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纲】仲景曰。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急数者。为传也。
    【目】庞安常曰。颇欲吐。就受寒之一日已见。是将来呕逆之机。已伏于此。
    【纲】仲景曰。少阴症。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目】韩祗和曰。此本少阴肾脏之病。但曰脉弦。弦犹带少阳之象。曰胸中实。胸中者阳明之分。况实则必有宿滞。故不尽从少阴温治之法。亦不可从阳明攻下之法。而用吐法也。
    朱肱曰。曾经汗下。关脉迟。胃中虚冷而吐者。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寒多不饮水而吐者。理中汤去术加生姜。吐利。手足逆冷。烦躁甚者。吴茱萸汤。若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
    

[卷九] 
    【纲】仲景曰。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弦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症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目】朱肱曰。伤寒咳逆。此症极恶。仲景经中不载。孙真人云。咳逆寻遍方论。无此名称。
    穷其状。咳逆者。哕逆之名。盖古人以咳逆为哕耳。大抵咳逆者。古人所谓哕是也。者。今人所谓干呕是也。扁鹊中藏经。治伤寒咳逆。丁香散。
    丁香、柿蒂各一分。甘草、良姜各半钱。沸汤点作一服。乘热猛吃。极效。
    三因有竹茹汤等方。亦有丁香散。竹茹汤、治阳症也。本事方治伤寒后咳逆。豆蔻汤。治阴症。
    丁香、茴香、肉豆蔻等药。若阳症不可用。凡咳逆。多有先热而后吃生冷。或凉药。多相激而成。
    盖阴阳二气相搏也。
    成无己曰。KT则但胸喉间气塞滞不得下通。然而无声也。哕则吃吃有声。二者相近。皆胃之疾。
    但有轻重耳。虚寒相搏。及饮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先搏。其人即KT。言胃气虚弱也。
    伤寒大吐下后。极虚。复发汗出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即是观之。皆胃疾可知矣。然KT为水寒相搏。宜小青龙去麻黄加附子。哕则热气壅郁。气不得通而成。轻者。但和解。
    如潮热。时时哕。与小柴胡是也。重者。必攻下。如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是也。伤寒有此。病已极矣。非若渴烦等轻缓之候也。
    鳌按。时时哕。内不解也。至腹部满加哕。比时时哕更加甚矣。
    【纲】仲景曰。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
    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必哕。
    【目】成无己曰。观此。哕为胃疾可知矣。大抵妄下后。胃则虚。气因逆。所以成哕。
    魏荔彤曰。阳明病至不能食。即有手足然汗出等症之假热。便不可误为胃实之热而攻之。致胃阳愈陷而脱。寒邪愈盛而冲。盖必作哕症。谷气将绝也。仲师再明为胃中虚冷之故。以其人本属胃冷而虚。并非胃热之实。欲医于能食不能食。辨胃之寒热也。且胃中之虚冷。不惟决于能食不能食。且决于能饮不能饮。若胃中真实虚冷。固不能食矣。且饮水必哕可与以阴寒攻破之剂乎。此虽有表症。且不治表而治里。虽有阳明假热之症。宁容不治真寒而治假热乎。所宜明辨而慎出之者也。
    【纲】仲景曰。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以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
    【目】成无己曰。胃虚得水。虚寒相搏。故哕也。吴茱萸汤、理中汤。活人用橘皮干姜汤、半夏生姜汤、羌活附子汤。
    陶华曰。哕者。即干呕之甚者也。其声浊恶而长。亦是有声而无物。病至于哕。则难治。盖因胃气本虚。汗下太过。或复饮水。水寒相搏。虚逆而成。又有热气壅郁。上下气不通而哕者。轻则和解疏利。甚则温散。若不尿腹满而哕。与咳逆脉散无伦者。虽神医不能措手矣。
    【纲】仲景曰。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目】王肯堂曰。仲景无方。活人。前部宜猪苓汤。后部宜调胃承气汤。
    鳌按。前数条。由胃冷之故。此条。由胃热之故。
    

[卷九] 干呕
    【纲】仲景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
    【目】朱肱曰。问有干呕者何也。答曰。大凡呕者。饮食不下。干呕者。今人所谓也。或因汗出。或因有水。或因下利。脾胃有热。故使干呕。宜官局桔梗汤最佳。仲景治汗自出干呕者。桂枝症也。身凉汗出。两胁痛。干呕者。十枣汤也。少阴不利脉微。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
    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也。少阴下利。里寒外热。脉微欲绝。干呕者。通脉四逆汤也。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也。
    张元素曰。或问小青龙与小柴胡症。皆呕而发汗。表里之症。大概仿佛。何故二方用药之不同。
    曰。伤寒表不解。里热未甚。不渴。欲饮水不能多。不当与之。以腹中热尚少而不能消水。停饮蓄积故作诸症。然水寒作病。非温热不能解。故用小青龙。发汗散水。原其理初无里症。因水寒以致然也。夫小柴胡症。系伤寒发热。热邪传入。在于半表半里之间。热气内攻。故生诸症。缘二症虽曰表里俱病。其中寒热不同。故用药有姜、桂、柴、苓之不同也。
    陶华曰。干呕者。空呕而无物出者也。大抵热在胃脘。与谷气并热。热气上熏。心下痞结则有此症。太阳汗出干呕。桂枝汤。主自汗也。少阴下利干呕。姜附汤。主下利也。厥阴吐沫干呕。吴萸汤。主涎沫也。邪去则吐自止矣。至如水气二症。又当以表里别之。伤寒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气。
    干呕。身热微喘。或自利者。小青龙汤主之。不发热但恶寒。咳而利。干呕者。亦水气也。十枣汤下之。
    

[卷九] 欲吐
    【纲】仲景曰。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口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
    先其时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
    【目】朱肱曰。吐有冷热二症。寸口脉数。手心热。烦渴而吐。以有热在胃脘。五苓散主之。
    伤寒有表症。渴欲饮水。水入口即吐者。名水逆。由心经受热而小肠不利也。宜五苓散。发汗后。
    水浆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小半夏加茯苓汤。大半夏加橘皮汤。
    柯琴曰。过经十余日。病不在太阳矣。仍曰太阳病者。此太阳坏病也。心下者。胃口也。心下温温欲吐者。胃口有遗热而胃气不和也。故用本汤微和之。
    

[卷九] 咳逆
    【纲】仲景曰。伤寒咳逆上气。脉散者死。
    【目】张元素曰。咳逆者。火热奔急上行而肺阴不内也。便秘者。大承气汤。便软者。泻心汤。
    王好古曰。伤寒咳逆脉散死。仲景之言不虚伪。大抵原因失下生。咳逆喉中阴不内。便软惟宜用泻心。便硬尤宜大承气。二药神攻作者谁。东垣洁古为良剂。
    少阴咳逆者。此失下也。阴消将尽。阳逆上行。使阴不内也。然阴既尽。阳亦将尽也。故为阳极脉微将尽者。宜泻心汤。如不用泻心。凉膈散去硝黄。清肺散亦可。若脉左浮右沉。实非表也。
    里极则反出于表也。何以然。咳逆舌强右脉实者。知少阴里也。饮水过多。心下痞而咳逆者。五苓散主之。别无恶候是也。恶候生。或兼以舌挛。语言不正。而反昏冒与咽痛者。少阴也。速下之。
    宜大承气也。何以脉浮为表。脉浮之实大。沉之损小。是为表也。浮之实大。沉之亦然。即非表也。
    邪入已深矣。内热当沉。反浮。阳极复之表也。
    王肯堂曰。阴症者。内已伏阴。阴气太甚。肾水擅权。肝气不生。胃火已病。丁火又消。所以游行相火。寒邪迫而萃集于胸中。亦欲尽也。故令人发热。大渴引饮。病患独觉热。他人按执之。
    身体肌肉骨髓血脉俱寒。此火即无根之火也。故用丁香、干姜之类。热药温胃。其火自下。
    吴绶曰。咳逆者。气上逆而为吃忒也。方书或以为咳嗽者非。本条言死。谓其形损也。吃忒。
    有因胃实失下者。其气皆从胃至胸嗌之间而为吃忒。易老治法。失下胃热内实。便硬者。承气汤。
    便软者。泻心汤。胃虚有热。橘皮竹茹汤。有痰饮。半夏生姜汤。或茯苓半夏汤。若胃冷。橘皮干姜汤。加味理中汤。要略云。其气自脐下直冲于胸嗌间吃忒者。此阴症也。其病不在胃也。且病下虚。内以伏阴。或误用寒凉。遂致冷极于下。迫其相火上冲。萃集胸中。以为吃忒。亦欲尽也。若不识此。为水极似火。误用凉药。下咽立败矣。凡治。须用羌活附子散、加味附子汤。急温其下。真阳一回。火降而吃忒自止也。如冷极吃忒不止者。或兼以硫黄乳香散法。或灸期门中脘关元气海。但要取手足温暖。而脉生。阳回阴退则活矣。
    陶华曰。咳逆者。俗名吃忒。才发声于喉间则遽止。吃吃然连续连声。然而短促不长。古人谓即哕者非也。哕与干呕相似。但其声浊恶而长。皆有声而无物。病至于哕则危矣。大抵KT近于哕。KT者。但胸间气塞不得下通。哕则恶浊之声达于外矣。经曰。阳脉浮则为气KT。又曰。脉滑则为哕。
    此为医家责虚取实之过也。设若咳逆。脉散无伦。则难治。与伤寒咳而气逆。固不同也。若将吃忒紊于哕与咳而气逆。则误人多矣。临病必明辨焉。
    


前一页 ◇
后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