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头汗
    【纲】仲景曰。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然汗出则愈。
    【目】朱肱曰。汗出谵语者。有燥屎也。过经乃可下也。下之早。语言必乱。以表实里虚故也。
    病患表实里虚。元府不开。则阳气上出。汗见于头。凡头汗出者。五内干枯。胞中空虚。津液少也。慎不可下。下之者。谓之重虚。然头汗出者。有数症。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
    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有里也。汗出为阳微。
    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症。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已汗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表未解。柴胡桂枝干姜汤。心下紧满。无大热。汗出者。茯苓汤。
    刘完素曰。热入血室。或阳明被火。及水结胸。皆但头汗出。俱是热郁于内。而不得越者也。
    此数者。或吐或下。皆欲除其热也。
    朱震亨曰。血室。肝也。肝之热者。必移其热于心。遂令心气受伤。既不能主血。亦不能作汗。
    故但头有汗而不能遍及于身也。
    【纲】仲景曰。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饥不能食。但头汗者。
    栀子豉汤主之。
    【目】朱肱曰。病患表实里虚。元府不开。则阳上出而头有汗也。
    张介宾曰。头汗之症有二。一为热邪上壅。一为阳气内脱。盖头乃诸阳之会。凡伤寒遍身得汗。
    谓之热越。若身无汗。则热不得越而上蒸阳分。故但头汗出也。治热蒸者。可清可散。甚者可下。
    在去其热而病自愈。至气脱一症。则多以妄下伤阴。或克伐太过。或泄泻不止。以致阴竭于下。则阳脱于上。小水不通。而止见头汗。则大危矣。
    头汗脉紧数。有表邪当散者。小柴胡汤。或柴胡桂枝干姜汤。若有火邪。脉洪滑。内多烦热。
    头汗。当清者。人参白虎汤、益元散。若水结胸。心下满。头汗出者。大陷胸汤、小半夏茯苓汤。
    若便结腹胀疼痛。头汗者。承气汤。若诸虚泄泻。阳脱头汗者。速用独参汤、大补元煎。急救之。
    庶可保全。
    鳌按。此是下后变症。但头汗出者。心火上炎也。
    【纲】仲景曰。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者。身无汗。齐颈而还。
    腹满。小便不利。渴饮水浆。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目】许叔微曰。亦可用五苓散。
    刘完素曰。头者。诸阳之会。邪搏诸阳。津液上凑。则汗见于头。邪热内蓄。蒸发腠理。遍身汗者。为热越。身无汗。则热不得越。热蒸于阳。故但头汗出也。何者。以三阴经皆上至胸颈而还。
    不循于头。独诸阳脉上循于头耳。故为热不得越而上达者也。
    王好古曰。头汗出齐颈而还。血症也。额上遍多者。属心部。为血症也。独益中州脾土。以血药治之。其法无以加矣。
    王肯堂曰。头乃诸阳之会。热蒸于阳。故但头汗出也。三阴无头汗。其经不上头故也。遍身有汗为热越。但头汗出。热上达也。如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及热入血室。与其虚烦。或阳明被火。及水结胸数者。皆但头汗出。俱是热不得越。故或吐或下以除其热也。且邪但在表。则无头汗之症。
    必也寒湿相搏。与邪在半表里。乃有头汗也。如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及伤寒五六日。头汗。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
    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皆邪在表里两间。令头汗出也。湿家但头汗出。欲得被覆向火者。
    寒湿相搏。故头汗也。此皆不得谓之逆。然小便不利而成关格。若头汗者。阳脱也。经云。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生。有汗者死。又湿家下后。头额汗出而微喘者。亦阳脱也。经曰。湿家下之。额上汗出。
    小便不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二者乃头汗之逆。
    陶华曰。诸阳经络循于头。头汗者。邪搏诸阳也。里虚则不可下。内涸则不宜汗。头汗症。不可再汗也。谵语头汗。是为血热。属阳明。用承气汤。心中懊而头汗。栀豉汤。
    

[卷十] 额汗
    【纲】仲景曰。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为发黄。三阳合病。腹满身重。
    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出汗。手足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目】鳌按。此条之上。曰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睡眠。合目则汗。乃详病脉病情及病机也。本条乃言病状及治方也。必两条合参。而三阳合病之大要始得。合目则卫气行阴。更兼汗出。热淫于内也。
    

[卷十] 手足汗
    【纲】仲景曰。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三阳并病。太阳症罢。但发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而谵语。下之则愈。大承气汤。
    【目】王肯堂曰。胃主四肢。为津液之主。故病则手足汗出也。手足汗出为热聚于胃。是津液之旁达也。
    二者俱手足汗出。一则大便初硬后溏。胃中冷不别水谷。故不可下。一则大便难、谵语。阳明症具。故宜下。
    陶华曰。四肢者诸阳之本。热聚于胃。则津液旁达于手足也。蕴热则烦躁谵语。挟寒则水谷不分。此则承气理中之不同处也。
    柯琴曰。但手足汗出。则津液之泄于外者尚少。小便不利。则津液不泄于下。阳明所虑者亡津液。此更虑其不能化液也。
    阳明以胃实为病根。更当以胃寒为深虑。
    

[卷十] 蓄血
    【纲】仲景曰。阳明病。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其人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当汤下之。
    【目】王好古曰。初便褐者重。再便深褐色者愈重。三便黑色者尤重。色变者。以其火燥也。
    如羊血在日中。须臾变褐色。久则渐变黑色。即此意也。当详察之。
    鳌按。此实阳明未病前症。前此不知。今因屎硬为阳明病。硬则当难。而反易。病机之变。其原尚由太阳病阳明未病时。先有宿血。血主濡。故不硬而反易。且火极反见水化。故血久则黑也。
    【纲】仲景曰。病患无表里症。发热。七八日不大便。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宜抵当汤。若脉数不解。而下利不止。
    必协热而便脓血也。
    【目】成无己曰。蓄血者。血在下焦。蓄聚而不散也。血菀于上而吐血者。谓之薄厥。血留于下而瘀积者。谓之蓄血。此由太阳随经。瘀热在里。血为热所搏。结而不行。蓄于下焦之故也。大抵看伤寒。必先观两目。次看口舌。然后自心下至少腹。以手按之。觉有满硬者。则当审而治之。
    如少腹觉有满硬。盒饭问其小便。若小便不利者。则是津液留结。可利小便。若小便自利。则是蓄血之症。可下瘀血。经曰。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又曰。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皆须抵当丸下之。愈。阳明症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亦是蓄血之症。血蓄于下。所以如狂者。经所谓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者是也。血瘀于下。所以喜忘者。内经曰。血并于下。乱而喜忘者是也。二者若有其一。则为蓄血症明矣。蓄血症又有轻重焉。如狂也。
    喜忘也。皆蓄血之甚。须抵当汤丸下之者也。如外已解。小腹急结。则为蓄血之轻者。桃仁承气利之。医之妙者。何也。在乎识形症。明脉息。晓虚实。知传变。其于形症之明者。众人所共识。
    又何以见其妙。必也形症之参差。众人所未识而独识之。且如病患无表里症。发热七八日。脉虽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此有瘀血。抵当汤。
    当不大便六七日之际。又无如狂喜忘之症。亦无少腹硬满之候。当是时。与承气者多矣。独能处以抵当汤。是为医之妙者也。何以知其有蓄血也。脉浮而数。浮则伤气。数则伤血。热客于气。则脉浮。热客于血。则脉数。因下之后。浮数俱去。则已。若下之后。数去。但浮者。则荣血间热去。
    而卫气间热在。为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也。及下之后。浮脉去而数不解者。
    则卫气间热去。而荣血间热在。热气合并。迫血下行。胃虚协热。消谷善饥。血至下焦。若下不止。
    则血得以去。泄必便脓血也。若不大便六七日。则血不得出泄。必蓄在下焦为瘀血。是用抵当汤下之。此实疾病之奇异。医法之元微。能审此者。真妙医也。
    张元素曰。或问攻下之法。须外无表症。里有下症。然后可攻。上言无表里症。况脉更浮数。
    何故可下。曰。此非风寒之病。是内伤致然也。若外不恶寒。里无谵语。但七八日发热。有烁津液。
    乃阳盛阴虚之时。苟不攻之。其热不已。而变生焉。故云。虽脉浮数。可下。不待沉实而后攻也。
    夫内伤者何。经曰。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伤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仲景之意。不外是理。凡伤寒当下之症。皆从太阳阳明在经之邪而入于腑。故下之。今不言阳明病。但云病患无表里症。此非自表之里而病也。但为可下。故编于阳明篇中。
    鳌按。前用抵当汤。虽表症仍在而罔顾者。急于救里也。用桃仁承气。虽外症已解。而邪甚者。
    仍当顾表也。此表里症俱无。而仍用抵当者。以表里热极也。合热是表热极。协热是里热极。无表症。是不头痛恶寒。无里症。是不烦燥口渴。
    前条大便反易。知血之瘀于中者已久。是验之于已形也。此条仍不大便。知血之在内者已结。
    是料之于未形也。六经惟太阳阳明二经多血。故俱有蓄血症。
    【纲】仲景曰。病患胸满痞痿。舌青口燥。但漱水不欲下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
    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
    【目】王好古曰。血症。古人用药。虽有轻重之殊。而无上下之别。今分作上中下三等。以衄呕唾吐血为上部。血结胸中为中部。蓄血下焦为下部。夫既有三部之分。故药亦当随其轻重也。汗多为衄血。脉浮。灸之咽燥为唾血。当汗不汗。热入于里者为呕血吐血。此在上也。犀角地黄汤。
    凉膈散加生地亦可。然衄呕唾吐俱在上。亦当以轻重分之。大凡血症皆不饮水。惟气症则饮之。宜详审。此症乃足太阴所主。脾所不裹。越而上行。所以有吐呕之候。实者犀角地黄汤。虚者黄芩芍药汤。凡病呕吐者。以脾所主。故俱用芍药主之。是知太阴药也。血结胸中。头痛身疼。漱水不咽者。衄也。无热胸满。漱水不咽。喜忘昏迷。其人如狂。心下手不可近者。血在中也。桃仁承气。
    蓄血下焦。其人发狂。小腹满硬。小便自利。大便反黑。及脐下疼者。抵当汤丸。如狂者。在中。
    发狂者。在下。
    吴绶曰。凡蓄血者。瘀血留结于内。盖伤寒病在太阳。当汗不汗。则瘀热在里。必血结也。大抵看伤寒病患。心下两胁少腹。但有硬满处。以手按则痛者。盒饭问小便如何。若小便不利。乃水与气也。若小便自利。为有血也。
    王肯堂曰。病患七八日后。两手脉沉细。微肤冷。脐下满。或狂或躁。大便实而色黑。小便自利者。此蓄血症也。若老幼气虚弱者。宜生地黄汤。
    


前一页 ◇ 盗汗
后一页 ◇ 发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