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痰门] 附饮
    痰伏胞络。自肺窍嗽出。涎伏脾胃。自口角流出。饮生胃腑。从食脘吐出。饮症有六。
    水停肠胃。腹响辘辘有声。名痰饮。水流在胁。咳吐则痛。名悬饮水流四肢。身体重痛。名溢饮。水停膈上。饱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名支饮。水停心下。背冷如手掌大。四肢历节疼痛。
    缺盆咳嗽转甚。名留饮。水停膈满。呕吐喘咳。腰背痛泪出。名伏饮。六者不同。皆因饮水。及茶酒停蓄不散。再加外邪生冷七情。相搏而成。脉多弦滑或伏。眼下皮如炭黑。治法在皮里膜外。表分者汗之。在胸膈者吐之。在四肢经络胁肋者。分利之。在肠胃里分者下之。病患一臂痛。不一时复移在一臂。其脉沉细非风也。必有饮在上焦矣。
    

[卷之三\痰门] 附饮
    
    挖涎卅
    治一切痰饮症。或漉漉有声。或手足冷痹。
    气脉不通。
    大戟白芥子栝蒌曲(各二两)薄桂(三钱)全蝎(八个)雄黄朱砂(各一钱)上为末。粉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六七十丸。临卧姜汤送下。
    
    五饮汤
    治五饮神效。曰留饮。曰癖饮。曰痰饮。曰溢饮。曰流饮。
    旋复花人参橘红枳实白术(各钱)茯苓浓朴半夏泽泻猎苓(各八分)前胡桂心白芍甘草(各六分)姜五片煎服。
    
    降痰丸
    治三焦气闭。痰饮痞满。咳嗽吐痰。肢体倦怠。不思饮食。
    木香槟榔青皮陈皮三棱枳壳(麸炒)半夏(姜矾制)大黄黑牵牛(各一两)上为末。面糊为丸。每服三钱。姜汤食前服。
    

[卷之三] 三消门
    消者易消之谓也。邪火内铄。真阴枯竭。善渴善饥。不能滋养肌肤。饮食入胃。顷刺消尽。
    消。曰消中。小便频数。曰消肾。乃心脾与肾三经之火症也。而心脾二经之热。又皆由于肾虚。盖肾之所主者水也。真水不竭。自足以滋养乎脾。而上交于心。何至有干枯消渴之病乎。惟肾水一虚。则无以制余火。火旺不能扑灭煎熬脏腑。火因水竭而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阳盛阴衰。构成此症。而三消之患始剧矣。其根源非本于肾耶。然分而言之。又若有自为病者。如心经既虚。邪火乘之。而又内拟心火。心火与邪火一时腾起。不能制抑。熏蒸上焦。以致口干舌燥。咽喉如烧。引饮虽多。而烦渴不止。小便频数而短少。所谓消渴是也。
    脾经既虚。邪火乘之。而内灸脾土。脾家为火所烁。胃火亦从而起。仓廪之官失职。中宫之位已空。令人消谷而易饥。饮食大倍于平日。肌肉渐瘦。小便如泔。虽甚烦渴。而饮不多。
    所谓消中者是也。肾经既虚。邪火乘之。水本能胜火。而今反为火胜。一杯之水易干。车薪之火方炽。则先天真一之精必煎熬殆尽。由是骨髓皆枯。肢节瘦细。腿膝酸疼。唇烈火燥。
    渴而引饮。饮虽不多。而便溺时下。不能收摄。所谓消肾者是也。三焦虽自为病。而其本总归肾经。真水一虚。而二病从之。医者可以求其原矣。此病惟好酒好色。喜食炙爆。爱服丹砂金石之药。而成之。盖好酒则热易积。好色则火难制。喜食炙爆则津液耗亡。爱服丹砂金石肠胃燥烈。而火症起矣。能食者必生痈疽。不能食者必不免中满鼓胀也。慎之

[卷之三\三消门] 脉云
    脉诀云。消渴脉数大者生。虚小病深厄难治。
    

[卷之三\三消门] 立方
    
    生津散
    治上焦之病。渴而饮水。
    黄柏天花粉黄连山栀(各一钱)白扁豆生地麦门冬知母(各一钱五分)茯苓干葛(各八分)加灯心三十茎。空心服。
    
    清心降火汤
    治消渴小便不利。
    黄连天花粉麦门冬(去心)滑石(各二钱)五味子木通茯苓(各一钱)甘草(五分)加灯心三十茎。食前服。
    
    三黄丸
    治男妇消渴。不生肌肉。饮水无度。口燥咽干。小便短涩。
    春三月大黄(二两)黄连(四两)黄芩(四两)夏三月大黄(一两)黄连(一两)黄芩(六两)秋三月大黄(二两)黄连(二两)黄芩(六两)冬三月大黄(五两)黄连(三两)黄芩(三两)上三味。根据时加减为末。蜜丸如绿豆大。每服百丸。一日三服。一月病愈。
    
    神效散
    治消渴。形容渐瘦。精神倦怠。
    麦门冬黄天花粉白扁豆(各一钱五分)枇杷叶天门冬乌梅(各一钱)甘草水煎食前服。
    
    茯兔丸
    治三消等症。并治白浊。
    茯苓(四两)菟丝子(八两)北五味(五两)石莲子(肉三两)山药(五两)上为末。以山药为粉。作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六十丸。滚汤下。
    
    加味地黄丸
    治下消。
    山药(炒)山茱萸北五味泽泻(去毛)黄柏(盐水炒)知母(各四两青盐水炒)怀生地(八两)牡丹皮(炒)白茯苓(去皮各二两五钱)上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钱。空心滚汤下。
    
    抑火理脾汤
    治中消。
    山栀白术扁豆寒水石(各二钱)山药黄连茯苓沙参加莲子七枚。煎服。
    

[卷之三] 疹门
    属少阳。三焦相火。有色痕而无头粒。重者红如锦纹。疹属少阴君火。浮小而有头粒。随一则下之早。一则下之晚。乃外感热病发斑也。阴症发斑。皆出背胸之间手足虽有。亦稀少而微红。此无根失守之火。聚于胸中。止独熏肺。传于皮肤。而为斑点。但如蚊蚋蚤虱形状。而非锦纹也。内伤发斑者。胃气极重。一身之火游行于外。所致轻如蚊迹。多在手足也。
    疹虽属少阴君火。见于面多者。乃心火入肺而然。背上多者。足太阳膀胱火热而然。胸前多者。足阳明火热而然。四肢多者。脾与心火热而然也。又有所谓瘾疹者。多属脾。隐隐然在皮肤之间。故曰瘾疹。发则多痒不仁。有风热风湿之殊。又有所谓丹疹者。皆恶热毒血蓄于命门。遇相火合发。即发也。色有赤白。热有微甚耳。在小儿得之名曰赤瘤。自有治法。见哑

[卷之三\疹门] 脉云
    阳浮而数。阴实而大。火盛于表。故阳浮而数。下焦实热。故阴实而大。
    

[卷之三\疹门] 立方
    消斑青黛饮治热传里。里实有虚。血热不散。热气乘虚。出于皮肤而为斑。色黑者不治。
    枣二枳。竹叶十五片。不拘时服。
    
    玄参升麻汤
    治热毒发斑。咽痛烦躁谵语。
    玄参升麻甘草(各二钱)石膏知母(各二钱五分)水煎服。
    
    消毒犀角汤
    治及瘾疹。
    牛蒡子(五钱)荆芥甘草防风(各二钱)水煎温服。
    
    消风散
    治丹疹。属血风血热。
    荆芥甘草陈皮浓朴(各五钱)白僵蚕人参蝉蜕茯苓防风(各二钱)川芎藿香羌活(各一钱)上为末。每服三钱。清茶调下。
    
    通圣散
    治诸。身上热疹子。
    防风川芎当归麻黄薄荷连翘芒硝大黄白芍(各二钱)黄芩石膏桔梗滑石荆芥山栀白术甘草(各一钱五分)水煎热服。
    

[卷之三] 内外伤辨
    (附内伤)凡伤寒。恶寒。猛火不除。内伤。恶寒。稍就温暖即止。伤风。恶风。不耐一切风寒。
    内伤。恶风。偏恶梦小贼风。外伤。恶热。无有休歇。日晡转剧。直待汗下方退。内伤内伤头痛时止时作外伤头疼非发散直待入里方罢。内伤元气不足。神思昏怠。语言倦懒。外伤邪气有余。神思猛壮语言强健。内伤则手心热而手背不热。外伤则手背热而手心不热。内伤邪在血脉中而不渴。外伤邪气传里则大渴。又以手按心口不痛为劳役伤。痛为饮食伤。劳役伤发热兼恶寒。头骨节俱痛。饮食伤不恶寒但发热。头不甚痛。骨节不痛。但中脘饱闷。见食即恶。宜细辨之。
    


前一页 ◇ 立方
后一页 ◇ 脉云