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身痒
    【纲】仲景曰。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目】赵嗣真曰。虫行皮中状者。即太阳症言身痒是也。久虚者。以表气不足。津液不充于皮肤。使腠理枯涩。汗难出也。若谓虚则当补。毕究阳明受邪。为病邪可补乎。如活人用术附汤、黄建中汤辈。皆收汗药。则荣卫郁闭。邪无从出。内热发矣。何况又无吐利胃虚等症。病不在里。
    但皮肤中表气虚乏。理宜和解可也。莫若借用合半汤。或有热者。柴胡桂枝汤。庶几甘辛之剂。可以和其荣卫。通行津液而解也。
    程郊倩曰。此胃热协寒邪而郁于肌肤之症也。言久虚者。明所以不能透出肌表之故也。
    方中行曰。阳明主肌肉。腠理开。宜多汗。故以无汗为反也。无汗则寒胜而腠理秘。所以身如虫行状也。
    魏荔彤曰。如虫行皮中状者。此邪热欲出表作热作汗。而正气衰弱不能达之也。所以胃亦不能成实也。明以久虚。治者欲其热透表。必令其汗透表。然阳明已成里症。且中气虚。又无发汗法。
    惟有清其热。补其虚而已。但此汗非发汗也。亦非解肌也。乃补虚清热。两解表里。喻氏谓如人参白虎汤是也。此症言胃虚热则可。言胃寒则无据。太阳篇病将入里成胃实。多言胃未成实。不可遽下。合此可知病初传入阳明。亦多在经而不归腑。不可遽谓除下法无他治也。
    

[卷九] 身重
    【纲】仲景曰。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目】成无己曰。身重之由。有风湿。有风寒。有风寒湿俱见。有火逆。有易病。有三阳合病。
    虽所得不一。然悉属三阳。非但若身疼兼有里寒也。坏病有矣。寒则无之。识者鉴之。
    魏荔彤曰。潮热二字。原兼汗出而言。太阳发热汗出。自是汗。阳明大热汗出。自是潮。潮者。
    潮润。汗者。汗漫。各有意象。谚谓潮湿即此。乃由热气薰蒸。郁闷而作潮湿者。热也。湿既潮矣。
    无不兼热。不兼热则寒湿矣。方喻谓潮热在申酉戌三时燥气盛行而作。误也。潮热若必于此三时至。
    不又为少阳之病乎。不几为太阳如疟状乎。何取于阳明也。他条曰。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详蒸蒸之意。潮热之义可见。盖三日发汗不解。必发汗不如法。乃表症转属于里而蒸蒸发热也。太阳发热。自表而入里之热。阳明发热。自里而出表之热。太阳汗出而热。汗自汗。
    热自热。阳明汗出而热。热揣之有似汗。汗揣之有似热。大约其热经胃腑郁闷而出。与在表卫疏自出之汗。形状迥异。粘滞湿腻。着于衣被必粘。按之手足如蒸。此乃汗热二症各为一症。以此验胃热。洵要诀也。观此而三时作热之非明矣。脉经云。沾汗者。即潮热也。
    【纲】仲景曰。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
    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
    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
    【目】成无己曰。腹满身重难转侧。口不仁谵语者。阳明也。针经曰。少阳病甚。则面微尘。此面垢者。少阳也。遗尿者。太阳也。以阳明症多。故出阳明篇中。三阳合病。为表里有邪。若发汗攻表。则燥热益甚。必愈谵语。若下之。表热乘虚内陷。必额汗肢冷。自汗出者。三阳经热甚也。
    张元素曰。身重难转侧者。下后血虚。津液不荣于身也。身疼不能转侧者。风湿搏于经。而里无邪也。故二汤各有所主。
    鳌按。太阳少阳少阴。皆有身重。然非三经主病。故专列款于阳明。其余诸款有特见于一经者亦从此例。有二经并举。三经并举者。则以其款在三经二经中。俱为主病之故。阅者以意会之可也。如身重难转侧。为阳明主病。因列阳明经。其太阳少阳少阴。虽亦有身重难转侧症。而不但不于三经中各举此款。并不烦赘于阳明经者。以所主为重也。其他各经各款皆然。可以类推。
    

[卷十] 循衣摸床
    【纲】仲景曰。太阳中风。以火发汗。邪风被火。两阳相熏。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但头汗出。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可治。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怵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
    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
    【目】许叔微曰。有人病伤寒。小便不利。日晡潮热。手循衣缝。两手撮空。直视喘息。医见之皆走。此诚恶候。得之者十中九死。仲景虽有症而无法。但云脉弦者生。涩者死。已经吐下。难以下药。谩且救之。若大便得通而脉弦者。庶可治。与小承气一服。而大便利。诸疾渐退。脉且微弦。半月愈。或曰。下之而脉弦者生。此何意也。余曰。金匮云。循衣妄撮。怵惕不安。微喘直视。
    脉弦者生。涩者死。承气汤主之。余尝观钱仲阳小儿直诀云。寻衣领及捻物者。肝热也。此症在金匮列于阳明部。盖阳明者胃也。肝有热。淫于胃经。故以承气泻之。且得弦脉。则肝平而胃不受克。此所谓有生之理。读仲景论。不能博通诸方书以发明隐奥。不可也。
    王好古曰。许学士作循衣撮空。是肝热。风淫末疾。此论诚当。然莫若以为肺热之邪。其人必妄言乱语。难经云。肺邪入心为谵语也。
    赵嗣真曰。此条分三截看。自起句至如见鬼状一截。是将潮热谵语不恶寒不大便列为现症。下又分两截。以辨微剧之殊。微者但发热谵语。但字为义。以发热谵语之外。别无他症。用承气。
    日一服利止后服。见其热轻。犹恐过下也。
    若剧者起至涩者死。此热极危症。不可不决其生死。此阳热已极。若脉弦为阴未绝。犹可下之以复其阴。脉涩为阴绝。不必药矣。
    王肯堂曰。循衣摸床。危恶之候也。有二症。一由太阳中风。以火劫汗。因成坏病。捻衣摸床。
    此则小便利者生。不利者死。一由阳明里热之极。循衣摸床。此则脉弦者生。脉涩者死也。
    鳌按。楼全善云。尝治循衣摸床数人。皆用大补气虚之剂。唯一人兼振。脉代。遂于补剂中略加桂二分。亦振止脉和而愈。此亦偏治之法耳。由于偶中。未可奉为科律也。恐医者见楼氏之语。
    遽或效尤。以致杀人。故特识于此。阅者不可忽也。
    


前一页 ◇ 不得卧
后一页 ◇ 自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