰。血症。古人用药。虽有轻重之殊。而无上下之别。今分作上中下三等。以衄呕唾吐血为上部。血结胸中为中部。蓄血下焦为下部。夫既有三部之分。故药亦当随其轻重也。汗多为衄血。脉浮。灸之咽燥为唾血。当汗不汗。热入于里者为呕血吐血。此在上也。犀角地黄汤。
    凉膈散加生地亦可。然衄呕唾吐俱在上。亦当以轻重分之。大凡血症皆不饮水。惟气症则饮之。宜详审。此症乃足太阴所主。脾所不裹。越而上行。所以有吐呕之候。实者犀角地黄汤。虚者黄芩芍药汤。凡病呕吐者。以脾所主。故俱用芍药主之。是知太阴药也。血结胸中。头痛身疼。漱水不咽者。衄也。无热胸满。漱水不咽。喜忘昏迷。其人如狂。心下手不可近者。血在中也。桃仁承气。
    蓄血下焦。其人发狂。小腹满硬。小便自利。大便反黑。及脐下疼者。抵当汤丸。如狂者。在中。
    发狂者。在下。
    吴绶曰。凡蓄血者。瘀血留结于内。盖伤寒病在太阳。当汗不汗。则瘀热在里。必血结也。大抵看伤寒病患。心下两胁少腹。但有硬满处。以手按则痛者。盒饭问小便如何。若小便不利。乃水与气也。若小便自利。为有血也。
    王肯堂曰。病患七八日后。两手脉沉细。微肤冷。脐下满。或狂或躁。大便实而色黑。小便自利者。此蓄血症也。若老幼气虚弱者。宜生地黄汤。
    

[卷十] 发狂
    【纲】仲景曰。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然如有热状。奄然发狂。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目】张介宾曰。伤寒发狂。本阳明实热之病。然复有如狂症者。虽似狂而实非狂。此中虚实相反。最宜详辨。不可忽也。凡实热之狂。本属阳明。盖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阳邪传入胃腑。热结不解。因而发狂。内经脉解篇曰。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其恶火者。热甚也。
    恶人者。以阳明厥则喘。则恶人也。其病甚。则弃衣登高。逾垣上屋。或数日不食。以四肢为诸阳之本。阳盛则实。实则能登高也。弃衣而走。热甚于身也。妄言詈骂。不避亲疏而歌者。阳盛为邪也。又曰。阴不胜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又曰。邪入于阳则狂。是皆以阳明热邪。上乘心肺。
    故令心志昏乱若此。此阳狂也。然伤寒病至发狂。是为邪热已极。使非峻逐火邪。则不能已。故但察其大便硬结。或腹满而坚。有可攻之症。则宜以大小承气。或凉膈散、六一顺气汤之类。下之可也。如无胀满实坚等症。而惟胃火致然者。则但以白虎汤、抽薪饮辈。泄其火邪自愈。
    鳌按。此为水湿之病。其人胃本不虚。只因水气怫郁,郁极而发。奄者。忽也。言忽然而狂也。
    【纲】仲景曰。太阳病。六七日。表症仍在。而反下之。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如狂者。
    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不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结症也。
    抵当汤主之。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忽自下。下者愈。其人不解者。
    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仁承气汤。阳明病。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当汤下之。
    【目】朱肱曰。发狂有二症。阳毒发狂。蓄血如狂。其外症与脉皆不同。病患烦躁。狂走妄言。
    面赤咽痛。脉实潮热。独语如见鬼状。此阳毒也。病患无表症。不发寒热。唇燥。但欲漱水。不欲入咽。其脉微而沉。小腹硬满。小便反利。大便必黑。身黄发狂。此血证谛也。大抵伤寒当汗不汗。
    热蓄在里。热化为血。其人喜忘而如狂。血上逆则喜忘。血下蓄则内争。甚则抵当汤丸。轻者桃仁承气汤、犀角地黄汤。须取尽黑物为效。
    血热蓄在膀胱。若用抵当汤。更须仔细。审其有无表症。若有蓄血症。而外不解。亦未可便用抵当。宜桂枝汤解外。缘热在膀胱太阳经也。
    张兼善曰。狂之所起。皆由阳盛。内经曰。阴不胜其阳。脉流薄疾。并乃狂也。又曰。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喑。难经曰。重阳者狂。重阴者癫。脉经曰。阴附阳则狂。阳附阴则癫。病源曰。阳邪并于阳则狂。阴邪并于阴则癫。即诸经之狂。为阳盛也明矣。伤寒热毒在胃。并于心脏。使神不宁而志不定。遂发狂也。其或狂言目反直视。又为肾绝。汗出辄复热。狂言不能食。又若失志。
    死。若此。则非药所及。
    张介宾曰。如狂症。本非实热。发狂症。亦有轻重。如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及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如狂二条。以太阳热邪不解。随经入腑。但未至发狂。故曰如狂。此以热搏血分。
    蓄聚下焦。故宜下也。近见伤寒家。则别有如狂之症。古人未及言者。盖或由失志而病。其病在心也。
    或由悲忧而病。其病在肺也。或由失精而病。其病在肾也。或由劳倦思虑而病。其病在肝脾也。此其本病已伤于内。而寒邪复感于外。则病必随邪而起矣。其症如狂。亦所谓虚狂也。而虚狂症。则外无黄赤之色。刚暴之气。内无胸腹之结。滑实之脉。虽或不时躁烦。而禁之则止。口多妄诞。而声息不壮。或眼见虚空。或惊惶不定。察其上。则口无焦渴。察其下。则便无硬结。是皆精气受伤。
    神魂失守之症。此与阳极为狂如冰炭。而时医不察。但见错乱。便谓阳狂。妄行攻泻。必致杀人。凡治此者。须辨阴阳。其有虚而挟邪者。邪在阳分。补中益气汤等。邪在阴分。补阴益气煎等。虚而无邪者。在阳分。四君、八珍、十全大补等。在阴分。四物、六味、左归饮、一阴煎等。阴虚挟火者。加减一阴煎。方治之宜。大略如此。而变症之异。则有言不能传者。能知意在言表。则知所未言矣。
    凡身有微热。或面赤戴阳。或烦躁不宁。欲坐卧泥水中。然脉则微弱无力。此阴症似阳也。名为阴躁。盖以阳虚于下。则气不归原。故浮散于上。而发躁如狂。速当温补其下。命门暖。则火有所归。而病当自愈。若误用寒凉之药。则必死矣。
    陈士铎曰。伤寒发狂。至登高弃衣詈骂。去生远矣。仲景以竹叶石膏汤救之。妙矣。盖阳明之火最大。非大剂白虎不救。世人往往畏用。特小其剂。如何能救。故用石膏必须三四两或七八两一剂。火势始能稍退。狂亦可少止。然石膏性猛。恐损胃气。必兼人参为妙。我更有一方。用白虎汤之半。而另加药味。方名祛热生胃汤。石膏、元参、麦冬各三两。茯苓一两。人参、车前各五钱。
    知母三钱。水煎。此方石膏、知母泻胃火。人参生胃气。元参去浮游之火。麦冬生肺阴。茯苓、车前。引火下行于膀胱。从小便出。且火盛必渴。渴必多饮水。用此二味以分湿。则水流而火自随水以散。方中泻火。又不伤气。似胜于白虎。一剂狂定。二剂渴减半。三剂渴止。火亦息。正不用四剂也。
    凡有火热发狂。或汗如雨。口渴舌燥。或生芒剌者。此方投之立效。断不至死也。
    鳌按。此四条。皆本太阳经症。但首条。误下热入。阳极扰阴。血燥而蓄于中。血病则知觉昏昧而发狂。所谓表病传里者。二条。亦病在燥血内结。皆属下后热入于里者。三条。血气皆重。故用桃仁承气以攻其里之结血。此则由于未下者。四条。喜忘乃发狂之根也。故虽未及发狂字。而亦当次入款内。
    四条。虽皆太阳症。然至热结。则传入阳明矣。即如喜忘一症。当其喜忘时。尚属太阳。
    迨阳明既病。而究其根由。因知前此太阳病时。已有喜忘之病情也。
    【纲】仲景曰。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目】黄仲理曰。又有火邪发惊狂者。医以火于卧床下。或周身用火逼劫汗出。或熨而成火邪。
    其人烦躁惊狂。起卧不安。仲景主方外。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亦可。
    凡灸及烧针后症似火劫者。兼用劫法治之。金匮风引汤尤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更捷。
    陶华曰。伤寒热毒。由胃并心。遂使神不宁。志不定。故发狂。始则少卧不饥。妄语妄笑。甚则登高弃衣。越垣上屋。皆由独阳亢极。热毒所致。非大下不止。亦有当汗不汗。瘀热在里。下焦蓄血如狂者。未至竟狂耳。
    难经。重阳者狂。即阳毒。脉洪大。或数实。狂言错语。烦躁干呕。面赤咽痛。潮热发斑。或下利黄赤。阳毒升麻汤、黄芩汤。时行热病。发狂。黑奴丸。经曰。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如狂而血下者。愈也。血症如狂。脉微身黄。唇燥漱水。无寒热。小腹满。小便不利。大便黑。犀角地黄汤。甚者桃仁承气汤、抵当丸。取下黑物为效。
    


前一页 ◇ 额汗
后一页 ◇ 发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