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阳明经症] 潮热
    【纲】仲景曰。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目】刘完素曰。潮热属阳明。必于日晡时发者。乃为潮热。若日三五发者。则是发热。非潮热也。
    王好古曰。脉浮而紧。是恶寒将自罢。将发潮热时之脉也。此紧反入里之谓。不得拘紧则为寒之说。
    【纲】仲景曰。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弦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症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难治。
    【目】鳌按。本条不言发热。但曰有潮热。是明兼少阳矣。故可与小柴胡汤。
    【纲】仲景曰。阳明病。脉迟。微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
    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然而汗出。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
    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阳明病。潮热。大便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
    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
    【目】朱肱曰。潮热者。大率当下。仲景云。潮热者实也。大承气汤症。云其热不潮。未可与也。则知潮热当下无疑矣。虽然。更看脉与外症。脉若弦若浮。及外症恶寒。犹有表症。且与小柴胡汤以解之。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微和其胃气。勿令大泄。纵使潮热当行大承气。亦须先少与小承气。若不转失气。不可攻之。后发热复硬者。大柴胡汤下之。若胸胁满而呕。日晡发潮热者。小柴胡加芒硝。又有日晡发潮热。已有微利者。又有微发潮热而大便溏者。或潮热而咳逆者。皆当用小柴胡也。冬阳明潮热。当行黄芩汤。阳明病俱宜下。惟恶寒中寒。为病在经。与太阳合病。属表。发其汗耳。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
    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寒者。白虎症也。
    柯琴曰。胃实诸症。以手足汗出为可据。而潮热尤为亲切。以四肢为诸阳之本。而日晡潮热为阳明主时也。后条。必因脉之迟弱。即潮热尚不足据。故又立试法。以小承气汤为和。即以小承气汤为试。仍与小承气汤为和。总是慎用大承气耳。
    【纲】仲景曰。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
    微者。但发热谵语。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
    【目】鳌按。此潮热而又不大便。不恶寒。俱是可下症也。
    【纲】仲景曰。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
    【目】魏荔彤曰。能食不能食二者。俱知津必立枯。屎必尽燥。日久愈耗液伤正。自宜大承气汤。此于不能食而辨其已有燥屎。于能食而辨其将来必有燥屎。俱宜攻下也。
    他条言虽能食。虽不能食。俱应斟酌。不可大为攻下。此条又言反不能食者。若能食者。俱应直捷而大为攻下。非自体认能得仲师之心。从孰问津乎。
    凡伤寒论中。仲师既恐人不应下而下。又恐人应当下而下之太早太甚。今且恐人应下而不下。
    或不敢大下。故就燥屎以示之。令人既知详慎。又忌迟疑。中庸所以不易能也夫。
    【纲】仲景曰。二阳并病。太阳症罢。但发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
    宜大承气汤。
    【目】方中行曰。太阳症罢。分明全属阳明。首必先言二阳并病者。见未下时便有可下之症。
    见得太阳一罢。其余皆可下之症矣。
    【纲】仲景曰。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失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失气者。勿更与之。明日。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症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也。
    【目】魏荔彤曰。脉滑而疾。滑者大之渐。而疾者数之称。病由太阳转属阳明。必在表之邪。
    变热入里。脉之浮者必变大。其紧与缓者。必俱变疾。疾数也。数热也。非变热入里。无以致成阳明也。凡病邪入经。脉必变紧缓为数。病邪入腑。脉又易数疾稍迟。
    

[卷八·阳明经症] 热入血室
    【纲】仲景曰。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然汗出则愈。
    【目】成无己曰。此热入血室。盖言男子。不止谓妇人也。
    室者。可停止之处。血室者。荣血停止之所。经脉留会之处。即冲脉也。起于肾下。出于气冲。
    并足阳明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为十二经脉之海。王冰曰。冲为血海。言诸经之血。朝会于此。男子则营运生精。女子则上为乳汁。下为月水。内经曰。任脉通。冲脉盛。月事以时下者是也。王冰又曰。阴静海满而去血。谓冲脉盛为血海满也。即是观之。冲为血室可知矣。伤寒之邪。
    妇人则随经而入。男子由阳明而传。以冲之脉。与少阴之络起于肾。女子邪感。太阳随经。便得入冲之经。并足阳明。男子阳明内热。方得而入也。冲之得热。血必妄行。在男子则下血谵语。在女子则月事适来适断。皆以经气所虚。宫室不辟。邪得乘虚而入。针经曰。邪气不得其虚。不能独伤人者是矣。
    柯琴曰。血室者。肝也。肝为藏血之脏。故称血室。女以血用事。故下血之病最多。若男子非损伤。则无下血之病。惟阳明主血所生病。其经多血多气。行身之前。邻于冲任。阳明热甚。侵及血室。血室不藏。溢出前阴。故男女俱有是症。必刺肝之募。(即期门穴)引血上归经络。推陈致新。使热有所泄。则肝得所藏。血不妄行矣。按蓄血便脓血。总是热入血室。入于肠胃。从肛门而下者。为便脓血。盖女子经血。出自子户。与溺道不同门。男子精血溺三物。内异道而外同门。
    精道由肾。血道由肝。溺道由膀胱。其源各别。而皆出自前阴也。
    鳌按。肝藏血。肾生血。心主血。脾统血。而其源则汇于冲。冲起肾下。与肾贴近。血之由冲而出者。即如由肾而生。故曰肾生血。言肾所生。以冲即在肾下也。由是上行至脾。脾之为地宽广。
    故得而统之。再上行至肝。为营气凝聚之处。一身之血皆归焉。故曰藏也。心为君主。血脉皆朝宗而听命。故曰主也。然则血室之说。成氏主冲。柯氏主肝。二说虽异。其实则同。主冲者就其源头处言。主肝者就其藏聚处言。血必由源而出。不有源。则无根。血必聚处而藏。不有聚。则散漫无所收。于此二处而为血之室。其旨同也。假如脾而曰统。统者。属也。不过为其所属。非根源处。
    非藏聚处。故不得曰室。即心为营血之主。亦非根源处。非聚藏处。故亦不得曰室也。兹故并录二人之说。复为发明之。阅者亦可知其言之皆是而无背。而读古人书。贵有融会贯通处者。此类是也。
    若执一家言。以为此是彼非。则毋论不能寻究古人之书。即人一身之脏腑经络。先不得明。又何以治人之病矣。
    


前一页 ◇ 潮热谵狂
后一页 ◇ 谵语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