娠妊既产之后。脏腑受伤。血气俱积。为病甚多。不可不审。条列于后。 妇人新产。忽觉昏晕。口噤眼合。面如土色。欲倒者。乃恶血冲心也。名曰血运。令人持住。勿使卧下。即以热醋向鼻喷之。即醒。 产后恍惚谵语。舞手掉头。口流涎沫。少醒又发。有似败血冲心。其实因痰犯心胞络也。盖败血冲心。昏迷不能少醒而痰犯心胞。但昏迷有时而醒觉耳。 产后发狂。跳跃罔顾羞耻。欲上屋者。非颠也。乃各经之血。一齐乘虚上升。迷其心窍。而下部恶血又相奔腾。其势上而不下。故发狂跳跃。不能自禁也。 产后腹痛。不可尽作恶血不行。须看新久。若初产腹中有痛阵。如将产之状。腹皮又宽软。 又若运转不宁。乃是双胎。若经一二日腹痛者。恶血停滞。而未尽去也。名曰儿枕块。若恶血已收。而腹中如芒刺者。翕翕无力。乃空痛也。不可复以行血之剂治。惟养血而已。 产后腰痛。多是恶血停积于两肾空隙之处。其痛重急。不能转侧。得热物熨之则缓者是也。若两肾疼痛翕翕然如不能呻气者。虚也。 产后下血不止者。看其血之红紫。紫为旧血。任其下。红为新血。宜止之再补。然紫者既尽。必继之以红。红者既尽。必继之以淡。此必然之势也。宜斟酌治之。 产后疟疾。适值秋七八月间发者。方可以疟治。若春夏。及冬时而发者。非其时而有其气。谓之非疟而似疟。必是产后风食所伤。气血两虚也。 产后伤寒。决不可用汗下之剂。以其气血俱虚。汗则亡阳。而伤气。下则亡阴而伤血。若犯麻黄。大黄。多致不救。惟以和解为主治。而以血药佐之。 产后中风。危疾也。若外有六经之形症。内有便溺之阻塞。皆难治之症。唯口眼斜者无事耳。若忽然角弓反张。目定项强者。必平素有痰。风邪乘虚而入。风痰交作壅塞经络。致使荣卫不通。痰气上逆。似中而非中也。若又汗出不止或遗尿不禁。其死必矣。 产后泻痢甚者。死多生少。不甚犹可施治。然泻比于痢则痢为犹难而泻全在调理。大抵泻者以补脾为主。而以消食药佐之。痢则以扶脾消食为主。而以血药佐之。 产后身热不止。口干烦渴。日晡尤甚者。血虚也。宜大补其血。不宜寒凉之剂。反佐以温热。则热自除矣。 乍寒乍热。不可便作外感治。先审其乳房胀痛。乳汁行否。乳汁不行。发寒热者。气滞也。 乳汁行过而发寒热者。必审其小腹痛否。痛若手不可近。必败血不散。入于肺则热。入于脾则寒。腹不作痛。而发寒热者。实是气血虚。气虚则寒。血虚则热也。若心胸饱闷。发寒热者。非饮食所伤。必切其脉。若浮数者。方是感冒寒热也。 四肢浮肿者。因败血停滞不行。流入四肢。日久化血为水。若作水气治。而用导水之剂。则虚而愈虚矣。或血停脾胃。必致腹胁胀闷。呕逆恶心。或血入肺经。必致面黑。欲喘欲死。或血闷心窍。必致神志恍惚。语言不明。舌根强硬。 心痛。此因产后气虚。偶为外寒所侵。搏于血分。凝滞不得消散。其气逆上。冲击于心经也。 遍身痛。腰背不得转侧。手足不能动摇。此败血流凝不散。以致腹痛。若饮食停滞者。 必恶食吞酸。瘀血痛。必手不可按。虚寒痛。必四肢厥冷。小腹痛。瘀血不尽。大便不通枯涩。 因去血太多。大肠干涸。小便不通。因津液燥竭也。 喘有二。有气血暴绝。有瘀血凝滞。 咳嗽有血虚。有肺气虚。有风寒。有瘀血。 产门不闭。生肠不收。阴户及子宫脱下。皆由气血虚弱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